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茶韵。这个现象用大气原理好解释,泡茶小环境的气温与茶水温度相差很大,热茶骤然降温,会在表面形成雾霭,保护水温过度散热。没有化学原因,不影响茶水味道。这样的结膜是茶叶问题,变质茶。第三种,茶油。个别的茶叶,譬如放置不当,受潮发霉,或者很长时间的保存,都有有茶油分子析出,热水一泡,容易形成油膜,但是和第一种不同。

这样的茶叶一般都是变质,味道也不敢恭维。后记:古人有关茶叶与水的逸闻趣事。茶叶和水质的关系,很像鱼和水那样的共生,历来被喝茶人重视。好水泡好茶,好茶必须好水泡,不好的水就是糟蹋茶叶。古代有名句:“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传说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句,说的就是最好的茶叶和最适合泡茶的水。只有如此搭档,茶水才能达到顶级味道,所以这句诗成了历史名对联,被很多茶叶店悬挂,就是告诉买茶人,本店的茶叶最好,泡茶的水也最好。

更有那些只卖茶叶的店家进一步引申,改为“虽无扬子江中水,却有蒙山顶上茶”,以此招徕顾客。皇家茶园蒙山茶就是这样子,所以唐代叫它仙茶园,仙气十足。其实这句诗不是白居易的,但是跟他有一定的关系。不是他的诗还安在他头上,古时候茶界都是文雅之士,现在看来好像是不是雅士所为,干的不是文化人的事,就像关公战秦琼一样的笑话。

但是不是那意思,这里面有个比较曲折的故事,各位不妨当做就茶的茶点看下去。这句诗距离蒙山茶和扬子江水的故事有三个朝代,蒙山茶兴盛于唐代,选取扬子江水泡蒙山茶也是在唐代,把两者用文字连在一起,或者说用文字的形式让这个茶与水最佳搭档流传于世的诗句,却发生在后面的元代,是元代的一个人写的诗。不过按着古文化定位,元代的诗不叫诗,叫“曲”,散曲,边唱边舞的形式。

文化划分的是: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文章。当然是受了前朝典故的启发,元代有个叫李德载的写了一首小曲,《蒙山顶上春光早》,第一句是“蒙山顶上春光早,扬子江心水味高。”看这遣词造句,就是用来唱的,不是用来吟的,所以叫曲不叫诗。这还离白居易十万八千里。我们一层一层的往上追索。李德载这首诗的素材,来源于他的上个朝代,宋代的一个举世皆知的逸闻故事。

前面已经交代,蒙山茶和扬子江水的绝配发生在唐代,最好玩的故事却发生在宋代,才被李德载拿来作素材。那时候交通不发达,知道这两样搭配才是最好喝的茶,但不是谁人都有条件做到,绝大多数喝不到,再就是凑不齐,有茶没水,有水没茶。非王公贵冑,皇亲国戚,真的难以凑齐。故事就发生在这个节点。还是名人,当朝宰相王安石和他的学生苏东坡身上。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茶汤  亮晶晶  发亮  一层  表面  有没有人知道茶汤里亮晶晶的是什么东西  茶汤表面有一层发亮是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