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就是汉语音韵学中所谓的「古无舌上音」。如:「姚、逃、兆」,都从「兆」得声。「逃」从「兆」的上古音,也即舌头音得声,「姚」的声母喻三,是从「兆」的中古音得声。『兆』是舌上音,也是中古音。『茶』是舌上音,『荼』是舌头音,今之舌上音古读舌头音。简单的讲一下这个音变关系:中古「三十六字母」中的「喻母」分为「喻三」和「喻四」在上古汉语中没有,「喻四」来源于舌头音「端、透、定」三纽,「喻三」来源于「匣母」。

这是民国音韵学家曾运乾首先提出来的,。中古「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三母在上古汉语中没有,是从舌头音「端、透、定」三纽中分化而来的。这是乾嘉学者钱大昕的发现。 南方方言闽南语、潮州话等,是最能体现「古无舌上音」的方言:福建话是最能体现「古无舌上音」现象的汉语方言,「茶」字则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3、从古人的的经文注解看,「荼(tu2)」的本义指「苦味植物」。

唐宋以后,饮茶之风兴起,将「荼(tu2)」字简省了一笔,造「茶」字,专门表示「苦味植物茶叶」。这种「一字分化」的造字方法在汉字中很常见,比如:「陈、阵」「大、太」「刀、刁」都是。略微改变本字的字形,造一个新字,承担本字的一部分职务。目的使得汉字能更准确的记录汉语,不发生歧义。----------------------------------------详细的论证:《说文》有「荼」无「茶」,「荼」字以「艸」表意,从「余」得声,《說文》:荼,苦荼也。

从艸,余聲。徐鉉注《说文》:此即今之茶字。「荼」的本义是「苦味植物」,引申义「痛苦」从古人的经传注解来看,「荼」的本义可以指很多「苦味植物」以及「野草」:《詩‧邶風‧谷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毛傳:「荼,苦菜也。」《國語‧吳語》:「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韋昭注:「荼,茅秀也。

」《詩‧周頌‧良耜》:「以薅荼蓼。」孔穎達疏:「蓼是穢草,荼亦穢草。」「茶树」也是苦味植物,「荼」也可能包括「茶」,东汉成书《神農本草經》中的「荼」一般认为就是指的「茶叶茶树」《神農本草經》: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人类喜欢食用的果蔬,成熟以后都有甜味,所以人类天然喜欢甜味的糖,所以「甜」可以表达愉悦、欢喜的意思,「甜心、甜蜜」等等。

有很多有毒植物都是「苦味」,所以人类天然不喜欢苦味,苦味带给人类痛苦,所以,「荼」在古汉语中也引申表示痛苦。如:荼毒、涂炭生灵《書‧湯誥》:「爾萬方百姓,罹其凶害,弗忍荼毒。」孔穎達疏:「《釋草》云:『荼,苦菜』此菜味苦,故假以言人苦;毒,謂螫人之蟲,蛇虺之類,實是人之所苦;故併言荼毒,以喻苦也。」「甜、苦」其实是人类判断食物是否有毒的一个捷径。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读音  茶史  古代  茶在古代怎么读音  茶的读音丨茶史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