中国古代人平时说的话都是古文吗?他们平时如何说话呢?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考究起来,也是相当麻烦的,毕竟古人给我们留下来的都是古文言文,至于当时人们相互交流的日常口语如何,因当时没有录音,没有相关记载,现在是很难知道的。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以下几点:一是文字语言是怎么来的?在上古时代,人们没有发明文字,只能结绳以记事,大事记个大疙瘩,小事就记个小疙瘩。

但如此仍很不理想,时间久了仍避免不了忘记,于是人们根据日月山川河流的形状,人物鸟兽虫鱼的姿态,结合日常交流的口语,试着发明了古象形文字。将这些古文字按口语要求相互排列,就形成了语句。语句的出现,就是当时的日常生活用语。人们可以写在地上,写在树叶上,刻在山石上、陶器上或动物甲骨上,以此以记事。当然各地部落不一样,地域不同,口语不同,产生的古文字就不同。

后来随着夏、商、周对黄河流域的统一,古文字也得到了很大统一规范和发展。如殷商的甲骨文,西周的铭文等,都是我国古文字走向成熟的标志。但因各诸侯国相互独立存在,各国语言文字仍有很大差异,以致形成了各国不同的文字语言。最终秦统一六国,统一华夏,采取车同轨,书同文,我们的中华大地才有了正式统一的文字。在今天祖国南北东西,能有统一的文字语言交流,还是要好好感谢秦始皇吧,正是他的这一举措,才使我们华夏民族有了统一的文字语言,有了文化发展、凝聚民心、维护统一最坚实的基础,避免了欧洲小国林立,语言不通,各自为政的局面。

二是为什么会出现文言文?我们知道古代没有纸,纸的发明是在东汉时候的事。因没纸张,古人记事只能刻在龟甲兽骨上,或山石铭器上,刻文很不方便,就发明了笔墨,将文字可写在绢帛竹简上。能懂得在竹简上记事,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发明,因为竹简取材方便,很便宜,从此记事的文字语言得到了很大传播,开启了竹书记年。但是绢帛太昂贵,竹简太沉重不方便,人们日常口语交流太多太繁杂,用文字全记载下来也太麻烦太不便了。

于是人们就精简语句文字,把口语相传的语句用文字记述时,尽量简练,很长的口语,能用一两个字或几个字表情达意,而且大家都能理解懂得的,就只用这几个字来记述。如《曹刿论战》里“初,公将战,曹刿请见”,一个“初”字,就把口语里刚开始的很多话点得很明白。这精简的记述,慢慢发展起来,就成了官方通用文书,它是从口语中简化而来,仍没脱离当时民间的口语,实际上仍是当时人人都能听懂的白化文。

如今天河南人说的精简话:“谁?”“我”,“zua”,“尿”。如此问答就很简练,而且都能听懂。随着时间空间的星移斗换,这些通用的官方文书,就逐渐与民间口语相脱离,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文言文。三是文言文为什么能得到传承和发展?文言文是官方通用文书,在当时教育不普及的年代,只有那些贵族子弟,达官富人才能读书。

能书会文也是一种身份显贵的炫耀,于是文言文与民间通俗语言开始相脱离,社会上层文人学士就不断将文言文添油加醋,与民间白话相距就越来越远。汉代以前,文言文还和民间通俗语言很接近,汉代以后,随着士族阶层的兴起,士族官方大兴骈体文,一直到北宋初年,这种文体盛行不衰。这种浮糜的文体,很不实用,很不利于表情达意,后来经过唐宋八大家及以后文人学士的批判革新,文体格式才又逐渐恢复了秦汉以前的文言文,但已与当时民间通俗用语有了差距。

今天我们看到的明清小说,其实是很接近当时民间通俗语言的,但它又是经过深受文言文影响的文人所写,自然也掺杂了不少文言文体,因此明清小说也不能说完全是当时社会流行的白话文。由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文言文,产生于民间通俗语言,是当时民间通俗语言的精简,只是到后来才逐渐与民间通俗语言相脱节,演化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与当今社会白话文差距甚大的文言文。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泡茶  古时候  古时候泡茶怎么说  点茶与泡茶的区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