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若仅是在这片三坑两涧的丹霞山水中孕育,没有这些传统制茶工夫,武夷岩茶喝来也不是那么一回事了。说来也怪,这种传统制作工艺,在经历了历史更迭,茶园易主,自诞生之日始至今竟然都没有变。这和武夷人有很大的关系,或者说是半个武夷人。我们习惯性会把在武夷山的制茶人称为武夷人,而历史上武夷山的制茶人大多数并非本地人,而是来自江西、闽南、潮汕等地。

这些年来,武夷山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突增,大量制茶人涌入。为了保护生态,市政府全面禁止新开茶园。地少人多,为了分到一杯羹,武夷山人不断你追我赶、精进技艺,无意之中,对历史的传承与守护也起到了保护作用。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技艺高超。传统制作工序将近20道,包括常见的几个步骤: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焙。

做青是形成武夷岩茶特殊的色、香、味、韵的关键工序,仅手工做青这个工序就要耗时8~12小时甚至更久。(摇青)同时,武夷岩茶采用传统炭焙工艺的“三道火”,初焙、复焙和炖火,火候和时间对成茶的滋味和口感也有很大的影响。一到春季,正是经一冬休眠的春茶开始陆续上场的时候。全国从南到北,各地茶开始忙着抢早抢鲜去占领市场先机,但岩茶产区的人却不急不躁,踏踏实实待到4月末至5月初,才开始岩茶的采摘工作。

就这样,从制出毛茶人工拣茶,到焙火焙成,到成品茶面市,快则7月,如果是分阶段慢焙的,甚至要到中秋前后。真可谓是制茶耗时近半年,得来全部靠工夫啊。03像天心、兰汤这样的制茶村每年自晒青开始,大半年都在忙着制茶,空气中的茶香氤氲也会持续半年之久。(晒茶青)白天人们打着赤脚,铺展开竹编或大白棉布,将绿叶均匀抛洒,村里的空气从刚晒时的清香转向后期的青苹果香,随着夜里一筛筛茶青的摇动,空气又随之转成了花香或果香。

到了六月,从武夷岩茶第一村天心村,到景区脚下的兰汤村,甚至在游客商业区三姑度假区,处处可见人们围坐在一张长桌上,双手不断从茶里拣出茶梗的场景。(拣茶梗)拣茶梗的多为妇女,从天明拣到天黑,所拣的是尚未烘焙的毛茶,剔除的是茶梗和黄片。其实,不将茶梗放在采摘阶段辟除,是因为茶梗在毛茶制茶过程中,也能为茶叶的香气做出重要贡献,所以,为了保留这个加分项且不影响成品茶的外观,而又必须拣除茶梗。

目前这种拣茶以及“扬簸”工艺多为手工完成,常常损耗大量手工人力。很难想象在机械如此高度发达的今天,依旧有这么一种生产的某个环节是需要由那么多人一同手工完成的。由于武夷岩茶剔净茶梗只留叶片,加上足火焙制,所以约8斤武夷岩茶鲜叶才能做成1斤干茶,对比中国其他茶类,鲜叶和干茶比例为4:1,仅为武夷岩茶的一半,成茶难得,那价格高昂也是必然的了。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岩茶  开面  全是  岩茶为什么要开面采  为什么岩茶全是茶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