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几首比较经典而通俗的宝塔诗

宝塔诗原称“一七体诗”。因为它从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或选两句为一韵。首句为一字,实际是个题目,一韵到底。宝塔诗因句式参差,讲究格律,后人谱以为词,并以“一七令”之名定为词牌。后来这种体又增至十字句或十五字句,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一个字。如:  一至七言(尖塔诗)  呆  秀才  吃长斋  胡须满腮  经书揭不开  纸笔自己安排  明年不请我自来  ――吴敬梓<<儒林外史>>编辑本段双宝塔诗  见得多的是双宝塔诗,两塔对峙,是由单塔中的一七体,演化而来,左塔不用一韵到底,由右塔充之。开头也是最多七字,后来发展到九字。据说五代道士杜光廷写的《怀古今》,从一字句递增到十五字句,各字句均为双字句,共240字,被认为是宝塔诗中最长的一首。唐朝这种诗刚出现时,首句为单字外,其后每两句递增一字。以后每两句为一组,恰似一副副对仗工整的对联,且寓意深刻,仍然首句为一字,实际是个题目,一韵到底。比如唐代令狐楚的《山》就是除首句为单字外,其后每两句递增一字。以后每两句为一组,恰似一副副对仗工整的对联,且寓意深刻,如:  山  耸峻/回环  沧海上/白云间  商者深寻/谢公远攀  山岩泉滴滴/幽谷鸟关关  对岛西连陇塞/猿声南彻荆蛮  世人只向簪裾老/芳草空馀麋鹿闲  据《唐诗纪事》所载,此诗系作者于大和三年(829年)在长安兴化池亭饮宴席间,为白居易分司东都送行而作。主客有李绅、元稹、张籍等共九人,各以一字至七字为题,题韵合一写诗。白居易自己以“诗”字为题。其诗除一排“塔尖”仍为单个字外,第二排陡然增为四个字,此后每排递增两字,至第七排为十四字。也有人将“塔顶”的一字句重复而成双字句,且在各排中间形成一个无形的对称轴,以其为界左右作间歇停顿。后来也有在第一句写两个相同的字,双塔就更明显了、如唐代张南史的《花》,读作:  花花  深浅 芬葩  凝为雪 错为霞  莺和蝶到 苑占宫遮.  已迷金谷路 频驻玉人车  芳草欲陵芳树 东家半落西家  愿待春风相伴去 一攀一折向天涯。  诗 诗  绮美 瑰奇  明月夜 落花时  能助欢笑 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 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 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 便到司空送白辞  ――白居易 《诗》  双塔诗并非只有一七估五十五字或五十六字,也有一至九言乃至更多。象宋代文同<<咏竹>>诗,由一至九言组成。  竹,竹  森塞,洁绿  湘江滨,渭水曲  帷幔翠锦,戈矛苍玉  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  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  月娥巾披静苒苒,凤女笙竽清簌簌  林间饮酒碎影摇樽,石上围棋轻荫复局  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陶先生归来但寻松菊编辑本段变形宝塔诗  因为比较形象,台湾的图象诗受此影响较大、如塔影倒映,主要是单塔。它如塔之临水,比较形象。  嘴  唼唼  春满生  荡漾木兰船  中有双少年  少年醉鸭不起  ----张籍<<春水曲>>  阴阳  天地大  黑白分明  傍早做人家  你叽呱我也叽呱  坛穷不读书富不教学  读书造化不读书告化  清明不拆絮到老不成器  告化子遁走猢狲就没戏耍  要知未来路径须问过来人家  罔活三千年不知天知地知  有书不苦读不如睁眼瞎  黑眼乌珠难见白铜钱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善恶到头终有报  前船是后船涯  事上无难事  有德终发  回味甜  由他  这是清代的王有光摘吴越俗谚俚语排成目录,用塔之对顶的形式。  纪道德  杜光庭  道,德。  清虚,玄默。  生帝先,为圣则。  听之不闻, 抟之不得。  至德本无为,人中多自惑。  在洗心而息虑, 亦知白而守黑  百姓日用而不知,上士勤行而必克。  既鼓铸于乾坤品物,信充仞乎东西南北。  三皇高拱兮任以自然,五帝垂衣兮修之不忒。  以心体之者为四海之主,以身弯之者为万夫之特。  有皓齿青娥者为伐命之斧,蕴奇谋广智者为盗国之贼。  曾未若轩后顺风兮清静自化,曾未若皋陶迈种兮温恭允塞。  故可以越圆清方浊兮不始不终, 何止乎居九流五常兮理家理国。  岂不闻乎天地于道德也无以清宁, 岂不闻乎道德于天地也有逾绳墨。  语不云乎仲尼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所以垂万古历百王不敢离之于顷刻。  怀古今  唐 杜光庭  古,今。  感事,伤心。  惊得丧,叹浮沈。  风驱寒暑,川注光阴。  始炫朱颜丽,俄悲白发侵。  嗟四豪之不返,痛七贵以难寻。  夸父兴怀于落照,田文起怨于鸣琴。  雁足凄凉兮传恨绪,凤台寂寞兮有遗音。  朔漠幽囚兮天长地久,潇湘隔别兮水阔烟深。  谁能绝圣韬贤餐芝饵术,谁能含光遁世炼石烧金。  君不见屈大夫纫兰而发谏,君不见贾太傅忌鵩而愁吟。  君不见四皓避秦峨峨恋商岭,君不见二疏辞汉飘飘归故林。  胡为乎冒进贪名践危途与倾辙, 胡为乎怙权恃宠顾华饰与雕簪。  吾所以思抗迹忘机用虚无为师范, 吾所以思去奢灭欲保道德为规箴。  不能劳神效苏子张生兮于时而纵辩, 不能劳神效杨朱墨翟兮挥涕以沾襟。  僧慧令诗  游,愁。  赤县远,丹思抽。  鹭岭寒风起,龙河激水流。  既喜朝闻日复日,不觉季颓秋更秋。  已毕耆山本愿诚难在,终望持经振锡往扬州。  此诗由一、三、五、七、九言各两句组成,为宝塔诗的扩展。 [4]

