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贞元年间,茶的饮用普及全国,上至王公贵族、文人大夫,下至村野百姓,形成了全国性的贵茶风俗。有文献记载:"嗜茶榷茶,皆始于贞元间矣。"唐朝中后期,陆羽《茶经》的问世。 这部著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它全面论述了茶的起源、茶叶的采制、制茶用具、煮茶用具、烹茶方法、茶的饮用以及茶的历史等十个门类。

可以说,《茶经》是当时茶产大盛、饮茶风行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它的出现使"天下益知饮茶矣"也极大推动了饮茶风习的传播。到了宋代,茶文化进一步发展,将唐代煎茶法发展为点茶,民间出现了"斗茶"的饮茶方式。这种艺术性较强的"斗茶"的内容大致是文人士大夫以及佛门僧侣争相讲求茶品、火候、煮法及饮效等。斗茶、茗战因其高雅的形式、无限的趣味深受普通士人甚至皇帝、大臣们的喜爱、痴迷。

此后,明清时期茶的饮用更加的精细。在明代,散茶中的绿茶是利用炒青法所制的主要茶类,其中也包含部分花茶。清代的红茶白茶黑茶、乌龙茶等茶类,组成了我国茶叶基本种类,同时,"点泡茶"的方法被"撮泡茶"取代。清代,茶叶远销英法,成为我国出口产品的代表。茶叶,时至今日,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文化地位,也成为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咱们现在喝茶的冲泡法是如何兴起的?

朱元璋 明初,茶饼制作工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茶饼上镏金镂银,更有雕龙画凤,称之为“龙凤团茶”,但是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  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龙团贡茶而改贡散茶,点茶道随之衰落,中国的茶道因此发展到泡茶道。  泡茶道形成于十六世纪末的[明代]后期,代表人物有张源、许次纾、程用宾、罗廪、冯可宾、冒襄、陈继儒、徐渭、田艺衡、徐献忠、张大复、张岱、袁枚等人。

[明清]茶人对茶道的贡献其一在于创立了泡茶茶艺,且有撮泡、壶泡和工夫茶三种形式;其二在于为茶道设计了专用的茶室──茶寮。泡茶道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代]前中期,衰于近代,复兴于二十世纪后期。  关于朱元璋下诏的原因,前人有两种解释:一说出身穷苦的朱元璋体恤民情、节约财政;二说朱元璋不懂风雅、一介粗人。  不管历史如何评说,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变成了以沸水冲泡叶茶的瀹饮法,品饮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你知道茶的起源,以及饮茶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吗?

茶最早起源于神农氏,神农尝百草中毒之后偶然喝了茶解毒,由此发现了茶。茶最早是用来入药的,到了这个秦代的秦惠文王时代,茶还是这个四川一个很小众的饮品。秦惠文王把四川攻占之后,四川和整个中原大地连为一体,茶才得以传播到中原。到唐代时,饮用茶的人多起来,但是对茶的认识还不足,这时陆羽写了一本叫《茶经》的书,把茶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从而让茶从普通的农作物里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登得上大雅之堂的饮品。

从此之后,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都爱茶,宋代的宋徽宗,以及白居易、苏东坡等文人都非常爱茶。唐代的茶是煎茶法,就是用茶捣成碎末之后呢,用水来煮。到宋代就变成了点茶法,就是用茶捣成碎末后,用热水器冲,调成湖状后饮用。到了明代,平民皇帝朱元璋主政之后,觉得这个点茶法太浪费,提出“废团改散”政令,因为点茶是用团茶来捣碎的,改为全部喝散茶,也就是我们今天喝的这种形状,从朱元璋下令之后,一直到今天,我们喝的都是散茶。

如何让中国的茶文化盛行起来,如何让小地方是茶也变得有名气?

中华文化一直没有中断,中国的茶文化一直以来都很盛行!大家应该都知道,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和五千年的茶一直没有中断过。茶文化一直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延续发展,无论远古时代茶的药用,食用,也无论是唐宋时期的汤饮,羹饮,以及明清时期的泡饮,壶饮,……都有发展和延续。这些转变过程,都是根据时代发展,文化发展而变化使用的。

提问者提出的一一“如何让中国的茶文化盛行起来”问题,我认为应该从大方向来看。实际上,只要我们热爱中国文化,并且站在一定的文化高度上看中国的茶文化,茶文化元素就无处不在,如一一茶杯,茶壶,如一一茶几,茶盘,如一一奶茶,凉茶,如一一茶罐,茶洗,如一一珠茶,抹茶,如一一选茶择水,如一一价值千万的紫砂壶,如一一几个亿的明朝成化鸡缸杯,等等等等,这些文化元素,无不体现茶文化的深入人心,无不体现茶文化发展趋势。

如何让小地方的茶也变得有名气?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大难题。茶文化的构建,产量的扩大,质量的保证,用户的体验,客户的培养,文化的推广,这些除了精力之外,都是要真金白银来支撑的,如果没有资金实力,一切都是浮云!当然,小地方的特色由小地方来肯定,才是小地方茶变得有名气的根本!一一喜茗堂龙新久2020年4月9日生活中有茶,茶中有健康!。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下一页

文章TAG:茶法  点茶法怎么做  从煎茶法到点茶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