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的饮茶方式茶史上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宋代制茶工艺有了新的突破,再加上皇帝爱茶、写茶书,文人将琴棋书画融入茶事活动中,人们对茶的审美、精神境界的追求等大大提升,留下很多重要的茶书、茶诗歌。宋代饮茶已在社会各个阶层中普及,不仅士人饮茶之风大盛,民间也盛行斗茶、茶百戏,茶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从上流阶层进入寻常百姓家。

据《宋史》记载茶分两类,有片茶和散茶。片茶即团茶,亦为饼茶;散茶即叶茶,亦可称为草茶宋人饮茶以末茶为主,因此无论饼茶或草茶饮用前皆研碾成末。宋代著名的噢茶竞技“斗茶”,是一种对茶竞赛的评比。茶的色、香、味、型之鉴赏,点茶操作技巧的高拙及以茶匙或茶笼击拂茶汤所呈现的结果,均是考评重点。斗茶进行时,必须注意节制注汤,使茶末与汤融合,再以茶匙或茶笼击拂搅匀调成浓稠的融胶乳状,使之产生泡沫汤花。

(汤花是白沫,因此宋人喜好黑色的器皿,有利于更好的观察茶汤)饮茶习俗发展至明代,出现了饮茶史上的一大变革。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太祖体恤民情,正式废除福建建安团茶进贡,禁止制造费时费力、工序极繁的团茶,改茶制为叶茶(散茶),唯芽茶进贡,从此改变了饮用末茶的习惯,也结束了自唐以来团茶、末茶居领先地位的历史。

末茶没落,连带以茶筅击拂的点茶法亦渐行消失。慢慢地国人不识末茶、点茶为何物。久之,明代的训古学者,读到宋代文学作品中“茶筅”名词时,亦苦思不知其为何物。明代饮茶文化进入新境界,从团茶改为芽茶,制茶与饮茶方式也随之焕然一新。明人的饮茶方式饮茶文化发展至明代,进入了一个新境界从团饼茶改为芽茶,制茶与饮茶方式也随之焕然一新。

明万历年间茶人许次纾(1549~1604)《茶疏·烹点》记载明晚期泡茶方式为:“先备茶具,必洁必燥,开口以待。盖或仰放,或置磁盂,勿竟覆之案上,漆气食气,皆能败茶。先握茶手中,侯汤既入壶,随手投茶汤,以盖覆定,三呼吸时,次满倾盂内,重投壶内,用以动荡香韵,兼色不沉滞,更三呼吸顷,以定其浮薄,然后分以供客,则乳嫩清滑,馥郁鼻端。

”《茶疏》相当清楚地说明了泡茶过程,即以第一泡茶汤洗茶后舍弃倾入盂内,第二道茶汤冲泡供饮,呈现明人重视茶色、茶香、茶韵等细节,实与今日泡茶方式相去不远。明代茶器也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而产生了变化。旧时饮用末茶所需茶器,如茶白、茶碾、茶磨、茶罗、茶笼、茶勺以及为呈现茶沫汤花的黑釉茶盏等,皆因叶茶改变了冲泡方式,不须研磨打茶,随着末茶的废置而消逝。

新兴泡茶器皿如茶壶与茶钟,特别是宜兴紫砂以及白瓷茶杯,在明代中以后成为茶器新贵,也是文人、茶人争相收藏的对象。现今中国的茶道传承:工夫茶“工夫茶”是一种颇具功夫又温文雅致的饮茶艺术。工夫一词可指做事方法讲究。在一泡茶里,水温、注水的角度、高度,水注大小,注水急缓对茶叶和对茶物质淅出均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及品味特点。

同时,工夫茶对选茗、择水、置具、烹煮、品茗等各个环节亦有精细讲究。潮州工夫茶的烹制和品饮,古今大致相似。清代袁牧《随园食单》中(18世纪80年代)介绍武夷僧道瀹 茶献客,说的就是“工夫茶”煮饮方法。《随园食单》:“……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橡,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如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是茶享天下盛名,真乃不乔。且可以渝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潮州工夫茶必备技能:二十一式近代,徐珂《可言》(1924年)卷十三中,说“工夫茶,潮州所尚,品茶之事也。

其烹制法,本诸陆羽茶经,器甚精细,白泥炉形如截筒,高尺二三,壶用宜兴瓷,大者可容半升许,杯盘用花瓷,杯小而盘如满月,壶及杯盘,旧者贵如拱璧,烹时先贮泉水于铛,用细炭煎煮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之上,然后甚而细咽之,气味芳烈。”第一式:茶具讲示逐一讲解展示孟臣壶、若深杯、玉书碨、红泥炉等茶器。

第二式:茶师净手第三式:泥炉生火第四式:砂铫掏水第五式:榄炭煮水第六式:开水热罐第七式:再温茶盅第八式:茗倾素纸第九式:壶纳乌龙第十式:甘泉洗茶第十一式:提铫高冲第十二式:壶盖刮沫第十三式:淋盖追热第十四式:烫杯滚杯第十五式:低洒茶汤第十六式:关公巡城第十七式:韩信点兵第十八式:敬请品茗第十九式:先闻茶香第二十式:和气细啜第二十一式:三嗅杯底、瑞气和融。

 11/11   首页 上一页 9 10 11 下一页

文章TAG:点茶  金殿  群臣  宋代  宋代为什么点茶  金殿点茶宴群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