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说“古今名实互异,地土殊产,气味不同”,芍药的气味产生变异,药物的升降浮沉就会发生改变。芍药二种,一者金芍药;二者木芍药。救病用金芍药,色白多脂肉;木芍药色紫,瘦多脉——《证类本草》★白芍的药性状性味和作用原理白芍药,古称“金芍药”,现主产地是安徽和浙江,亳州的白芍产量大,规格分类多,药材外形是呈圆柱形,颜色棕红色或棕黑色,去皮后色白,质地沉重,断面平坦致密,呈明显的放射状纹理(菊花心),具体作用原理如下:①白芍味道苦酸甘,《内经》说“酸苦涌泄为阴”,酸苦的药物性主沉降,善于养阴,沉降属寒,药性性寒,寒能清热。

酸入肝,苦入心,肝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白芍可作用到肝胆,以及心与小肠,可清泄肝胆火邪,酸寒味甘的药物可实现酸甘化阴的作用,本品能柔肝养血,可用于肝血不足,肝气条达气机不畅,出现的疼痛,所以白芍可柔肝养血,缓解止痛,亦可清心与小肠的热邪郁滞。此外,白芍入肝,量大时,亦能活血,因肝藏血,可调节血液容量。

泄小肠可以实现利水的作用。止血虚之腹痛,敛血虚之发热——《本草正》②白芍,药材质地沉重,颜色色白,沉重主降,色白属金,金能制木(肝),肝属木,加之味酸入肝,禀赋沉重的金气。克制肝阳之上逆,柔肝养血也可调肝阳上亢。白芍(专入肝),有白有赤,白芍,味酸微寒无毒,功专入肝经血分敛气——《本草求真》白芍的功效可以总结为: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敛阴和营,平抑肝阳。

临床上,多用于肝血不足之疼痛,眼病,眩晕,甲亢的配伍调治。★赤芍的药性性状和作用原理赤芍药,古称“木芍药”,现多为野生品种,主产于内蒙,黑龙江,河北,质量较好。陕西,四川有“山赤芍”亦可入药,少数地区有种植赤芍的情况,但药效不稳定,上市的药量不多。赤芍的性状特点为外皮颜色黑色或深棕黑色,且有纵纹不光滑,质地较白芍疏松,有裂纹空隙,味道苦味大,酸味小,这一点与白芍不同。

皮部和心部(木部)较松。具体作用原理如下:①赤芍药,味道苦酸,苦中酸轻,苦能泄热,药性属寒,寒能清热,苦能入心,因心主血脉,心火独亢,必然血分受热,血与热结,所以赤芍可清热凉血,活血化瘀。②赤芍药,味酸入肝,药性性寒,能清肝泻火,临床上,中医师多用于肝火旺盛的配伍。赤芍药,味苦能泄,味酸入肝,专泄肝火——《药品化义》综合分析,赤芍药的功效为: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清肝泻火。

★白芍药和赤芍药的区别总结①外形性状的区别白芍饮片外皮和断面光滑,皮部与木部联系紧密,比赤芍脆,折断有清脆声。赤芍外皮具有纵纹,质地呈木质,质地较白芍疏松,皮部与木部较为疏松,注意,朱大夫发现白芍根部的尾端,与赤芍接近,容易掺入赤芍的饮片中,但二者口感亦有明显区别。②味道的区别白芍味道酸涩而苦,苦味一般。

赤芍苦味中,苦后发甜,这也是区别之处。③功效作用的区别白芍偏补,可以柔肝养血,缓急止痛,平肝潜阳。赤芍偏泄,可以清热凉血,泄火化瘀。总结:汉代时,白芍药与赤芍药同称为“芍药”,那个时期野生品较多,野生品类似赤芍药的性状,至唐宋时期,种植品的出现,使芍药种类发生变化,种植的芍药就是现在的白芍药。由于种植年代久远,使二者的性状功效发生了很大的区别。

如白芍外皮光滑,多经水煮后切片加工,断面致密瓷实。赤芍一般就是原药材经过水闷后就可切片加工了,所以断面多呈木质。临床上,白芍偏补,可用于肝血虚证,肝阳上亢证。赤芍偏泄,可用于肝火旺盛,心火旺盛,血热互结的问题。实际上,二者有时候是可以互换的,许叔微在《伤寒发微论》中就提到“外感中风的桂枝汤,营血虚可用白芍,营血不虚兼有热重者,可用赤芍”。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大赤甘  赤甘  金骏眉  审评  声势浩大  大赤甘和小赤甘哪个贵  声势浩大的金骏眉审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