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斗茶如何“斗”?怎样分出胜负?

感谢邀请。我是征哥哥视觉,一位专注于文化领域的头条创作者。一说到斗,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比赛吧,比如斗鸡斗牛等,那么什么是斗茶呢?斗茶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茗茶比赛,来确定茶叶的好坏高低,是古时候文人雅士之间的一种休闲雅玩活动,具有强烈的比赛色彩以及趣味性和挑战性。如何斗茶呢?在古代,斗茶既可以两个人斗,也可以是三五人或十来人的团体竞赛。

而斗茶的场所一般是在专门的茶楼茶叶店,或者是在专门的斗茶场所。它的比赛规矩很简单,就是大家将各自的茶叶分别煎煮,然后共同轮流品尝,各自进行评价,以此判断茶品的优劣。斗茶优劣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标准也很简单,就是看汤色和水痕。什么样的汤色好呢?越白越好!如果出现清白、灰白或者黄白等杂色,就说明茶的制作工艺不到位,或者是茶叶的鲜嫩度不够。

在古代,采茶一般是五更即起,辰时即归。换句话说就是在太阳升起来之后就不要采摘了。采的茶叶也要分为小芽、中芽、紫芽等,进行区分和挑拣,之后才能够进行蒸青压榨和造茶等工序。如果茶汤偏青或者是偏灰的话,说明在蒸青的时候火候把控不当;如果是茶汤偏黄,说明采摘时间不对;如果是茶汤偏红,说明后期烘焙的时间把握不好。

因此,颜色是越鲜白越好,如果出现了其他杂色,那就注定斗茶会失败。如何依据水痕断优劣呢?主要是根据水痕出现的早晚时间,出现的时间越晚越好,越早越差。所谓水痕是因为古代的饼茶是需要调制研磨之后烹煮。如果研磨的时候比较细腻,煎茶时茶汤的出现汤花就比较匀,可以紧紧的咬住茶盏的边缘,久久不散。这就是古代点茶冲泡方法中的“咬盏”,非常的神奇。

古代人喝茶跟现代人会一样吗?有什么特别的讲究?

古人喝茶和我们现代喝茶要看时期,茶这个是一步一步演变的。最开始我们喝茶都是煎茶,这个起因没法考据。有记载可以查询的就是在秦汉之后了,当时出现了一种半制半饮的煎茶法。这可以在三国魏张辑的《广雅》中找到依据;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

这种茶和我们现在喝的不一样,更像是一种食物,而且当时制作的都是茶饼。路边摊上的茶一般都是茶沫子冲的,都是制作茶饼之后剩余的边边角角。到了唐代的时候,就是茶圣陆羽的天下了。他的《茶经》一书也一直广为流传,书中记载喝茶也是以冲为主。不过少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不过也需要弄成沫子,然后加上盐,这个似乎就简单多了。

中国古人都是煎茶喝的,那泡茶的习惯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如您问题中描述的一样,若是读过茶经便知道过去我们喝茶的方法并不是以泡为主流。在茶圣陆羽生活的唐代,饮茶方式还是煎茶,或称煮茶。于是《茶经》第五章才会是“五之煮”,而不是“五之泡”。泡茶法成为主流是从明代开始,但要注意,不是明代发明了泡茶法。泡散茶的方法早就有,以前为末茶为主流,后来以点茶为主流,到了明代开始以这种散茶直接冲泡为主流。

三国开始到元、明之交,一千多年的制茶方式,一直是以紧压茶为主要制作方式。品饮方式改变成冲泡,跟朱元璋废团改散有巨大关系。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下令废除进贡团茶,改进散茶。自此开始,上行下效。朱元璋是一个非常实干的皇帝,这才费团改散,一方面不让进贡,民利损耗不大,另一方面是把喝茶简单化。也正是如此,茶叶炒青技术开始慢慢普及,成为延袭至今的制作绿茶的主要方式。

其实我个人倒是觉得这是中国茶的一次转机。宋代茶虽好却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试想一下如果真的像宋代那样发展下去,中国茶很有可能像今天的日本茶一样。日本茶道束之高阁,有几个年轻人真正的在喝茶呢?我在日本接触到对茶道感兴趣的人年龄大概都在六十岁左右,他们的茶只有理性而失去了生命。朱元璋废团改散这样的大手笔,一个雷厉风行的举动,反而给茶换了血才有了新的生命。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冷泡  古代人  分钟  3分钟冷泡煎茶  古代人如何煎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