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后到现在的“工夫”当代著名茶叶专家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载:“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民国之后,岩茶就没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则全指红茶。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红茶篇》中,将红茶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三大类,且按地域分为:闽红工夫、祁门工夫、休宁工夫、川红工夫、滇红工夫,等等。
而福建“闽红工夫”又含坦洋、白琳、政和三大工夫。而“功夫茶”,是指泡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功夫,要注重水、火、冲三者的把握。“功”、“工”在广东潮汕、福建闽南的方言中读音是有区别的,吴觉农指出:在潮州方言中,“工”念音为“刚”,“功”念音为“攻”,闽南话也与之相近。到潮州就很容易听出“工夫”与“功夫”。
“工夫茶”和“功夫茶”有什么区别?
“工夫茶客”你好,喝“工夫茶”和“功夫茶”还是有点区别的,顾名思义“工功茶"需要有一定的休闲时间,坐下来慢慢而优雅地品茶修心养性。功夫功更有讲究,泡茶时需要很多枝巧。下面就简单了解一下:工夫茶工夫茶是红茶的一种茶;工夫茶是特指乌龙茶独特的泡饮方式,其重视茶叶、器具、水、火技艺,技法细腻周密,有条不紊,从容不迫,即科学又讲究美感。
它的特点是茶多水少,泡饮次数多,泡时短,即泡即饮一般泡冲30~60秒钟。现在,工夫茶可分闽式工夫茶,粤式工夫茶和台式工夫茶。至于工夫红茶,它是我国独特的一个传统品种,因初制工序特别注意条索的紧节完整,精制时颇费工夫而得名。功夫茶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
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功夫二字,要在水、火、冲工三者中求之。水、火都讲究一个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诀。《茶经》里说:“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那个时候还没有自来水,陆羽自然没有加以论列,自来水不宜于煮茶,这已经是一个常识。不过像香港地方,一声制水,万众惶然,“自来”尚不可求,不用自来水又用什么呢?《茶经》里还说:“山顶泉轻清,山下泉重浊,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冽,土中泉浑厚,流动者良,负阴者胜,山削泉寡,山秀泉神,溪水无味。
”这就已讲究得微乎其微了。至于水还有天泉、天水、秋雨、梅雨、露水、敲冰之别,这些都是属于讲究的范围的,不过这些讲究实际上也很难做到,像《红楼梦》中的妙玉用鬼脸青藏着梅花萼上的雪水用以煮茶,那也只有她才能有此闲情逸致,我辈岂有如是工夫哉。以上解释还望赐教指点,在茶文化上愿意向朋友们学习,欢迎大家评论分享意见。
吴敬梓《儒林外史》: “传杯换盏,吃到午后,杜慎卿叫取点心来,便是猪油饺饵、鸭子肉包烧麦、鹅油酥、软香糕……又是雨水煨的六安毛尖,每人一碗。” 安徽茶叶,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等都很著名,但我还是钟情于毛尖。毛尖属性兼于绿茶、黄茶之间,茶形细直,圆润光滑,外带白毫,香气悠长。黄山毛尖,采摘在清明至谷雨之间,特级: 初展的一芽一叶,一级: 初展的一芽一叶和一穿二叶……外形紧结挺直,色泽油润,且带银毫;冲泡汤色青翠明亮,清香浓郁,滋味纯爽。
文章TAG:功夫茶 潮汕人 安徽 潮汕人的功夫茶是什么茶 安徽的功夫茶是什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