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每一个问题,我都会去查很多资料,没有找到根据的,不能随便定名,因为没有把握。经过切实的考据之后,史料、实物都能对应得上的,我才敢下结论。明《十八学士图》比如我最近看古画,发觉古画里面,茶席上面的茶食大部分都是新鲜水果,而不是像我们今天习惯的这样,是干果和点心。明代的茶书里面,讲到茶器用具的时候,有一种用具被包括在内,就是“运锋”,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水果刀,用来切水果。

这个很有趣。不过我现在还没来得及深入去研究。从我的研究来看,清代的茶人似乎没有明代那么多。明代有很多文人,他们在江南一带,都很爱茶,写了很多的茶诗,画了很多的茶画。这些明代江南文人的审美趣味,极大地影响了乾隆皇帝。乾隆茶舍试泉悦性山房遗址乾隆十六年,他第一次南巡,回京以后,就模仿无锡的竹炉山房,在玉泉山静明园复制了一间“竹炉山房”,又在香山盖了一个“竹炉精舍”。

他访问了苏州的“寒山千尺雪”,回京以后,在不同的地方盖了三个“千尺雪”。这些茶室空间,他陆续盖了将近20个,装潢简洁素朴。里面放置的,是他个人专用的茶器,也和清宫惯用的华丽彩瓷不同,用的是素雅的宜兴茶壶和竹茶炉。这都是遵循明代江南文人的趣味。清乾隆 青花、描红三清诗茶碗他还谕令调配“三清茶”,“三清”指的是梅花、松子和佛手,其实是一种无茶之茶。

喝的时候,有时会加入真正的茶叶,比如龙井。他还有一种御制的茶叫“荷露茶”,指的是泡这种茶用的水,必须是荷叶表面收集的露水。我从典籍里面把“三清茶”的配方、制法复原出来,如今我们现代人也可以享用这种茶了。明·文征明《茶事图》局部201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在位于嘉义太保的南部分院做了一个茶文化的常设展,叫做《芳茗远播——亚洲茶文化》。

在这个展览上,我根据明代文征明和陆师道的茶画,复原了一间明代的茶寮。明代很多文献里面都提到说,一人品茶得神得幽,两三人品茶得趣得味,七八人喝茶那就叫施茶,不叫品茶了。因此,我在展览上摆了一个现代茶席,上面只有四个杯子,这个理念也是来源于明代人。廖宝秀根据古画复原的明代茶寮我觉得,今天人的生活跟古人的生活其实没有两样,我们只是古人生活的延续。

关于茶文化,你了解多少?

茶,科学定义为植物。但人有恋物情结,对喜欢的物会倾注太多的情怀。有人对茶倾注了文化,叫茶文化。有人对茶注入灵魂,叫茶修。有人给茶修了条路,叫茶道。茶本身不具文化,但承载着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目前己整理出版古茶书有114种,古茶画350幅,古茶诗一万五千余首。如此巨大的承载量,是”中国茶”的核心内涵,也是当今茶行业建立文化自信的源泉所在。

 6/7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茶文化  喝茶  为什么要了解茶文化  从喝茶到懂茶再到了解茶文化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