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在《大观茶论》是这样说的:采茶的时间“黎明,见日则止”。要求“用爪断芽,不以指揉”,“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洁”。茶的品次:“凡牙如雀舌谷粒(雀舌谷粒,指茶芽刚刚萌生随即采摘,精制成茶后形似雀舌谷粒细小嫩香。后世“雀舌”成一种优质茶名)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一枪一旗,即一芽一叶,芽未展尖细如枪,叶已展有如旗帜)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
“茶始芽萌,则有白合(百合,指两叶抱生的茶芽),既撷则有乌蒂(茶芽的蒂头),白合不去害茶味,乌蒂不去害茶色”。凤凰山我们看的出来宋徽宗的要求之多,以至于一片山采摘下来符合他要求的茶,也没剩下太多,并且制作茶饼的过程也是极其复杂的,按照他在《大观茶论》里是这样说的:“蒸太生则芽滑,故色清而味烈;过熟则芽烂,故茶色赤而不胶。
压久则气竭味漓,不及则色暗味涩。蒸芽欲及熟而香,压黄欲膏尽亟止。如此,则制造之功十已得七八矣”。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掌握火候,要做到恰到好处就需要你有独特的技术,这和今天做饭手艺的高低是一样讲究的。所以,采摘的筛选加上做成茶饼的筛选,再加上本身白茶就很稀少,三项加之,茶饼的数量真的很稀少了,茶饼因为是上贡需要的,茶饼上还盖上各种各样的花样,贡品一般来说都是龙凤印,再用红绢把它包起来。
那时候茶饼跟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普洱茶饼完全不一样,按照蔡襄的记载,这个茶团大概只有宋朝铜板(五铢钱大小)。茶饼的龙凤印一般来说皇帝不仅自己喝,还作为赏赐给大臣的礼品,一来是皇帝的恩赐,二来是这茶叶确实好喝,三来是和其他官员交际打点的时候,送这个东西比金子要有效果,就这么点赏赐,大臣如果能得此茶,也是开心的不得了。
茶文化背后的含义到宋元之后的明朝,点茶的文化就暗淡了,原因是明太祖农民出身,他知道上层的这种需要的背后是万千老百姓的血汗,比如宋徽宗在建安的御茶园,每次到采茶的时候,就需要当地好几万的老百姓上山采摘,很多电视剧里重点会描写这个剧情来凸显“荔枝贵妃笑,跑断百匹马,皇家斗茶乐,万千茶农泪”,所以朱元璋之后他不准再上贡龙凤团茶,可能他本人也不喜欢这种花里胡哨的东西,一旦没有点茶喝斗茶,喝普通的茶叶就行了,从此龙凤团茶就消失在中国的饮茶习惯里面了,今天的国人也是不喝抹茶的,只在日本在唐宋元时期学习并且在日本一直留传到今天。
你可能会感叹,不就是吃个茶么,非要泡沫干什么,还非要白色的泡沫,这宋朝人真会玩,所以也导致武力的孱弱。其实这样说是不客观的,因为茶这个东西,顶多是个生活调剂品,宋朝人点茶、拉花和斗茶的游戏也不过就和你今天带着女朋友去喝咖啡,哪一家能做出好看的拉花,你就去。或者你吃吃饭,哪一家能玩出新花样,就去瞧一瞧是一样的,之前不是有很多拿铁锹上菜,熨斗堂牛排,轮滑服务员等等的花样,其实都是一回事。
文章TAG:茶茶 知否 茶具 宋代 宋代点茶茶具有哪些 《知否》中出现的点茶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