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茶经》是当时茶产大盛、饮茶风行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它的出现使"天下益知饮茶矣"也极大推动了饮茶风习的传播。到了宋代,茶文化进一步发展,将唐代煎茶法发展为点茶,民间出现了"斗茶"的饮茶方式。这种艺术性较强的"斗茶"的内容大致是文人士大夫以及佛门僧侣争相讲求茶品、火候、煮法及饮效等。斗茶、茗战因其高雅的形式、无限的趣味深受普通士人甚至皇帝、大臣们的喜爱、痴迷。

此后,明清时期茶的饮用更加的精细。在明代,散茶中的绿茶是利用炒青法所制的主要茶类,其中也包含部分花茶。清代的红茶白茶黑茶、乌龙茶等茶类,组成了我国茶叶基本种类,同时,"点泡茶"的方法被"撮泡茶"取代。清代,茶叶远销英法,成为我国出口产品的代表。茶叶,时至今日,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文化地位,也成为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好茶?好茶的标准又是什么?

感恩提问者,普文是原产地茶山经营者,对您的问题做个人解答,什么是好茶?好茶的标准是什么?普文认为能被称为好茶的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生态为第一要素2.优质的制作工艺3.食品级的包装。生态为第一要素对于茶,普文研究好多年,从土壤开始研究,茶树品种、制作工艺,包装等。在这个一系列的过程中,从选择茶树做什么茶品是非常关键的,有些茶树适合做普洱茶,有些茶树品种适合做红茶,都有不同的特点。

为什么需要生态为第一要素,茶树的生长环境决定了日后制作茶品的优劣,没有生态保证的茶树生产不了好的茶青,这是毋庸置疑的,土壤的污染势必导致茶树病态,一种病态的茶,饮用后必然损害饮茶人身体,连贯效益。所以茶人选择的第一要素,茶树生长环境是否污染。(有关茶树生长环境决定茶青好坏的品质在前几期的文章有所讲诉。

)优质的制作工艺在讲工艺之前,先要讲述普文选择茶树品种的攻略,要出优质茶品,对于茶树品种的原生种要求,只要地域原生种生长长期适应环境,才能出更好的口感。优质的制作工艺,那就是根据这个茶青的特点来制作合适的茶品,已经制作过程中讲究的卫生状况。制作散料后的保存与退火处理与适度的转化。食品级的包装在这一节,普文需要重点讲述对于茶品包装的选择,包装其实是保证茶品是否继续优质,所以普文在制作成品后的包装纸都会选择有食品认证的包装生产厂家的棉纸等。

怎样评论茶的好坏,好茶有标准吗?

谢悟空邀请!茶的好坏先从季节来讲,春茶耐色,冬茶耐香,所以任何品种茶叶是春、冬季产品最佳,色味香俱全。但泡茶工艺也有关,大壶小壶水沸点有关,时间浸泡时间有关,不同茶叶不同泡法,看各人喜欢什么茶该怎么泡制。象普耳茶浸泡久一点也没苦味,其它比喻绿茶、花茶、铁观音、凤凰茶等不宜浸泡过久,开水入壶后马上泡出,才不会苦涩味,这些必须掌握。

井水、泉水、河水和雨水,古人如何定水之优劣?

《茶经》:“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古人是凭什么对水做出评价的呢?常见的水体一般包括井水、泉水、河水和雨水等,我们不妨以它们为例加以论述。首先,水作为饮食的一部分,卫生要求是古今都摆在第一位的。《茶经》第五章就载有甄别水源的方法:河水要选远离人群的,这样可以避免污染;井水要选被汲取频繁的,这说明无毒害;水要经常流动才好,这样不会聚集毒素。

故《食宪鸿秘》举扬子江心水为绝品,定源远流长的山泉为佳品。至于雨水,古人认为此水从天而来,其性质与季候有关。如立春雨水有发育之义,可以助孕;梅雨水则和衣物受潮生霉有关,可以增益发酵;腊雪水则似寒冬,用以浸五谷可以防虫。所以,古人认为雨水是难以确定优劣之物。如果时节不明,喝雨水被视为有风险之事。医书上有“雨水亦贵久宿”之论,即把雨水收入坛中,用炭火熬煮开,古人觉得这可以消毒。

井水在古代被评价不宜用来烹茶,但适合熬粥。这引出了第二点,即古人对水口感方面的要求。《饮食须知》:“井水,味有甘、淡、咸之异。”蔡襄评茶,说:“水泉不甘,能损茶味。”古人心中水的本味是甘冽,否则就会破坏烹调的口感。唯有白粥味寡淡,《食宪鸿秘》谓井水煮粥可以增香,井水之味可以调和无味之米。(长沙白沙井)既然水以甘冽为美,地表径流长期与泥沼接触,那么是难被古人称道的。

山泉若是由石上渗出,则被视作妙甚,因为此水无土腥味。袁枚有“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之论。当时的人们认为对于采自江河湖井之水,只需选择流动之水,远离水岸,避其土气,采回熬煮,存入坛内,则“煎茶于泉水莫辨。愈宿愈好。”古人定雨水味甘淡,而寡淡非正味,所以仍需熬煮陈置,既可解毒又能使其甘冽。(水要经常流动,而且少沾土腥才好)至此,我们可以下结论。

古人定水之优劣的标准主要是两部分,首先是卫生状况:水源不可以离生活区域太近,水尽量少接触泥沼。死水不可用,而石上清泉是极品;第二点是口感:甘冽是水的正味,因各种原因造成味道不正的水则需要处理方可安全使用。熬煮后封于坛内静置是古人藏水的常用方法。参考文献[唐]陆羽.《茶经》[宋]蔡襄.《茶录》[元]贾铭.《饮食须知》[清]朱彝尊.《食宪鸿秘》[清]袁枚.《随园食单》。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雅称  古人  评论  古人如何评论好茶的  茶的14个雅称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