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过,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

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粲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止。茶面不动,击指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三汤多寡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同环旋转,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

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然后结霭凝雪,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过也。

《大观茶论》这是他讲的七步骤,其实说白了就是把我刚才讲的四步骤再细化一下,比如再注热水搅拌和击打的时候怎么运用手腕力气,不然容易溅到碗外面,溅自己一身,这样肯定不行,所以力道很有讲究,在打茶的过程怎么才能才能更好的让茶粉变成泡沫,这就好比做饭的火候一样,泡沫不能只打出来就行了,还要让它浮起来,并且不能轻易散开,宋徽宗把点茶的小细节描述的很清楚。

李清照擅长点茶拉花——活火分茶点茶这个游戏流行在皇帝和士大夫阶层,比如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也是一个拉花高手,她在《满庭芳》写道:“生香薰袖,活火分茶”,《晓梦》写道:“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什么是“活火分茶”,就是点茶之后拉花!画上一只鸟或者山水画,简直就是一个艺术品,这时候肯定不是喝掉了,就好比今天的女孩子去咖啡馆喝拉花咖啡,肯定要拍照,古代人不能拍照,就换一个玩法,如喝酒行酒令一样,宋朝吃点茶要有茶令,赢了的人才可以喝茶,这是宋朝一个很流行的玩法。

同样是饮食文化,饮茶与饮酒本质上有何区别?为何能使人上瘾?

嗯。这个俺奶奶倒是老早就跟我说过,喝酒是生活,喝茶是闭篇。酒与茶并不处在同一挡次上。一个是主角,一个是配角。她已经说的很明白了。而且。我还认为概括的比较经典。总结的很到位。这个区别在生活中是显而易见的。家里有贵客到访,显然,仅凭一壶茶是打发不了的,怎么说也得摆桌洒席。现在的社会也是如此,大学同学各奔前程,哪一天意外相遇,没听说喝壶了结此情,哪怕是去大排档也得说坐下来喝一杯。

茶,充其量是生活的点涰。配角。当然,你可以说它是个高雅的配角。如此说来,茶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闲篇。茶,一片神奇的东方树叶,先为药,后为食,近为饮。它是很缓慢的从生活中分离出来,单列一支。嗯,尽管它已贵为世界第一饮品。即然是饮,那一定不会重过食的。什么多少天无肉,不可一日无茶,那不过是胡扯。那是文人的穷酸。

非常标准的胡说八道。正如大家所知道的,茶的第一功效,就是老百姓嘴里的消化食。所以,空肚子喝茶,特别是浓茶,容易醉茶。胃容易收缩,疼,恶心,甚至是出虚汗。肚子里有二两酱牛肉打底,茶才会变得清香。这是常识。千万别不靠谱的吹奉荼的身价。它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点涰。我从四岁喝茶,而且喝晨茶,深知肚子里没有肉打底是顶不住的。

为什么农村人以前不喝茶,不敢空肚子喝茶,就是肚子里没有肉,没有油水。我现在喝晨茶,也是吃着五香牛肉干的,大海米的,核桃的,桂圆的,大枣的,甚至还来碗鸡蛋汤。一百年以前,我的爷爷在北京,那是大名鼎鼎的喝茶高手。他也是肚子先有肉打底。嗯,这是我为茶文化的定性。这里就不展开说茶文化本身的内容了。因为题目是酒与茶的文化区别。

 6/6   首页 上一页 4 5 6 下一页

文章TAG:喝茶  喝水  喝茶喝水有什么区别  吃茶和喝茶有什么区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