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中底槽清是不是好于朱泥?
感谢头条邀请,紫砂壶中的底槽清的料子和朱泥的料子分属于两个大的品类,不可同日而语,紫砂壶的用料主要是根据壶的造型来选择,如果两款都是上乘泥料来讲,从收缩比来看,朱泥的收缩比最大,所以在制作上有一定难度,从泥料的透气来看,好的底槽清的透气性要大于朱泥的壶,所以对比两款泥料的好坏这样评判不全面,好的紫砂壶只要泥料准确,实用舒适,造型美观即可。
朱泥壶居然不皱,是否为假朱泥壶?
朱泥不皱是不是假朱泥?这个问题问的不太专业。由于朱泥烧制后收缩很厉害,收缩比高的可以达到百分之三十多,所以纯朱泥制作的紫砂壶烧制出来表皮会呈现皱纹。可是现在很多紫砂壶爱好者都不知道,老一辈紫砂玩家都清楚的,在解放以前对紫砂壶的审美观点,一把朱泥壶烧制出来出现皱皮,那属于不合格作品。下面图片朱泥壶是清中期制作的,落锤九十万,表层多漂亮哪有皱纹。
那个年代各家壶匠师傅都有自家的朱泥调料秘方。调砂的目的是提高可塑性、提高成品率还有就是避免皱纹。从而给后代子孙遗留不少优秀朱泥紫砂壶作品,最受青睐应属梨皮朱泥壶和枣皮朱泥壶。“无朱不皱”这个词什么时候开始有我不清楚。当今紫砂壶爱好者为何那么崇尚和青睐皱皮朱泥壶?皱皮朱泥壶就一定是真朱泥制作的吗?我会在下一个问答“如何挑选朱泥壶”聊聊我的看法,喜欢的壶友可以关注我。
一把真正的朱泥壶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当今真正朱泥壶是怎样的,我现在搞不清楚咯。我的朱泥壶是这样的: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正的。下面这把我管它叫枣皮朱泥:下面这把我管它叫梨皮朱泥:有一种朱泥叫“大红袍”,在上世纪九零年以前,大红袍也叫大红泥,手感和质底像紫泥,正常情况下是橙黄色带点浅红,往壶里倒满滚烫的开水,茶壶受热后会立马变成枣红色,茶壶冷却后又变回原来的橙黄色。
受热后就像披了件大红袍一样,这就是名叫大红袍的来源。有种矿料叫石黄,石黄可是好东西,在普通的红泥里加几克石黄,烧出来的紫砂壶就能很漂亮,当今业内管这种紫砂壶叫“大红袍朱泥”。下面照片就是当今的所谓大红袍:一条问答没能说太多内容,喜欢的朋友请关注我,谢谢。有空我会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紫砂壶的收藏、欣赏和滋养。
有人说朱泥紫砂壶结晶度高不属于紫砂,你怎么看?
朱泥壶是否属于紫砂壶,需要厘清三个概念:一、是否具有紫砂的分子结构特性:①是否是富含赤铁矿的黏土质粉砂沉积岩:本山、原矿朱泥,毋庸置疑,完全符合紫砂共有的结构特性:富含赤铁矿,故而氧化焰气氛烧结,水色红润;多泥性偏重,也就是黏土质成分比例高,要是按泥性排序,自高而低则依次是:黄龙山皱皮朱泥、橘皮朱泥、小煤窑朱泥、黄龙山老朱泥、赵庄朱泥。
②是否具有紫砂壶的双气孔结构特征:尽管朱泥相对于紫泥类的紫砂壶,结晶度、致密度相对要高,但也并非完全致密、玻化,热水注入壶身,热气氤氲在壶表特征显见;尤其是高温烧结的朱泥壶,热水注入壶身,静置在干燥的茶盘上,须臾之间,因热气的透发而冷凝成水珠在盘面的现象更显见,但壶表绝不会透出水珠,这不正是紫砂双气孔结构特性带来的透气而不透水的表象么。
③是否可以烧结:朱泥的天然结构特性,直接决定了矿料中富含的赤铁矿成分,在入窑烧制而达到烧结温域之际,开始发生金属氧化物再结晶现象;在结晶的过程中产生牵拉、黏连现象,也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团聚体,团聚体之间的孔隙也就是开气孔,团聚体相互黏连,就形成了单向闭合的闭气孔,共成双气孔结构;烧结成器的壶表褶皱质感纹理明显,水润度高而不透。
二、重新正确认知结晶度与玻化度的概念:①结晶度高低,取决于朱泥所富含的金属氧化物,也就是含有的各价氧化铁成分的再结晶的程度。②玻化度是指二氧化硅成分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完全玻化的现象,完全致密如玻璃。③结晶与玻化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经过氧化焰气氛烧制,完全不同的表达;紫砂的本质在于结晶而不玻化,结晶在泥料颗粒的表面而胎体不会完全致密,朱泥无论品类泥性轻重亦然。
三、新工艺冲浆调色、调砂的所谓朱泥壶,确实不属于紫砂壶:①本山、原矿的朱泥无需冲浆,天然结构特性本就泥性重,压型不易,再冲稀泥浆,逻辑上说不过去,岂非自找麻烦;而需要冲浆的,无论底料是外山完全岩化的石头,还是青、白泥甚或瓷化土,原本就不是紫砂。②经过冲浆,稀泥浆料本身就属于烧制之后会完全玻化的陶土,再加之底料不能烧结,自然也就不会发生结晶,也就不具备朱泥紫砂壶的双气孔结构特征。
文章TAG:朱泥 煤窑 珍稀 养成 朱泥养成后是怎么样的 珍稀小煤窑朱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