求几首比较经典而通俗的宝塔诗

2,有哪些著名宝塔诗

  宝塔诗,顾名思义,是宝塔形状的诗,底大顶细,由唐代的“一七体”发展而来。“一七体”,即诗的第一句为诗题一字,以下逐句递增字数,由二、二,三、三至七、七。以唐代诗人元缜的《茶》为例子: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前黄蕊色,婉转曲尘花   前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兮   宝塔诗从一言起句,依次增加字数,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叠成两句为一韵。直至从一至七字,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节奏明快,有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之感。像这样字数逐句增多,如果把全诗横写,外形就像古代的宝塔一样,底宽上尖,中间逐层收缩像等腰三角形。   宝塔诗最早的雏形始见于隋朝,隋·释慧英有《一三五七九言诗》为证。其中从一言至七言的,又称为“一七体”诗,如是宝塔词则称《一七令》(词牌)。这种“一七体”诗(有的从一至九或一至十字),既立题又押韵,指物为题,以题为韵,一韵到底。诗人或状物赋形,或托物言志。每一句都各自成对。第一字(也是第一句)既是题目,又是音韵,同时也规定了全诗描写的对象和范围。第二字往往是第一字的重复。其他六对,都是隔句押韵。这中“一七体”诗的特点是扣题紧凑,对仗工整,形成诗歌独有结构美。读后使人玩味不已,其趣无穷。   宝塔诗的诗歌形式美,对后世新诗的发展影响极大。如现代文学史记载,像胡适、郭沫若、徐志摩、冰心等著名诗人都曾经在创作新诗时采用过像宝塔、阶梯等诗行排列的形式,显得新颖别致。闻一多先生曾提出关于诗歌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其中,“音乐美”强调诗的律动,“绘画美”强调诗的意境,“建筑美”强调诗的形式。这是值得推广和遵循的。就拿宝塔诗来说,它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不同场合的确发挥了无比的艺术魅力,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诗歌样式。   宝塔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独有的艺术形式,也是我国文学画廊中的一朵耀眼的奇葩,虽有文字游戏之嫌,但是只要赋予它深刻的思想内涵,将诗歌的“形”与“神”紧密地交融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诗例:   呆   秀才   吃长斋   胡须满腮   经书揭不开   纸笔自己安排   明年不请我自来   ――吴敬梓&lt;&lt;儒林外史&gt;&gt;   诗   绮美 瑰奇   明月夜 落花时   能助欢笑 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 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 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 便到司空送白辞   ――白居易<<诗>>   张南史宝塔诗四首:   泉。   色净,苔鲜。   石上激,云中悬。   津流竹树,脉乱山川。   扣玉千声应,含风百道连。   太液并归池上,云阳旧出宫边。   北陵井深凿不到,我欲添泪作潺湲。   竹。   披山,连谷。   出东南,殊草木。   叶细枝劲,霜停露宿。   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   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   却寻庾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   花。   深浅,芬葩。   凝为雪,错为霞。   莺和蝶到,苑占宫遮。   已迷金谷路,频驻玉人车。   芳草欲陵芳树,东家半落西家。   愿得春风相伴去,一攀一折向天涯。   草。   折宜,看好。   满地生,催人老。   金殿玉砌,荒城古道。   青青千里遥,怅怅三春早。   每逢南北离别,乍逐东西倾倒。   一身本是山中人,聊与王孙慰怀抱。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麴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杜光庭?纪道德:   道德 清虚,玄默。   生帝先,为圣则。   听之不闻,抟之不得。   至德本无为,人中多自惑。   在洗心而息虑,亦知白而守黑。   百姓日用而不知,上士勤行而必克。   既鼓铸於乾坤品物,信充仞乎东西南北。   三皇高拱兮任以自然,五帝垂衣兮修之不忒。   以心体之者为四海之主,以身弯之者为万夫之特。   有皓齿青娥者为伐命之斧,蕴奇谋广智者为盗国之贼。   曾未若轩后顺风兮清静自化,曾未若皋陶迈种兮温恭允塞。   故可以越圆清方浊兮不始不终,何止乎居九流五常兮理家理国。   岂不闻乎天地於道德也无以清宁,岂不闻乎道德於天地也有逾绳墨。   语不云乎仲尼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垂万古历百王不敢离之於顷刻。   杜光庭?怀古今:   古今   感事,伤心。   惊得丧,叹浮沉。   风驱寒暑,川注光阴。   始炫朱颜丽,俄悲白发侵。   嗟四豪之不返,痛七贵以难寻。   夸父兴怀於落照,田文起怨於鸣琴。   雁足凄凉兮传恨绪,凤台寂寞兮有遗音。   朔漠幽囚兮天长地久,潇湘隔别兮水阔烟深。   谁能绝圣韬贤餐芝饵术,谁能含光遁世炼石烧金。   君不见屈大夫纫兰而发谏,君不见贾太傅忌鵩而愁吟。   君不见四皓避秦峨峨恋商岭,君不见二疏辞汉飘飘归故林。   胡为乎冒进贪名践危途与倾辙,胡为乎怙权恃宠顾华饰与雕簪。   吾所以思抗迹忘机用虚无为师范,吾所以思去奢灭欲保道德为规箴。   不能劳神效苏子张生兮於时而纵辩,不能劳神效杨朱墨翟兮挥涕以沾襟。   开   山 满   桃 山 杏   山 好 景 山   来 山 客 看 山   里 山 僧 山 客 山   山 中 山 路 转 山 崖

