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的盛行,也影响了人们对茶碗的审美。陆羽《茶经》里面讲到,青瓷类冰,白瓷类雪,是所谓“冰瓷雪碗”。在宋代,平时喝茶时,仍然沿继唐代,使用“冰瓷雪碗”。然而,斗茶的时候,讲究茶色以白为贵,所以要使用黑釉茶碗,因为深色的釉色能够充分地衬托茶色。北宋 建窑黑釉兔毫茶盏宋 建窑黑釉鹧鸪纹茶盏因此,黑釉茶碗——也就是日本人说的天目茶碗——在宋代大大流行起来。

其中,建窑紫盏又最受推崇,并发展出一套讲究“兔毫”、“鹧鸪”、油滴、曜变的体系。宋 建窑黑釉窑变(曜变)斑纹茶盏宋 建窑黑釉鹧鸪(油滴)斑纹茶碗这种审美偏好以及宋代的“点茶”法,后来流传到日本,极大地影响了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日本的末(抹)茶道和煎茶道,继承的正是唐宋时期的饮茶传统。日本明治时代 煎茶提篮茶器组明·仇英《东林图》局部,描绘了明代文人品茶场景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因团茶的制作工序劳民伤财、耗费奢靡,下令废团茶,改喝叶茶(散茶)。

这是我们茶文化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改变。从此之后,中国人喝茶的方法,就从唐宋以来的打茶、末茶,改为了泡茶,延续至今,已500多年。明永乐 甜白茶钟明嘉靖 白釉暗龙花茶钟喝饼茶、团茶时必不可少的器具——茶臼、茶碾、茶磨、茶罗、茶筅、茶勺等等——都消失不见了。茶碗的尺寸也开始变小,明、清的时候,喝茶用的茶碗口径是12公分,茶钟口径是10公分。

因为不再需要打茶,为呈现茶沫汤花效果的黑釉茶盏也不流行了。明代新兴的泡茶器皿是宜兴紫砂或者朱泥茶壶,以及白瓷茶钟(茶杯)。这种壶、杯的基本搭配组合,一直沿用至今。明 宜兴紫砂梨皮壶因为泡茶法是直接把茶叶投入茶壶,用沸水冲泡,那么茶壶的材质、大小、好坏,都会影响茶味。因此明人特别讲究茶壶,认为紫砂壶最好,“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喝茶的茶杯则讲求用白瓷,因为白瓷能看茶色。明代绘画上面画的茶器,大部分都是白瓷茶杯,也有不少是青花或者五彩,但是内壁大多是白瓷,就是这个道理。明·唐寅《事茶图》局部到了清代,茶的饮法和茶器形制基本都沿袭明代,没有大的变化。不过,康雍乾三朝皇帝非常爱好饮茶,清朝最盛时期的茶器,在釉色、装饰技法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譬如说珐琅彩瓷,以及一些单色釉,可以说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清康熙 宜兴胎画珐琅花卉纹茶碗清雍正 珐琅彩五色西番花红地茶碗清雍正 霁青茶壶清雍正 磁胎画珐琅节节长春绿地茶碗一对清雍正 磁胎画珐琅节节双喜白地茶壶一对清乾隆 磁胎画珐琅彩西番花黑地茶钟廖宝秀其实台北故宫博物院很早就在致力于推广传统茶文化。1984年,我们曾经出版了一本《三希堂茶话》,专门介绍了茶的历史。

 5/7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南峤  茶厂  车佛南  2006  南峤茶厂车佛南怎么样  2006年南峤茶厂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