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条茶马古道与陕甘茶马古道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贸易网络。朱元璋像为保证西南茶的供应,明代对西南茶叶种植、贸易的重视程度较前代进一步加强。明初,政府在重要的茶叶产区专门设立茶仓,同时实行金牌信符制,茶叶贸易需由专门官员持有信符以便核对,如无信符则判以重刑;针对私茶贸易未彻底杜绝的情况,弘治年间明政府实行“招茶中引”制度,即推行官商合营,商业因素被引入西南茶的供应与行销中。

明孝宗弘治皇帝像参考文献:张廷玉等,《明史》王兴骥,《明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茶马贸易》方铁、方悦萌,《普洱茶与滇藏间茶马古道的兴盛》个人简介:朱恩杰,西北大学历史学院2015级本科生。曾任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学术刊物《史林新苗》主编,主持筹办多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宝鸡申新公司史探与保护开发研究”;并有多篇文章在《魅力中国》等省级刊物及学校内部交流刊物上发表。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

印度的GDP是真实的吗?有没有水分?

水分占比多大不好说,估计印度自己都很难算得清楚。不过了解下印度的GDP纳入范围也就心里有数了。印度进入瑜伽时代之后,GDP纳入方式出现了较大改变,新增了很多纳入选项,最出名的就是可再利用的粪便,因为能够施肥什么的所以都算作GDP了。另外批发零售业、旅游业等在其他国家仅根据税收来计入小部分额度的行业,在印度几乎都是直接估算,全部纳入。

比方说A君去印度旅游消费了500美刀,C君1000美刀,Q君300美刀,那么平均值1800÷3=600美刀。如果全年游客100万人,那么GDP就是6亿美刀,以此类推。这还不算完,旅游业纳入过的部分,零售业还会重复计算零售端部分,酒店业也一样。所以这6亿变成10亿乃至15亿也都是分分秒的事情。假设同样额度,在其他国家最多也就只计算税收部分,而且会剔除重复计算部分。

茶叶起源于中国,为何印度成为了茶叶出口大国?

印度能够成为茶叶出口大国,与殖民时代的宗主国英国有着很大关系十七世纪中后期,中国茶叶连同其它许多珍宝、殖民地,作为葡萄牙公主凯萨琳的嫁妆一同带给了英国国王查理二世,这是英国人最早接触到的茶。茶叶从中国运到英国,耗时近一年,风味与品质与原产地的新茶不可同日而语,英国贵族发明了往红茶里放牛奶和糖的喝法,很快,这种提神醒脑的东方饮品就风靡了英国上流阶层,并被认为可以缓解偏头痛,茶叶逐渐成为那个时代的奢侈品。

随后英国航海技术的发展,使得茶叶的价格慢慢降低(依然算得上昂贵),逐渐走向民间普通人的家庭,到了18世纪中期,不仅是上流阶层,就连普通的工人也已经手不释杯,英国每天的下午茶更是必不可少,对茶叶的需求量极大。在英国向清王朝大规模走私鸦片前,当时的中国依靠向英国出口茶叶,赚取了巨额的贸易顺差。1868年的时候,有人做过一个统计,英国人均茶叶消费量是3.52磅,中国茶叶占93%,印度茶占7%。

可见当时中国茶叶在英国茶叶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同时中国茶商主导着茶叶价格,这令英国人耿耿于怀。为了尽快改变这种贸易现状,英国开始从中国以外的其它地区获得茶叶,并在其殖民地印度尝试茶叶种植。不仅如此,为了获得中国的优质茶种和茶叶的生产工艺,英国园艺师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乔装前往中国茶园“考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商业间谍),不仅获得了多类茶种,还详细记录了茶叶种植技艺、制作发酵等的流程与方法。

此外,为了保证出口英国的茶叶品相,毫无保密意识的中国茶工甚至连往出口茶叶中投放多种“添加剂”(孔雀绿等)这等事情都告诉了福琼。学成后福琼带着各种资料满载而归,在印度的土地上尝试制作茶叶,而后又从中国聘请了专业的茶艺工人,并于1851年把这批工人和同样来自中国的茶种带到了印度加尔各答,最后,这批中国茶树落户到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阿萨姆(现在商店售卖的瓶装阿萨姆奶茶源于此处)和大吉岭。

因此,某种程度上说,世界一流品牌大吉岭红茶与中国茶有着很深的渊源。此后,印度茶的品质相比中国茶毫不逊色,逐渐被英国等西方民众接受;而中国出口茶叶中“添加剂事件”也成为福琼等人手中的舆论武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茶叶的海外销量造成了影响。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种植园的茶叶主要用于出口,少了中间商的盘剥,使得茶叶的成本大大降低,价格上比中国茶叶更有优势。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易学  茶叶  四川  印度  文化  印度2010产茶叶多少吨  四川易学文化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