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斗茶”是怎么个斗法?

要说清楚宋代的斗茶,需要先说宋朝的点茶。而要说清楚点茶,则需要先说宋人所用的茶叶。我们现在所饮用的茶叶,叫做散茶,是一片一片的,由新鲜的茶叶经过炒青而成。烹茶时用开水直接冲泡。这一烹茶方式是元朝以来才流行开来的;而宋朝人所喝的茶叶,叫做团茶或者末茶:茶叶采摘下来之后,不是直接焙干待用,而是经过洗涤、蒸芽、压片去膏、研末、拍茶、烘焙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制成茶饼,这就是“团茶”了;在制茶过程中,茶叶如果研而不拍,则是“末茶”。

宋朝烹茶的时候,过程很复杂:先用茶槌将茶饼捣成小块,再用茶磨或茶碾研成粉末,还要用罗合筛过,以确保茶末都是均匀的粉末状。茶末研好之后,便可以冲茶了。先用茶釜将净水烧开;随后马上调茶膏,每只茶盏舀一勺子茶末放入,注入少量开水,将其调成膏状。然后,一边冲入开水,一边用茶笕击拂,使水与茶末交融,并泛起茶沫。

这个烹茶的过程,就是“点茶”。斗茶就是比赛谁点出来的茶汤更好。宋人斗茶,主要是“斗色斗浮”,色是指点出来的茶汤色泽,“以纯白为上,青白次之,灰白次之,黄金又次之”;浮则是指茶沫,要求点出来的茶沫乳白如瑞雪,并且咬盏。所谓“咬盏”,即茶沫如“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以咬盏最久者胜。当然,要做到茶汤纯白、茶末咬盏,对茶叶、水、火候的要求都很高。

茶艺是什么?一个好茶艺的关键是什么?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句俗语称:‘’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饮茶习惯在中国已是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茶中含有多种维他命、茶素、精油、氟素等成份,有明目、清脑、利尿等功能,常饮茶有延年益寿之功效,因此茶备受国人所珍爱,也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天然的健康饮料。

----据史料记载,在我国,茶艺萌芽于唐,发扬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以说有相当长的历史渊源。----茶艺可以通俗的解释为“茶道的表现方法‘’。茶艺的表现过程体现了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和完美结合。茶艺是“茶”和“艺”的有机结合----茶艺是茶人根据茶道既有的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赋予茶很强的灵性和美感,使之充满了生活情趣,提升了品饮的境界,提高了生活品位。

茶艺是一种舞台艺术----展现茶艺的魅力,通常需要借助于人物、道具、舞台、灯光、音响、绿植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巧妙编排,从而给饮茶人以高雅、脱俗、美妙、绝美的享受,使人流连忘返于茶饮之中。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工作学习生活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那沁人心脾的茶香,仿佛在体验内心的修养过程,能感悟出酸甜苦辣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很纯洁的净化和洗礼。

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融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这也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不可比拟和替代的。茶艺是一门惟妙惟肖的生活艺术,我们只有不断深入研究和发展创新,使之普及于千家万户中,真正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缺之不可的一种健康的、诗情画意的生活方式。

宋代人喝茶要打出点出泡沫,泡沫到底指的是什么?

宋代人喝茶要打出点泡沫,这个泡沫也叫汤花,是茶的精华。为什么这么说呢?不好意思,本人是有茶艺师证的人哈,所以在高级茶艺师的学习过程中刚好学过唐煎宋点,而且这一块可是重点啊。中国历史上本来就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所以宋朝的饮茶方法在唐代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宋徽宗赵佶的书《大观茶论》在茶文化上有一定的地位,这个知识点基本上在每次茶艺考试的时候都是必考题哈。

宋代因为皇帝就喜欢茶,所以从皇帝以下的达官贵人,老百姓们都喜欢饮茶,风行评比调茶技术和茶之优劣的斗茶,也称茗战。斗茶既为斗,就一定要决出胜负。决定胜负的因素有二,一是汤色,二是汤花。最后综合评定茶的香、色、味。汤色就是茶汤的颜色,当然茶汤以纯白如乳为最好。汤花呢就是汤面泛起的泡沫,汤花的色泽和汤色的颜色要求是一致的,都是乳白为好。

宋代的茶,一般是福建建安所产的白茶,斗茶所用的茶盏以福建建安产的兔毫盏为最佳,水也有讲究,泉水最好。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所以,好茶好水好茶器,才有好的心情品茶和斗茶。斗茶时用茶筅击打茶汤,快速击打,我们在实习操作的时候,一般动作跟写英文字母w差不多,不能用茶筅转,转的话很难打出汤花,水平高的话可以在汤花上击打成画或者文字,就跟有人喝咖啡时咖啡上的图案差不多,非常的奇妙,不过,确实很难,这个就叫做茶百戏,现在已失传,我们只能从古代文献记载当中感受这种高超的技艺了。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兔毫  宋人  宋代  又称  宋人的斗茶与兔毫盏  宋代的斗茶又称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