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时赤芍与白芍混用在古代,白芍和赤芍曾一度混用,成书于汉代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芍药”的性味功效,请注意,那个时期白芍和赤芍并没有做分类,根据文中描述功效应用可判断当时未做分类,例如,《本草经》说“芍药益气”,符合当下白芍偏补的功效,又说“芍药主邪气腹痛,通血痹,这又与赤芍活血化瘀的功效相近”。

读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可以发现,芍药用于营弱卫强,所谓营弱是阴血不足,补营弱用白芍药;妇女血脉凝滞,仲景也用芍药,这个芍药可能就是赤芍药。由此可见,汉代赤,白芍药是混用的。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神农本草经》★至唐宋种植芍药产生了白芍药由于芍药花具有观赏价值,至唐代逐渐的产生的种植芍药的习惯,如《芍药花颂》中说:“晔晔芍药,植此前庭”。

唐宋时期,芍药种植品的出现使其性状形态发生了改变,原本野生在陕西,四川的赤芍药,转移到安徽,浙江,江苏等地,使种植品发生性状气味的改变。《本草经集注》首次提出了赤芍药和白芍药的区别。种植品芍药根茎颜色较野生品浅淡一些,呈棕黑色,皮部和木部逐渐紧实,根茎断面较野生芍药致密,就形成了现在的“白芍”。野生芍药保持着根茎黑色,质地疏松的特点,与现在的“赤芍”接近。

宋代《证类本草》将白芍叫做“金芍药”,赤芍叫做“木芍药”。实际上,朱大夫通过观察发现,很多同一品种的药材,野生品和种植品的外形差异较大,如苍术野生品气味大,切开断面棕黄,朱砂点明显,种植品,气味较小,断面白且无朱砂点。白芍药就是因种植后发生改变而产生的。种植品气味形态发生改变,药物功效必然也有不同的体现。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说“古今名实互异,地土殊产,气味不同”,芍药的气味产生变异,药物的升降浮沉就会发生改变。芍药二种,一者金芍药;二者木芍药。救病用金芍药,色白多脂肉;木芍药色紫,瘦多脉——《证类本草》★白芍的药性状性味和作用原理白芍药,古称“金芍药”,现主产地是安徽和浙江,亳州的白芍产量大,规格分类多,药材外形是呈圆柱形,颜色棕红色或棕黑色,去皮后色白,质地沉重,断面平坦致密,呈明显的放射状纹理(菊花心),具体作用原理如下:①白芍味道苦酸甘,《内经》说“酸苦涌泄为阴”,酸苦的药物性主沉降,善于养阴,沉降属寒,药性性寒,寒能清热。

酸入肝,苦入心,肝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白芍可作用到肝胆,以及心与小肠,可清泄肝胆火邪,酸寒味甘的药物可实现酸甘化阴的作用,本品能柔肝养血,可用于肝血不足,肝气条达气机不畅,出现的疼痛,所以白芍可柔肝养血,缓解止痛,亦可清心与小肠的热邪郁滞。此外,白芍入肝,量大时,亦能活血,因肝藏血,可调节血液容量。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好喝  大赤  甘小赤  季节  大赤甘小赤甘哪个好喝  这个季节是最好喝的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