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这样简单地理解“五脊六兽”:一般中式建筑的房顶都有五条脊,一条水平的主脊,四条垂脊,共5条脊。主脊的两头,垂脊的下头,共6个端点。这5条脊6个端点上给安排一个神兽,作为装饰,以兽镇脊,避火消灾。螭吻(chī wěn)螭吻:龙种,龙和鱼交生的儿子。龙头鱼身,但不是金龙鱼。其性情好望喜吞,常被用作建筑物的装饰,大多作屋脊镇火的兽头,有驱凶辟邪的作用。
上面讲嘲风的时候说到“五脊六兽”,这六兽里就有螭吻,而且它是作为主脊两端的神兽存在。主脊两端的螭吻,龙首怒目做张口吞脊状,背上插着一柄宝剑,立于建筑物的尾脊上,被称作“好望者”。这和嘲风有点相像的意思了,螭吻也特别喜欢在险要处东张西望,除此之外,据说还能吞万物,最喜欢吞火,所以被视为祈求降雨和避火消防的饰物。
饕餮(tāo tiè)饕餮:这个是不是龙的儿子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不是,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说法。我倾向于不是。如果大家看过《山海经》,应该了解一点:饕餮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野兽,与“穷奇”、“梼杌(táo wù)”、“混沌”并称四大凶兽。作为四兽之一的饕餮,是个美食主义者,性贪吃。见到食物就毫不犹豫的扑上去,狼吞虎咽,根本不咀嚼食物,饕餮的身体能够装得下海量的食物。
但吃得太多了,最后被撑死了。现在用饕餮形容一个人能吃、好吃,古时候的青铜器上经常可见饕餮纹,也是取的饕餮贪吃的意思。蚣蝮(gōng fù)蚣蝮,是否是龙子也说法不一,我倾向于是,理由是它长得像。蚣蝮头部像龙,不过比龙头扁平些,头顶有一对犄角,身体、四条腿和尾巴上都有龙鳞。如果它不是龙子,那也一定是龙妻出了轨,总之它有龙的外形,和龙就脱不了关系。
蚣蝮好水,又名避水兽。相传它能吞江吐雨,负责排去雨水,于是人就按它的模样雕成石像,放在河边的石礅上,并说这样就能镇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袭。故宫、天坛等中国古代经典的宫殿建筑群里经常可以看到蚣蝮的身影,用的还是排去雨水的功能。有点累了,那就不再继续了,抽空我来补上貔貅、麒麟、螭(chī )、犼(hǒu)等,这些也是传说中龙的儿子,但不确定,有的版本把它们纳入,有的版本把他们排除。
拉祜族的拉祜是什么意思?
其实拉祜为拉祜语LadHof的音译。Lad在拉祜语中为“虎”,Hof在拉祜语中是指围着火堆烤食食物。LadHof直译为“围着火堆烤虎肉吃”。所以拉祜族又被称为“猎虎的民族”。这也是其民族特点。Lad亦代表着狩猎。拉祜族人原为古氐羌人的一支,居住在甘肃青海一带的高原地带。相传拉祜族祖先原来是过着狩猎生活,为了追逐一头马鹿,而误入南方密林中,发现水草茂盛的草原,从而开始由北向南的迁徙。
历史上的拉祜族以擅于猎虎而闻名。时至今日仍保持着狩猎的传统。相比以前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拉祜年过后四五天,都要组织全民性的打猎活动。出猎前还会举行祭祀和预测活动,出猎时要吹响牛角号和猎队总领的号令,猎队凯旋时全寨要欢歌迎接。获得猎物回归时,猎手们鸣枪告捷,召唤全村老小汇聚,一同欢乐,分享猎物。现在已经看不到了这样的情景了。
我在佤邦支教的时候接触过那边的拉祜族,他们也放弃了这样的习俗,只有在农忙之外的几个月,寨子里的年纪稍大的一些人会每隔一段时间结伴出去狩猎。随着人们不断侵占动物的栖息地,动物的数量也不断在减少,狩猎成功的几率已经很小了。年轻的一代人已经不愿意去狩猎了。Hof代表的就是饮食习惯了,以前拉祜族是没有锅的,食物要么生吃,要么煮和烤。
煮是把玉米等食物捣碎放进竹筒里,放上适量的水,用树叶塞上竹筒,直接放在火上煮。主要饮食方式还是烤,将猎物的肉抹上盐巴和香料,用竹子夹住放在火塘上慢慢烤。或者用芭蕉叶将肉包住直接埋在火堆里,烤熟之后蘸着椒盐直接吃。多余的肉会切成长条状,穿在竹丝上,挂在火塘上熏制成肉干。当然现在的主食是大米和玉米了。至于汉字“拉祜”一词的含义,早在1953年4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区(辖今澜沧、孟连、西盟三县)各族各界代表会议作出的《关于拉祜族自治区若干问题的报告》曾明文指出:“‘拉’即大家拉起手来,代表团结,‘祜’即代表幸福的意思。
文章TAG:拉祜 少年儿童 天津市 图书馆 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拉祜神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