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是创新的驱动茶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的一张名片。我们的愿景,是要让中国茶叶重新走向世界。做好设计和创新,真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如果一个让用户使用起来非常复杂的产品,一定是设计师和工程师的简单所造成的。产品背后的复杂,才能够让用户真正的变简单,把用户的体验做好。而产品背后的复杂需要公司、工程师、设计师,以及所有相关的专业人员一起努力,所有的困难解决好,呈现给消费者那一刻,让他们的感受是愉悦的。

最后一点,我想讲讲狭义的设计思维与广义的设计思维。在一个商业的世界里,除了产品需要设计之外,营销模式、产业链模式也需要设计,只是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垂直方向上去表达。我们过去对于设计思维的理解,可能在专业的方向上偏垂直了些。那么,在商业世界应用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看得更宽。我曾经认真读过原研哉那本《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读完之后,我当时就记住了一句话:设计为需求服务。

“小罐茶,大师作。”真的那么好吗?

有幸,三次喝过小罐茶,可以说说喝的感受,没那么多对于品牌的认知,也不清楚小罐茶的市场营销,就事论事,就茶说茶吧。第一次喝的大红袍,虽说谁也不敢拍胸口说自己喝过真正的最好的大红袍,我还是对它充满期待。第一印象是少,4克吧,3个人有点傻眼也勉强,选了最小的壶开始膜拜,然后就是第二印象,不耐泡,4泡以后就是水了,还没心生膜拜感动就退去了。

第三就是香,确实很高香,但香味的层次太高,浮于头顶,导致韵味不足,没有后味,舌尖感受猛烈,舌根几乎无感。第二次和的白茶,这茶我不懂,同样是不耐泡,豆浆味很足,够鲜。第三次是普洱,熟的。首先说一下,因为媳妇儿的原因,我对熟茶很挑剔,首要的是岁月感,年份要够,仓储要合格,转化要好,味厚,糖度高,汤色透,干净,最后回味要有岁月的印记。

而小罐茶的这款,没一样占了……,可能就是干净吧,熟茶的发酵工艺决定了新茶和散茶只能归类为速成茶,替代生茶刺激性的,根本不能和好的熟茶相提并论,小罐茶的茶叶等级很高,喝熟茶的大咖都知道,熟茶不能用高等级的叶底,最好是混合黄片和粗茶,发酵后才有更好的效果和口感,值得存放,高等级叶底存久了苦涩会重。最后就是价格,小罐茶的各种噱头就不说了,都是为了价格而存在的,喝茶和大师做的有什么关系?陆羽是会喝还是会做?广东人吃川菜本就觉得太辣太重口,厨子是不是大师有什么用?这茶就是香,新人喜好铁观音也是因为香,所以它的特点很明确,茶香。

为什么有的茶叶卖1万多块钱一斤?是金子做的吗?

我是茶商,做了十余年批发的茶商,在杭州西湖龙井的核心产地和茶农打了十年交道,对西湖龙井的顶级几个产地也算是比较熟悉了,对茶叶历史也算比较了解了,上次去茶博馆看一处茶叶贸易的历史就指出了四五处资料缺失的地方,但是有两个地方的茶叶是不敢聊不想聊的,因为他们吹嘘了太多的天价,一万多算什么,武夷茶几十万很常见,普洱茶今天早上看到一个吹嘘炒作的五千万一件。

在中国以茶叶价格来说,有两个富豪云集的地方,福建武夷和云南普洱,以至于我们茶叶圈子都养成了一个习惯,吹嘘天价茶者,吹嘘武夷普洱者自动退群。我们就一个踏踏实实的喝茶聊茶卖茶的,那些富豪挤进来做什么?你装你的x,我喝我的茶,井水不犯河水两相安。关于天价茶,今年还听到了两个信息,恰好也是和武夷普洱有关,一家一个不偏袒,第一个,消失了的天价茶王,从前几年开始到年末普洱都会上一道大餐,炒作的天价茶王,从32万,到88万,再到99万,年初还在讨论2021年会不会出一个188万来刷眼球,看来今年骗子和托改变策略了,喝普洱的沙雕不好找了。

第二个是和武夷有关的,好像是单价超过十万的要报备吧,结果是网上实体一片降价声,那些挂价十万二十万几十万的都降价到十万以下,想想其中的水分有多大,那些天天吹嘘牛肉马肉的能否解释一下?早上刚刚到的2021年新茶乌牛早,货到了以后先开箱泡茶对比,两个茶叶相差四十块钱,明后天三百多一斤的价格又到了,又便宜了几十。

茶叶行业是暴利行业吗?手炒茶好还是机炒茶好?您们怎么看?

手工茶也要看杀青的温度,杀青温度高的口感就很好,温度不够还没有机器炒的好喝,这个讲技术,现在的碧螺春有全手工的,有半机器半手工的,这个要爱茶的人才能分辨!至于是不是暴利行业,我的回答是不是,所谓的暴利的都是高端茶叶店,装修好,服务好,喝茶气氛好,所以别人的价格肯定高,也符合有钱人的需要!作为一个茶叶加工销售一体的我来讲,茶叶价格都是所有爱喝茶叶的人都能喝得起的,不存在暴利,买贵不好喝都可以退货!卖茶叶对得起良心就好!。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下一页

文章TAG:要学评  大师  大师做的茶为什么好  为什么要学评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