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是茶最迷人的地方,学会闻茶香就是半个懂茶的人,如何品茶香呢?
闻茶香是门技术活茶香是茶给人非常直接的感官体验。一般从干香、盖香、杯香、叶香和水香五个方面进行判定。1、干香。这个需历茶无数,从干茶里能嗅出茶里的很多信息。从自己的经历总结,至少香气的大体类型,香气的饱满度,树龄和存放的时间能有一个基础判断。如果自己比较熟悉的茶类,大体这泡茶的整个演化过程也能基本掌握。
比如:一泡30年的冰岛古树生普。干香:陈香显,存得非常好,没有霉味,也没吸入别的杂味,纯纯的茶叶陈香;有冰岛的那种比较幽的山场气息,没有班章那么强劲的气息,有古树普洱的气息;香气非常丰富,热的盖碗里有明显的花果香。一泡老丛水仙。干香:微酸,因为放的年限不久。最特别的是绵绵幽幽的干净气息,一股老树丛味加上新芽的鲜嫩味。
一旦气息很幽,感觉是一丝丝渗出来的,这种茶往往反而功力深厚,有喝过一泡武夷山长满花草的牛栏坑产的肉桂,也是这种特质。2、盖香。是盖碗的盖上留香。这是升腾起来的茶气。这个气息比较弱,开始一般年份香、火味、果香比较容易表征,最后一般是花香,特别是兰花香比较明显。3、杯香。功夫茶里每个小杯里喝完后的留在杯底的香。
这个香气是比较明显的,一般年份香、火味、树龄香、花果香和品种香都能在杯底存留。但它跟水香本身又是有区别的。4、叶香。一般年份香、火味、树龄香、花果香和品种香也都有,但叶香更侧重品种香。品种的气息会在叶子的味道表征更明显。5、水香。这是能融入到水里的香。茶如果不够好,水和香融合得不好,水香的滋味和韵味感不足。
如果是好的茶,香和水融合到位,除了品种的特殊香,比如白茶的毫香、红茶松烟香,水里含的其他物质越多,茶气越足。茶气足的茶,水香除了在嘴巴里快速迸发,口齿留香,还能冲向鼻腔,如果闭上眼睛,甚至能带你进入某种意想,或者带你进入茶所在产地环境,或者让你瞎想连篇。所以卢仝《七碗茶诗》里说七碗吃不得,因为两腋清风,快要飞起来的感觉。
从小到大一直饮用茶水,与从不喝茶的人相比较,哪个体质更好些呢?有相关的数据吗?
茶是食品,不是药品!根本不能随便在人体实验中得出相关数据,得到相关结果。茶是药食同源的自然界的美味。虽然从茶的发现,食用,利用,使用之间,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文化传承,对外交流,品种培养,品类变化,市场接受……的过程,但是,归根结底,茶被人们利用的主题内容应该都是围绕“健康生活!快乐生活!”而作文章的。
具体到从小到大喝茶与不喝茶的人的体质好坏比较,我没有找到权威的证据资料可以参考,更别说科学数据的建立,实验结果的确认。这个问题确实需要漫长的岁月和长久的研究时间,以及巨大资金消耗,才可能得到的不一定确切的结论。但是,从我们实际生活中,从消费人群中,从消费地域中,消费习惯中,实际上我们都可以相应地得到,相较于提问者所提问题的关键意图,和相关内容的不完整的答案和较满意的结论。
西藏藏族同胞的酥油茶,新疆人的奶茶,蒙古人的奶茶……无不表现出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必要性。有道是“宁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茶是他们的生命的必需,茶是他们生活的必要。要从体质上来看,这些从小到大用茶喝茶的同胞们一一他们耐严寒酷暑艰辛,耐恶劣地理环境,耐恶劣气候环境,耐食物粗劣缺乏……他们的体质还是那么好,还是那么强!广东人,广西人,福建人以及潮汕地区的人从小到大都是喝茶的,这是他们的一种习惯,一种文化现象。
他们那里的人,个个体质好,精神佳,还是公认的长寿之地呢。就是我们内地人,在过去较艰苦的时候,很多地方的人也必需喝茶,而且也是从小喝茶,一直喝到大,只是条件限制茶叶珍贵,喝的茶水都是淡茶水。当时基本上每家每户要烧茶,都是一烧就是大锅(壶)开水,而且只放一点点茶叶,然后用茶桶装着备用。并且,我们很多人家里的茶水,一喝就要喝好几天,直到喝完为止,才能重新换新鲜茶水,根本不管不顾隔夜茶是否卫生健康,是否可以喝。
当时人们生活基础条件差,学生们在学校里很难能喝到茶,只有小朋友们放学回家才能有茶喝的,很多小朋友一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喝茶,而且一喝就是一大杯,咕咕隆隆急急喝下,很爽快,很过瘾。有些条件好的学生还在家里用茶水壶装些茶水带到学校喝。现在这群从小喝茶的小朋友已经长大了,个个身体棒棒的,很健康,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还有,当时的大人们(成年人)上工地,去工厂车间,去机关单位上班,也都是喝单位公共茶桶里的茶水。并且,当时没有人因为共用茶水而产生诸多不适,诸多病症,更没有因此喝茶方式引发公共卫生事件。而且这些人,个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工作积极肯干,身体好,精力旺,体质佳!现在的人生活好了,反过来对茶的作用还存有疑虑,存在误解,根本没有好好去想想能够传承下来(去)的东西(茶)是一定有其正确道理的。
文章TAG:喝茶 三个 哪些地方人怎么喝茶的 爱喝茶的三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