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贴春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群臣撰写。据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记载:“春联之设,自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族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大年初一,朱元璋微服私访,看到大街上家家户户张贴着各式各样的春联,心中不免大喜。可当他走到一户人家门前时,猛然发现门上没有贴春联,心生纳闷。

一打听才知道,这一家是屠户兼阉猪的,因为自己是文盲,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一时兴起,于是挥毫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这样一副春联赏给了这户人家。得到皇上赏赐的春联,这家人不胜感激,如若至宝,把它悬挂在正屋中堂两旁。私下感觉这个故事有点好笑,因为据我所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还有他的儿子成祖朱棣都是文盲,大字识不了几个,怎么会写出如此潇洒、神采飞扬的春联呢?为了不打扰大家的雅兴,权当作一个有趣的笑话以资乐趣吧。

正是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提倡,才使得写春联、贴春联的习俗蔚然成风。咱们中国封建社会从官府到民间,最注重的莫过于孝道。如果家里有老人“老了”(意为去世),晚辈们需要守孝三年,服孝期间,一般从当年起三年内不贴红春联。可用白、绿、黄三种颜色的纸贴春联,即第一年要用白纸,第二年用绿纸,第三年用黄纸。第四年服孝期满,方可恢复用红纸贴春联。

故白绿黄三种颜色的对联俗称“孝联”或“丁忧联”。不过也有的地方,在服孝三年期间可以分别贴黄蓝绿三种颜色的春联。春节,是中华民族百节之首。新春佳节,万象更新,普天同庆。所以除了个家各户门口要贴春联外,猪舍、牛羊圈、鸡鸭鹅等畜舍以及存放粮食的粮囤上也要贴春联,寓意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所以,过去人们过春节时贴春联是很必要的。

旗袍起源于哪个朝代?为什么?

关于旗袍起源于哪个朝代的问题,学术界是有争论的。主要有几种观点:一是认为旗袍是从清代旗女的袍服发展而来;二是认为旗袍和旗装袍有一定继承关系,但源头应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装或先秦两汉的深衣;三是认为旗袍是中国服装传统的西化变异;四是认为旗袍源自袄裙;五是认为女袍,远溯周、秦、汉、唐、宋、明时代,旗袍应改名为“褀袍”,等等。

从服装发展演变的历史来看,中国古代确实有袍一类的服装,但与旗袍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直接一点说,民国以前没有出现旗袍。古代没有旗袍的简单理由:一是在古代历史文献中,未见到“旗袍”一词,没有这方面的历史记载。二是古代历史文物中,未见到旗袍一类的实物。那么,没见到实物或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就能说明古代没有旗袍吗?理由似乎并不十分充分,有人可能会说旗袍与清代“旗人之袍”、“旗女之袍”相关。

要解释这个问题,就要看清代服饰典制上有无“旗袍”的记载或样式,主要资料《大清会典》和《皇朝礼器图式》中没有查到旗袍的内容。清廷女式服装的种类和样式:《清史稿·舆服二》志七十八,关于皇后冠服太皇太后皇太后附皇贵妃以下的冠服等制式内容,可以推断清朝女式服装的种类和样式。清代皇后服饰分为礼服、吉服、朝服、便服四大类。

礼服由朝褂、朝袍和朝裙组成,同时穿用,从内到外为朝裙、朝袍和朝褂。皇后朝褂的形制有三种,常见的是圆领,对襟,无袖,长度短于朝袍,石青色,前后身各饰金立龙两条。(见下图)图:清代朝褂皇后(包括皇太后、皇贵妃)的朝袍形制三式,常见的为圆领,大襟右衽,附披领,马蹄袖,袖与身有联接袖,左右开裾,有护肩缘。袍身饰9条金龙。

皇贵妃以下,以颜色区分等级。(见下图)图清代朝袍后妃朝裙的形制,常见的是圆领、无袖,大襟右衽,上衣下裳相连属,腰部有襞积(褶裥),后身垂带两条。(见下图)图:清代朝裙便袍属便服类,便袍的形制是圆领、大襟右衽、平袖、左右开裾,以绸、缎、纱面料。便服的袖口为平袖,常服袍为马蹄袖。清廷女式服装的种类和样式,与旗袍相距甚远,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来。

所以,从《清史稿》中的资料看,清代应无旗袍,清代以前的各朝代应该也无旗袍。这样说又好像很武断,但从历史发展和服装的功能来看,应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清代以前的各朝代没有出现旗袍的理由:从历史发展来说,清代以前若出现了旗袍,那么在清代的服制里会保留下来,至少也会留下痕迹。从服装的功能来看,主要起防风、防晒、防雨、防寒的作用,各种防,其实就是遮挡、遮掩,古代的礼仪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是要求妇女严格遮掩的,而旗袍却是打破了这个遮掩,这就决定了旗袍的出现是在清朝灭亡以后。

从服装的装饰功能来看,装饰是为体现美,尤其是体现人的整体美,而旗袍正是具备了这一特点,所以会受到追求美的女性,尤其是长腿女性的青睐。民国时期妇女追求自由、解放,旗袍的出现和流行具备了历史条件。从服装的标识功能来看,旗袍成了民国时期时髦女性或新女性的标配,这一点,可以从民国时期留下的报章杂志和一些照片中看出来。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黄茶  桐庐  品鉴  朝代  起源于  黄茶起源于哪个朝代  桐庐黄茶的品鉴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