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抚这个官职,俗称“抚台”。起初是不固定的。需要的时候,皇帝才临时设立。派京官下去。不需要了,就撤销。把官员再召回朝。后来,明朝皇帝觉得常设巡抚,更便于对地方进行管理。于是,巡抚才变成了一个固定的职务,成为一省最高领导,管理三司,常驻在地方。既管理地方的行政、司法、经济,也管一部分军事。又后来,到了明末。

由于战争的规模是越来越大。外患或内部的农民军,经常是跨几个省运动作战。于是,皇帝在巡抚之上又设立总督,负责两到三个省的行政、经济、司法和军事。总督这个官职,俗称“制台”。起初也是不固定的。需要的时候才设立,不需要了就撤销。后来,也是因为皇帝觉得常设总督,更便于管理地方。于是总督也变成了固定职务,成为两至三个省的最高领导。

与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关系一样,总督和巡抚虽然级别上有高低之分,但它们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他们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区别只在于,总督往往统辖数省的行政、经济和部分军事权。而所有的巡抚都只统辖一省行政、经济和部分军事权。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布政使和按察使是总督和巡抚的下级。但总督、巡抚对布政使、按察使没有任免权,只有评价权。

也就是说,朝廷考察布政使、按察使时,总督和巡抚的评价,能影响布政使、按察使的升迁或降级。但是,督抚不能直接任免藩台和臬台。二司长官的任免权,在皇帝手上。这一点在很多历史剧中也有演绎。比如《雍正王朝》中,江苏巡抚李卫要在辖区内推行“摊丁入亩”。他让江苏按察使落实政策,但按察使黄伦故意顶着不办。李卫无法撤换黄伦,最后只能想别的办法,才搞掉了黄伦。

清朝入主中原后,大体借鉴了明末官制。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均保留。布政使依然是从二品。按察使依然是正三品。巡抚固定为从二品,与布政使一样。但如果巡抚加兵部待郎衔,则为正二品。总督固定为正二品,比巡抚高半级。但如果兼兵部尚书衔,则高配至从一品。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说清朝的总督和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书记或省长。

那清朝布政使和按察使,就相当于副省长。既然是副省长,那布政使和按察使,自然就有助手了。布政使的助手,在明朝叫左、右参政。品级为从三品。左、右参政之下,还设有左、右参议。品级为正四品。按察使的助手,在明朝叫按察使副使。品级为正四品。按察副使之下,还有佥事。品级为正五品。这些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按察副使,佥事。

其实就是“道台”的前身。他们的工作就是替布政使和按察使,下到府县巡查工作。负责收税和监督。只不过,他们当时的正式职务还是布政使参政或按察使副使,还不是道员。他们的身份也是布政使或按察使的属官。还不是独立的一级。清朝入关后,起初和明朝一样。但到了乾隆时期,估计考虑到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工作任务也很繁重,无法对每一个州府厅都能做到有效的管理。

于是便干脆把各省划分为若干道,把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副手派到各道坐镇。布政使派出的副手,叫“守道”。按察使派出的副手,叫“巡道”。另外,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之下,也有道员派到各道,分别为“河道”和“粮储道”。于是,之前所谓的布政使左、右参政;布政使左、右参议、按察副使等职务,就全部一并取消了。只留下守道和巡道,全部统称为道员,一律为正四品。

而这样一来,道员就脱离了两司,从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副手,变成了布政使、按察使与知府中间的独立的一级。道员变成正式的一级后,知府若有文书,必须要先上呈给道台,由道台转送两司,最后再由两司呈报给督抚。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清朝的知府,就降了半级。从明朝的正四品,降为从四品。从布政使和按察使的下级,变成了道台的下级。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中后期,道台还有了向皇帝密奏的权利,是皇帝监视总督、巡抚和两司长官的眼线。而这种皇权特许的密奏之权,是知府不具备的。所以说,道台比知府地位高。无论是品级还是实权,都比知府高。当然,这里说的知府只是一般知府。如果是顺天府尹和奉天府尹,那又另当别论。因为这两个府的知府,地位特殊,都是正三品官阶,比道台要高。

 6/6   首页 上一页 4 5 6 下一页

文章TAG:月饼  中秋节  清乾隆  习俗  始于  清乾隆g的茶酌耖g的值多少X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何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