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诸多古籍多有记载,但直到明代李时珍时期的《本草纲目》,才对白蒿有了更为详尽的记载:“白蒿处处有之,有水路二种,本草所用,盖取水生者,故曰生中山川泽,不曰山谷平地也。问题回答到这里,回到题干本身,如果你要用古籍医书里记载的白蒿根来泡水,既然那个时候主要用来食用,那用来泡水治病养生,这样做恐难以达到目的。

茵陈泡水喝有什么好处?

茵陈这味药,在古代叫做茵陈。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因为它是因旧苗而生,所以故因陈。茵陈是多年生的草本,上一年地上的部分枯萎了,地下的根却是存活的。第二年在那个旧根上又会长出来新的苗,这就是茵陈的特征。茵陈分为绵茵陈和茵陈蒿,绵茵陈就是茵陈苗,茵陈苗采收以后,很幼嫩。好像棉花一样,所以叫绵茵陈。我们现在用的也一直都是绵茵陈,因为本草纲目中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这说明三月的茵陈效果才是做好的,而三月正是茵陈刚发芽的时候。所以我们用的绵茵陈就是那个时候采集的。茵陈的作用;茵陈微苦、归肝胆、脾经主治病症:黄疸、湿疮瘙痒、利尿、利胆。茵陈能清利湿热,为治黄之专药。3月是广东最湿气的时候,绵茵陈为最有用、最有名的祛湿物,绵茵陈的吃法有很多。做成包子:将茵陈剁成馅子,包成包子。

是掺进玉米面蒸窝头,将绵茵陈的嫩茎叶去杂洗净,切碎,掺进玉米面,拌和好,蒸窝头。既能入食,又能防病治病。茵陈红枣汤:这味汤有保护肝脏、益气养血、健脾和胃的作用取适量的水,加入茵陈20克、大枣3枚煮熟、水开15分钟后,把茵陈捞出,打入荷包蛋。茵陈酒:祛风湿,缓筋急。适宜于风湿阻滞引起的筋骨挛急等症茵陈蒿、秫米、红曲各适量。

制作方法:先将茵陈蒿炙黄,和红曲、秫米如常法酿酒。凉拌茵陈:具有利湿退黄、明目的功效将茵陈洗净,焯透,捞出,挤干水,切碎,加入调味料,食时拌匀即成。茵陈茶:茵陈30克,加水煎汤,去渣取汁。茵陈服用禁忌:脾虚血亏引起的萎黄不适合用茵陈。脾胃虚弱者慎服、脾胃虚寒者慎服。过量服用可导致腹泻、恶心、头晕。茵陈也是药,所以不能长期服用。

白蒿根泡水喝有什么功效?

首先,我想说的是,白蒿和茵陈其实并不是同一种植物或中药,它俩是两种来源不同的中药。白蒿,是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茵陈,是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那白蒿,都有哪些功效呢?认识下白蒿从古代文献里看,白蒿的来源比较混乱。最早对白蒿进行形态描述的,应该是唐代的《新修本草》,书中记载:“白蒿,此蒿叶粗于青蒿,从初生至枯,白于钟蒿,颇似艾叶,所在有之。

”由此,很多人把白蒿和艾草也混乱了起来。但是《新修本草》中的记载比较简单,还是难以确定白蒿究竟为哪种植物。后来的诸多古籍多有记载,但直到明代李时珍时期的《本草纲目》,才对白蒿有了更为详尽的记载:“白蒿处处有之,有水路二种,本草所用,盖取水生者,故曰生中山川泽,不曰山谷平地也。二种形状相似,但陆生辛熏,不及水生者香美尔。

”、“倭蒿生坡泽中,二月发苗,叶似嫩艾尔岐细,面青背白。其茎或赤或白,其根白脆。采其根茎,生熟菹曝皆可食,盖嘉蔬也。”李时珍在书中,并说到水生类型为倭蒿,总的来说李时珍认为白蒿有水生和陆生两种,药用为水生,也就是倭蒿,而且那个时候人文就对水生倭蒿已经食用,并认为是比较不错的蔬菜。如果再梳理以后的文献都认为白蒿为菊科植物蒿属中的几种植物,如唐代的《新修本草》、宋朝的《开宝本草》、《图经本草》,明代的《本草蒙荃》,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等,都认为白蒿就是蓬蒿,而《中华本草》记载菊科茼蒿属植物茼蒿即为古人所说的蓬蒿。

但无论如何,现代自有植物分类学开始,我国植物分类学家就将白蒿定位菊科蒿属植物大籽蒿。结论:无论是倭蒿、茼蒿、蓬蒿还是大籽蒿,视同为白蒿,但都不是茵陈(蒿)。那历史上为什么人们对于白蒿来源的植物种类不统一呢,就是本草学家的意见也不相同,应该与梁代俗中不识白蒿、方药家不用有着极大相关性。所以,从白蒿的基源植物倭蒿、蓬蒿、茼蒿和现在认为的白蒿(大籽蒿),这些植物形态都有叶背面泛白的特征。

白蒿的功效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的白蒿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等功效,是书中记载的三大药用蒿属植物之一。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蒿有杀菌、消炎、抗氧化、抗紫外线灼伤等作用。那是白蒿的哪些有效成分在起作用呢?白蒿中含有的挥发油、黄铜等活性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杀菌消炎等功效。而挥发油是白蒿提取物的主要活性物质。

还有研究证明白蒿精油对枯草胞杆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新型隐球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白蒿(大籽蒿)性寒凉,可清热凉血。但文献中的倭蒿和茼蒿自古就言味道鲜美,以食用为主,几乎不做药用。不过,《神农本草经》记载白蒿的功效,有“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法令黑,治心悬,少食常饥。久服轻身,耳目聪明,不老”。

如果将艾叶、大籽蒿、倭蒿和茼蒿这四种蒿属植物的功效与《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白蒿功效相对比,容易发现,艾叶功效最接近《神农本草经》中的记载之白蒿。所以有人怀疑,《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白蒿的功能可能是古代沿用至今的中药——艾。所以,你要是从古籍中医中对比现在认为的大籽蒿的白蒿功效,极容易与现在中药艾的功效混淆。

梳理文献还知道,南北草时期对艾叶的性味、功效、别名、生境、采收等的详细记载,如“味苦,微温,无毒。主炙百病,可做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虫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一名冰台,一名医草。生田野。三月三日采,暴干。坐煎,勿令见风”。从上述的记载中,不难看出,陶景弘时期人们已经很少提及白蒿,而对艾叶的认识要深刻得多。

为何?实际上,神农时期的白蒿和陶景弘时期的艾为同一植物,只是称呼不同而已。还因为陶景弘在《本草经集注》里的白蒿词条下有注说“蒿类甚多,而俗中不闻呼白蒿者,方药家不用既不用,皆无复识之。”意思就是民间听不到白蒿的叫法,方家和药家都不用白蒿了,就没有人再认识白蒿了。不过,我倒是没有再认真去追究那个时候人们为什么不用白蒿这味药呢?这又是个问题。

问题回答到这里,回到题干本身,如果你要用古籍医书里记载的白蒿根来泡水,既然那个时候主要用来食用,那用来泡水治病养生,这样做恐难以达到目的。看到有人回复说喝白蒿泡的水可以滋阴补肾、健脾胃、养气血,不知其依据有无得到实证和数据支持。但愿上述回答对白蒿及白蒿根的作用有一定了解。关注我,用严谨态度,科普健康;用爱心,传递快乐。


文章TAG:喝白  毫水有  泡水  白毫  白毫泡水有什么好处  喝白毫水有什么好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