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青花瓷器的鼎盛时期,青花瓷成为了当时的主流。在明代,成化朝出现了斗彩(即青花瓷上绘画三彩或五彩)。在乾隆年间,又出现了十分绚丽的粉彩(即在色料中加入坤作为发泡剂,形成别具特色的彩画效果)。这些都是各具特色的新品种瓷器。嘉庆后,瓷器的制作,在工艺上,就渐渐走向下坡,对工艺的追求,没有古人那么多讲究与认真执着了。
但清代未期,还是有个別精品的。如一些茶具,也是十分精美的。广彩的出现,迎合了西洋的审美标准及需要,它富丽堂皇,花团锦簇,也是一枝奇葩。清代未期及民国以降,出现了釉上彩(即在烧好的白瓷胎体上绘画三彩或五彩,再第二次入窑低温烧),此类釉上彩瓷,色彩容易磨损磨脱,比不上釉下彩瓷了。综观历朝历代的瓷器,不应该说那朝那代的就好。
因为它们都各有特色,都代表了它们所处的历史时期,都有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都有它们各自的观赏价值,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传统流传下来的珍宝,其历史价值是一样的。至于社会上流行的瓷器价格,不会脱离:物以稀为贵的经济规律制约,贵的,多人喜欢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也不一定是最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此是见仁见智的命题了。
历史有记载"杯酒释兵权"中的"酒"是什么酒?有何依据?
感谢提问者的邀请,我认为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和大臣们饮用的“酒”是蒲中酒。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蒲中酒?宋代朱弁《曲洧旧闻》里对蒲中酒有记载:“内中供御酒,盖用蒲中酒法也。太祖微时至蒲,饮其酒而甘,喜之。即位后,令蒲州进酿酒方,至今不改。”由此可知这蒲中酒,是由宋太祖行军至蒲州地,(今天的运城市),亲自尝后觉得很不错而推广于宫中的。
而这种“蒲中酒”是使用当地每年桑落时的井水酿制,故又得此名,有古诗曰“蒲城桑叶落,灞岸菊花秋。愿持河朔饮,分劝东陵侯。”我们知道赵匡胤的皇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之前周世宗对赵匡胤十分信任,但是赵匡胤还是在陈桥发动兵变经兄弟们黄袍加身后登上帝位,做了皇帝后赵匡胤害怕自己的部下重蹈覆辙,于是就想出了“杯酒释兵权”这一妙计,一举解除了他的结义兄弟们的兵权,这些兄弟包括:石守信(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高怀德(殿前司副都点检)、王审琪(殿前司都指挥使)、张令铎(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虞候)、罗彦环(侍卫亲军司步军都指挥使)等。
都是当年拥戴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功臣,是大宋中央军事力量的高级将领。既然是款待兄弟们,那么一定要让兄弟们喝好才是根本目的,那么在当时什么酒能达到这个目的呢?在徐松编写的《宋会要辑稿》中可以查到一些信息,在这本书中记录了宋朝宫廷用的酒水:苏合台酒:北宋宫廷内的御用药酒,极为珍贵。鹿头酒:这种酒的制作方法是用鹿的头骨和许多其他药材去长年的酿制而得,这种酒通常只有在宴会结束时才启封饮用。
蔷薇露酒和流香酒:蔷薇露酒,顾名思义是使用了古法萃取金贵的蔷薇,用所得的蔷薇精油加入至美酒中,而流香酒是随后用其他花朵精油制成的酒,这两种酒是不太可能用到杯酒释兵权,因为这两种酒实在是用的太少了,并且有明确规定,只有在给皇帝的庆寿宴中才可使用,为君者,饮用蔷薇露酒,为臣者,饮流香酒。因为是大宴群臣,所以酒的用量肯定特别大,所以以上比较珍贵的酒显然不合适。
虽然“蒲中酒”不如前面那些酒名贵,但是这种酒可是当时赵匡胤与他们一起行军时探得的美酒,赵匡胤和大将们必然都很爱喝。喝蒲中酒也能让大伙回忆起当年一起行军打仗时的场景,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便于赵匡胤达到喝酒的真正目的。综上,我认为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大宴群臣时饮用的就是蒲中酒。我是舟瑜,谢谢阅读。如果您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讨论。
文章TAG:烧杯 角度看 柴烧杯有多少年历史 不同角度看柴烧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