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个阶段是入门的基础。进入“知”的层面:多读书关于茶的典籍有很多,这个阶段的多读书指的是近代、当代的学术读物。原因是这些书、刊多以茶叶作为农副产品的角度,阐述茶叶的物质原理。世间一切事物皆以物质属性为基础、以其精神属性为发展,打好基础即便将来走到“茶道”的领域,也能不忘初心、记得它本来的样子。书刊涉及:中国茶叶史、近代世界茶叶史(茶叶通史);茶树栽培学(茶作学);制茶学(制茶技术理论与制茶机械);茶叶生物化学;茶叶检验学;茶叶商品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贸易学、茶叶经济学等等。

这个阶段,在读书的同时,慢慢对六大茶类进行细分。诸如,江、浙的绿茶与安徽绿茶的区别、广东乌龙与福建乌龙的差异、花香红茶与果香红茶的不同、能辨别水仙与肉桂、名优茶与非名优茶的不同等等。这个阶段能细分茶叶因品种、产地、工艺不同而呈现出茶汤的各种不同,不用急于追求茶叶的段位高低。进入“行”的层面——走茶山当你有了一定理论认知以后,去茶山走走,看一看书本上的记载究竟是怎样的一片叶子。

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规划地图,在每年的采茶期分别走访不同的地域。走茶山,主要看几个方面,茶树的山场环境、茶叶的生长状态(这里可看出茶农对茶叶的栽培维护管理);采摘结束可在厂里看一下完整的加工工艺(这里可仔细对照实践工艺与书本理论的异同);好茶需好水来发,不要忘记品饮一下当地的水(若有随身携带仪器,也可检测一下水性,更好的了解一方水土)。

进行实践学习,多与茶农交流。此时,若发现理论与实践的不同,切忌不要轻易判断理论的错误或者实践的错误,多思考这些差异的原因。茶,本是一个生命,每一片叶子都不一样,多感悟恒定之中的变数、无常中的永恒。世间万物无非动、静二字,思变则通,你会一下子明白许多道理。这个阶段,对品茶开始进入段位上的区分。诸如,同样的茶,不同的山场环境、工艺上细微的差别,对应出茶汤有什么不同。

喝茶进入品茶的领域,由口感到体感,由感官入心,慢慢体悟“茶气”这个概念。“知行合一”——泡好手中一杯茶到了此时,就能明白怎样才算泡好一杯茶,出现怎样的口感说明没泡好,问题出在哪里。你的“明白”都与之前阶段的沉淀有关,时间的果可验证先前所种的一切因。这个阶段,可以读些古籍,了解古人品茶的心境,茶道(乃至任何一门艺道)都会为你打开一扇时间的门。

如何成为茶叶届的“李佳琦”?

感谢邀请。老茶客小卢,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我个人感觉,茶叶界的李佳琦,不好出。为什么这么讲呢?小卢从2点给大家分析一下。第一点,茶叶属于慢销品,不属于快销品。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排在最后一位。从理论上讲,茶是在解决了温饱以后,想提高生活品质,才会选择的一个物品。它不是必须的。所以,它面对的人群是有限的,它的消费价位也不是完全统一的。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博会  开锣  周五  广州  广州茶博会下周五开锣  如何搞茶博会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