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气独特的竹筒茶是如何做出来的?
(图为:2002年老曼峨普洱生茶竹筒茶)生活在云南的哈尼族、傣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他们民风淳朴,利用大自然的一切事物生活,谁曾想竹子也能制作出许多独特的民族美食。而竹筒茶便是少数民族人民用智慧创造出来的。有一种可食用的“竹筒茶”制茶方法会让茶友误解为是竹筒茶,是少数民族利用竹子为容器,将茶鲜叶煮熟后放入竹筒内,等其茶叶在竹筒内发酵后再进行二次加工,这种茶其实就是一道茶菜,并非用来品饮。
而竹筒茶是少数民族冲泡品饮的,竹筒茶既有浓郁的茶香,又有浓郁的竹香,是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很多茶友都会询问竹筒茶的制作方法,所以笔者就为大家一一解答。准备材料(图为:2002年老曼峨普洱生茶竹筒茶干茶)首先我们要准备制作材料。普洱茶生茶毛茶(生普散茶)、新鲜竹筒、碳火、木棍和一个三角架,制作竹筒茶的竹子要选取生长周期长一点的,切记不能选取太嫩的竹子,太嫩的竹子在烘烤时容易烤坏。
而且一定要用新鲜的竹筒制作竹筒茶,才能把竹香和茶香更好的融合。烘烤茶叶用茶叶将竹筒塞满,放置在三角架上烤,烤到茶叶全部软化,用木棍紧压,再填满茶烘烤。如此边填、边烤、边压,直至竹筒内的茶叶填满压紧为止。待茶叶烘烤完后,用刀剖开竹筒,取竹筒内的茶,就可以待以冲泡了。(图为:2002年老曼峨普洱生茶竹筒茶)竹筒茶储存烤完竹筒茶后如果不立即冲泡,我们可以在竹筒上开长条形的窗,这样有利于茶在竹筒内的转化。
在存储时,随着内含物质不断发生转化,竹筒茶在变得“越陈越香”的同时,竹香和茶香也逐渐完美融合。(图为:2002年老曼峨普洱生茶竹筒茶茶汤)(图为:2002年老曼峨普洱生茶竹筒茶叶底)竹筒茶因独特的滋味,所以很受消费者喜欢,市场上有很多假的竹筒茶,有些商家把茶叶蒸熟,放到竹筒内,这样减少了很多制作成本,但是竹筒茶的香气滋味就很淡。
北宋龙泉窑孔明碗到底是什么用途?碗底为何留个孔洞?
孔明碗也叫诸葛碗,据民间传说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为对付司马懿才发明制造出的。我们知道,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了取得北伐的胜利,不仅用尽了计谋,也创尽了器械,如我们熟知的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连弩、蜀刀等等,真是精鹜八机,无不尽巧,他的一些发明创造,就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很难摹仿制造。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发明孔明碗呢?其原因是这样的,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与司马懿对阵五丈原,诸葛亮不管用什么办法,都不能逼司马懿出战,甚至给他送女人衣服羞辱他,司马懿虽心里很恼怒,但面对汉使,司马懿依然装出很高兴的样子,欣然收下并试穿给汉使看。
还备酒食亲自款待汉使,席间问了不少关于诸葛丞相的起居饮食,当听说诸葛亮每天吃得很少,但事务繁杂,军中二十军棍以上的惩罚都要他亲自过问时,司马懿很高兴,就说:“丞相食少事繁,岂能久乎?”于是更坚定了司马懿坚守不战的决心,他要用这种方法拖垮诸葛亮,拖死诸葛亮。汉使到了蜀汉大营,向诸葛亮汇报了送司马懿女人衣服的情况,当说及与司马懿共餐并回答了司马懿问询丞相的一些饮食起居情况时,诸葛亮大惊,说这下可让司马懿摸清了自己的身体情况,司马懿就更坚守不出战了。
可见两军对阵,双方主帅的一些生活细节,也是高度的军事机密,也是不能轻以向敌方透露的。汉使不懂这些,无心之中就向司马懿随意透露了这一重要情况,给蜀汉北伐制造了很严重的麻烦。那么怎样才能消除这一不利影响呢?诸葛亮就想出了制造孔明碗这招。孔明碗表面上看很大,盛饭很多,实际上盛得很有限。造好了孔明碗,诸葛亮趁魏使来汉营之机,故意趁吃饭时接待魏使。
魏使在大帐中,看到诸葛亮用大碗一碗接一碗地吃饭盛饭,一下吃了几大碗,暗自吃了一惊,谁说孔明吃饭少呢?于是他回到魏营,就将这一重要情况报告给了司马懿,让本得意忘形的司马懿一下子就凉了半截。据专家考证,其实孔明碗起始于宋代,最早由北宋龙泉窑烧制而成。其最大的特点是由两只碗上下粘接而成,两碗中间留空,外面碗底心有一圆孔相通,人们便因这“孔”而将其美其名曰“孔明碗”,孔明先生姓诸葛名亮,自然又叫诸葛碗了。
孔明碗在明代也有造制。宋朝的孔明碗胎体厚实,外碗底的孔较大。到了明代,孔明碗胎体较薄,外碗底孔较小。宋代的孔明碗多为青釉器,明代则有青花、蓝釉、五彩等品种。这是上层社会一种供奉祭祀用的器物,所以很少见到。孔明碗还有一个特殊功能,外碗底之孔让沸水进入夹层后,使碗内的食物能保持温度,故亦称暖碗。既然始产于北宋时期,那么与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就真的没什么关系了。
文章TAG:竹筒 撬个 简简单单 留个 底部 竹筒茶底部怎么留个洞 如何简简单单撬个竹筒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