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人是如何蒸青制茶的?

唐代以前,制茶的方式都采用晒或烘的方式,因采摘的茶叶只经过简单的处理,使茶叶泡出来有着青苦味。到了唐代,经过反复研究,成功的创造了“蒸青法”,利用水蒸气蒸发掉茶叶中的酶活性,使茶叶具备了色深绿,汤浅绿,茶底青的特征。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子、封之、茶之干矣。”的制作流程。

1.采茶:一般在二三四月间采摘,这个时段茶叶鲜嫩。采摘茶叶要及时。避免时间过长影响口感。2.蒸茶:将采摘好的茶叶放在蒸茶器具上烧水蒸,去掉茶叶的水分及青苦味。3.捣茶:将蒸好的茶叶趁热用木根捣碎,但也不用太细碎。4.拍茶:把捣碎的茶叶放到模具(方形或圆形)中压好、形成茶饼,晾干中间穿孔。5.烘焙:把模具里的茶叶进行烘培,选择合适温度,把茶叶焙成金黄色。

怎样用古人使用的点茶法冲泡茶叶

唐朝时用的是煎茶法,到了末期开始出现点茶法,到了宋朝发展至顶峰。在这期间,日本不断的派学者来华学习,将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文化带回国内,其中便包括了饮茶方法和茶种栽培技术。元朝保留了宋朝的饮茶文化,没有进步,倒是元末出现了散茶制作和冲泡法,不知是谁创新的,没有任何的记载。到了明朝老朱上了台,开始整治各行各业,万业去繁从简,点茶法直接被推翻了,全面流行散茶冲泡法。

大家也知道,明朝有海禁,所以没有对日本造成大的影响,现在日本传承并流行的是点茶法或煎茶法,与我国不同。我国虽说主流饮法变了,但这点茶法可没有消失啊,还是有小众茶友喜欢并传承的。历史简短说到这里,大家感兴趣去我的主页里看。喝茶时不妨找些情趣,试试这点茶法,虽说步骤繁琐耗时,不过这个过程倒是十分有趣。第一步、准备:点茶所用的器具和茶末先行准备,茶碗与茶筛、茶勺、茶筅等,字面意思,大家可以详细看图,我是根据用途随意叫的。

至于茶末,大家可以置购一些现成的,不过质量无法保证,最好的方式是自己磨。也蛮有趣的,将自己的好绿茶捣成碎渣,然后用器具研磨,或者用研磨机。制成的茶粉要细、松散。第二步:筛茶:茶末非常容易受潮,受潮后的茶末会变为小团,与包装摩擦静电之后也会出现小团的情况,在冲泡前需要先将这些小团打散,不然会对味道造成少许影响。

这时便需要一个神器:茶筛。点茶所有的茶筛都是金属制作的,可以消除静电,将茶筛放于茶碗之上,再将茶末倒至茶筛上,用茶匙或者竹刮推揉,茶末会散落在茶碗中。如果大家嫌麻烦,可以一次将茶末多磨一些,准备个几天的量,这样做也有缺点,要特别注意茶末的防潮。最好准备干燥剂包,特别是南方地区的朋友。第三步、点饮:咱们用通俗的方式来讲,茶末放入茶碗,注入热水,用茶筅开始搅拌,由慢变快,力度也要由轻变重,至于搅拌的手法,切勿旋转式搅拌、打鸡蛋式搅拌,应该上下搅拌。

有人说要在碗中快速画W,但实践起来,还是很困难。搅拌的这个动作叫做击拂。技巧告诉大家,首先用力点在手腕,而不是小臂或者整条胳膊,在击拂时,建议将茶碗放低一些,手臂自然下垂,这样有利于手腕发力。点茶时站起来即可,如果是席地而坐,将茶碗放在地上击拂即可。如果非要印象一些,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扇扇子的动作,只有手腕发力。

手持茶筅的方法也要注意,用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根指头最舒服。如下图。 茶筅是竹制品,较为脆弱,在完全干燥的情况下,尖部容易破损折断,也容易吸附茶粉,所以在使用前一般会用热水浸湿。格外注意:1、水和器具的温度:75度至80度的水温适宜点茶,水温太高会产生熟味。水温太低又冲泡不开,容易伤胃,还会抑制泡沫的产生,茶的细腻口感会被严重影响。

冰冷的器具也带走一部分水温,所以在冲泡前要先温杯。提高器具温度。2、投茶量和注水量:一般以两匙为上限,标准是一匙,大家根据自己口味调整,茶匙的容量有时也不一样,根据具体情况再添加。至于注水量较难把握,要熟悉自己的茶碗,每次注入自己两口半的水量,记住水线的位置,下次直接冲点即可。说了这么多,如果有帮助到大家的话,真诚的希望大家关注我:“承艺茶叶官方账号”,更多精彩内容可以在我的主页中观看。

浏览器 搜“承艺*茗茶”即可,望大家支持。以公道的价格,让大家喝到承艺最佳的原产地好茶;以诚心的匠心,承艺精湛工艺,制作好茶;以客观公正的角度与大家分享通俗易懂的茶知识。好茶,承艺希望与大家一同品鉴。承艺,不断传承创新,只做最好的茶。客观公正的茶知识,与大家一同了解,请关注公众号:承艺文化(ID:chengyimc)。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喝茶  唐朝  唐代  唐朝    怎么泡  唐代人是怎么喝茶的呢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