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的“仁”与“德”应该如何理解?与《道德经》的“道”跟“德”相通吗?

我是爱读书的【十二十页】我的理解:道为儒之本,儒为道之末,老子是三皇之学的集大成者,孔子是周朝之学的集大成者,孔子也曾多次向老子问礼。中国所有的学问,都是同源异出,一道各用。我认为,二者虽然殊途同归但有所不同,主要是思想观念的不同。《道德经》的“道”与“德”1、老子的“道”道教教义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

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 道教崇尚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又讲自然无为、清静寡欲、柔弱不争,返璞归真与万法归宗彻底展现了道教追求无上大道的心境。从东汉末年起,道教出现过许多宗派,如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后来的上清派、灵宝派以及全真道、正一道等。各派经文略有异同,科仪方术也各有侧重,但是,信仰道,以道为教义的核心这一点却均无差别。

“道”这个词,原是道路的意思。在先秦哲学中道作为哲学概念被提出来的是在道家的著作中。“道”字出现74次。方仙道,就是方士鼓吹的成仙之道。仙灵之道,指的就是造神理论。天地之道,指宇宙观,特别是宇宙生成论。2、老子的“德”《道德经》中有“德”字41处,提出了上德、玄德、孔德、积德等观念,但是对于德的含义却没有具体的解释。

第五十一章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此,一般认为“德者,道之功也”、“德者,道之用也”、“德者,道之见也”。道的尊高和伟大,其最高体现就是德,道造化万物由德来蓄养,神明可敬也是因为有最高尚的德行。 所以,修道应以德为基。对于广大信道务道之士来说,修道的先决条件就是立德,立德就要在日常中不断积累功德。

其关键在提高自我修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小结】道家宣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主张人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道家思想的这种主张,在西方被称为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天性结合,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避世修道,所谓“道散形为炁,聚形为太上老君”,道家教人修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俗人出世修道成为神人。《论语》中的“仁”与"德”1、儒家的“仁”“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行俭德  节俭  过日子  古人  理解  如何理解精行俭德  古人如何节俭过日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