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龙凤团茶二十饼重一斤,每饼值金二两!可谓比黄金还要珍贵。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这种穷奢极侈的制茶方式经过层层剥削都转嫁到了底层的茶农身上。各地茶农不堪重负,纷纷抗议甚至揭竿而起。二、“废团改散”其实也是顺应历史潮流。到了明代,随着饮茶方法的变化,龙凤团茶逐渐被散茶代替。对于“废团改散”,很多人的说法是,朱元璋因为自己也是底层出身,所以格外体恤民力,所以推行了“废团改散”,帮茶农“减负”。

但我想说,这是典型的由于箭垛效应”得出的结论。箭垛效应是由胡适最早提出的,他指出:“古代由许多发明创造或者功绩,后人并不知道是谁创造的,就统统归到皇帝、周公这样的‘箭垛式’人物身上”。比如黄帝作为华夏文明始祖,所以很多不明出处的发明创作都被“射“在黄帝身上,以致其成为一个古代爱迪生式的人物。简而言之,这样的人就成了“正面典型”。

同样,坏的特质也一样具有箭垛效应,比如纣王,就被后人把很多古代暴君的行为都混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让其成了“反面典型”。换句话说,朱元璋在"废团改散“这一历史事件中,便充当了这一”正面典型“尽管,朱元璋出身于”贫下中农“不假,但当他做了皇帝之后,所代表的必然是占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的利益,推行”废团改散“,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

下面,我们来分析下朱元璋“废团改散”的真正原因1.茶叶在当时和食盐一样,是由官方控制的垄断性行业。一方面,茶叶贸易是重要的税收来源,自身蕴含着巨大的商业利润使得官方不可能让利出来,再加上我国自古以来就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也无力与官方竞争,只能高价从官方手中收购茶叶来做”二道贩子“。根据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洪武时期正是结束战乱,休养生息,鼓励开垦荒地,恢复人口和经济的时候,这个时候人地矛盾属于比较轻的阶段,茶农的反抗情绪也较低,官府不需要通过层层盘剥也能通过茶叶获取足够的税收。

2.中原王朝自古就缺少产马地,再加上北方的蒙古虎视眈眈,而边疆地区由于气候苦寒,缺少蔬菜瓜果,所以急需茶叶来补充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所以茶叶还被当作重要的战略物资来进行贸易,像中原和藏区之间开辟出的茶马古道,便是典型的进行茶马交易的要道。明朝和偏安一隅的宋朝或者大一统但对地方管理松散的少数民族政权元朝都不同,不管是从商业角度还是军事角度,对茶叶生产量的需求都比前朝更为巨大,散茶的制作方式能更好的节省人力,提高生产效率。

3.”散茶冲泡“的方式并不是到了明代才发明,其实早在元代就已经普及到了社会中下层,不再是一小撮人的专属,消费群体广了,为了更好普及自然喝茶方式也简化了。同时,不同于唐宋时期的战争主要还是集中在中央和地方军事贵族阶层之间。经过元、明两次改朝换代,地主阶层甚至不少贫下中农也进入到了上层的统治阶层。原先专属于中下层的喝茶方式同样影响到了上层社会。

中国古人都是煎茶喝的,那泡茶的习惯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如您问题中描述的一样,若是读过茶经便知道过去我们喝茶的方法并不是以泡为主流。在茶圣陆羽生活的唐代,饮茶方式还是煎茶,或称煮茶。于是《茶经》第五章才会是“五之煮”,而不是“五之泡”。泡茶法成为主流是从明代开始,但要注意,不是明代发明了泡茶法。泡散茶的方法早就有,以前为末茶为主流,后来以点茶为主流,到了明代开始以这种散茶直接冲泡为主流。

三国开始到元、明之交,一千多年的制茶方式,一直是以紧压茶为主要制作方式。品饮方式改变成冲泡,跟朱元璋废团改散有巨大关系。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下令废除进贡团茶,改进散茶。自此开始,上行下效。朱元璋是一个非常实干的皇帝,这才费团改散,一方面不让进贡,民利损耗不大,另一方面是把喝茶简单化。也正是如此,茶叶炒青技术开始慢慢普及,成为延袭至今的制作绿茶的主要方式。

其实我个人倒是觉得这是中国茶的一次转机。宋代茶虽好却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试想一下如果真的像宋代那样发展下去,中国茶很有可能像今天的日本茶一样。日本茶道束之高阁,有几个年轻人真正的在喝茶呢?我在日本接触到对茶道感兴趣的人年龄大概都在六十岁左右,他们的茶只有理性而失去了生命。朱元璋废团改散这样的大手笔,一个雷厉风行的举动,反而给茶换了血才有了新的生命。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泡茶  投法  法是  明代  泡茶下投法是什么意思  明代泡茶法是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