有哪些著名宝塔诗

3,求秦观的一首宝塔诗

 有一次苏轼专程上门拜访秦观。家人告诉苏轼,他出外游玩,很可能上佛印和尚寺里去了。于是苏轼写信去询问他的情况。秦少游见苏轼 来信后,便写了一封只有14字的怪信遣人带回给苏轼。信上的14个字排成一圈: 暮 已  赏 时     花 醒        归 微      去 力   马 酒 如 飞   苏轼看后,连声叫好。原来,秦观写的是一首回文诗,诗中描述了他在外出游玩的生活和情趣。其内容为:“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14个字组成了一 首七言绝句,每个字出现两次,文字处理技巧高超。  
七夕诗词 鹊桥仙秦观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②,飞星传恨③,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④,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⑤. 两情若是久长      【注释】 ①鹊桥仙:此调有两体,五十六字者始自欧阳修,因其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取以为名;八十八字者始于柳永。此调多咏七夕。 ②纤云弄巧:纤细的云彩变幻出许多美丽的花样来。这句写织女劳动的情形。传说织女精于纺织,能将天上的云织成锦缎。 ③飞星传恨:飞奔的牵牛星流露出(久别的)怨恨。作者想象被银河阻隔的牛郎、织女二星,闪现出离愁别恨的样子。 ④金风:秋风。秋,在五行中属金。玉露:晶莹如玉的露珠,指秋露。 ⑤忍顾:不忍心回头看。 ⑥朝朝暮暮:日日夜夜。这里指日夜相聚。 【译文】  彩云显露着自己的乖巧,流星传递着牛女的愁恨。   纵然那迢迢银河宽又阔,鹊桥上牛郎织女喜相逢。   团圆在金风习习霜降日,胜过了人间多少凡俗情。   莫说这含情脉脉似流水,莫遗憾美好时光恍如梦。   莫感慨牛郎织女七夕会,莫悲伤人生长恨水长东。   只要是真情久长心相印,又何必朝夕相聚度此生。 【赏析】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     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一水间,近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目。这里,秦观却写道:”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金风玉露”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象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柔情似水”,“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一夕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    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已至于极。词笔至此忽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跃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此词的结尾两句,是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 【评解】《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 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神话。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 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集评】张燕瑾《唐宋词选析》:秦观的这首《鹊桥仙》独具丰彩,是富有创造精神的好作品。它既没有慨叹会少离多,也没有抒发脉脉的相思。 却自出机抒,歌颂坚贞不渝、诚挚不欺的爱情。 沈祖棻《宋词赏析》:这首词上、下片的结句,都表现了词人对于爱情的不同一般的看法。他否定了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了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文史知识》:秦观的这首《鹊桥仙》上片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发抒感慨,下片词人将意思翻进一层,道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真谛。这字字珠玑、落地若金石声的警策之语,正是这首词流传久远,历久而不衰的关键所在。
鹊桥仙 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有美一人兮, 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旁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求秦观的一首宝塔诗


文章TAG:宝塔诗  最有名  有名  有名的  宝塔诗最有名的一首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