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何为茶道茶道的精神是什么

心中有道,倒茶成茶道;心中无道,茶道成倒茶。
茶艺与饮茶的精神内容、礼仪形式交融结合,使茶人得其道,悟其理,从而达到物我为一,天人一体至高境界,这便是中国人所说的“茶道”了。

何为茶道茶道的精神是什么

2,关于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可用什么字来概括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通过泡茶、赏茶、喝茶,可以增进朋友之间的友谊,同时,也有利于我们修身养性,学习礼仪。饮茶的过程可以起到静心、安神的作用,有助于陶冶情操,消除私心杂念,这与东方哲学所倡导的 "静 "非常相似,体现了儒、释、道三家的 "反省修身 "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庄晚芳先生将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概括为 "诚、美、和、敬"。他解释说:"廉洁与节俭,美与诚信,诚信与尊重他人"。廉洁--崇尚廉洁,节俭与制度、名品、美味同在,中国人把道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是宇宙的规律、人生的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说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在 "名可道,非常道 "的思想影响下,历代茶人自使用 "茶道 "以来,都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只是到了近几年,对茶道的不同解释才变得热闹起来。浙江农业大学的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提出,中国的茶德应该是 "诚、美、和、敬",并解释说:廉洁节俭有德,美满真康,诚实敬人。根据陈香柏教授的研究,他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 "和谐"。"和谐 "意味着天、地、人。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从而产生天人合一的实现后的和谐之美。说法不同。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不同的表述方式不同,但其主要精神是相通的。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符合中国茶道的精神和茶艺的特点,也符合日本茶道和韩国茶道的基本精神。这是因为中国、日本和韩国的茶道发展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基础的。

关于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可用什么字来概括

3,关于茶道谁能解下

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关于茶道谁能解下

4,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茶道精神是什么

茶道精神和茶文化是两个概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又被誉为道家的化身,而道法自然。在这里,自然是什么,不说玄乎的,我觉得自然对人来说,就是生活。所以,茶的精神就是生活,自然而然的生活。一、修身性。茶道,分类不少,煎茶道,斗茶道等。茶道饮茶,众所周知,繁复而讲究,从洗茶到品茗,各个步骤有它自己一套的程序,固定的动作。想把这个做好,都不容易。如果再要深刻理会到其中的原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那就更难了。所以茶道成为一门学问,有的大学里还设为一个学科或者专业。这是因为它确实有东西。想要掌握它或者说享受它,是需要下一番苦功夫的。是对自己的一种要求,一种追求,也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影响他人的过程。所以,这也是修行。二、实用性。茶说的太玄,也不合适。产自中国,终究还是为大众老百姓所用。这也是跟“道”契合的,我们说佛家“入世”,道家“出世”。其实正相反,纵观历史几千年,逢战乱,民不聊生,佛家往往“闭门不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道家不同,讲究济世苍生。太平盛世呢?佛家就香火旺盛了,而道家却又隐居修行去了。茶为何成为道的化身,我觉得这也是原因之一。它低调又高调,清净又丰富,孤寂又热烈,它辩证而又统一。日常生活里,它是属于劳苦大众百姓的也是高端上流的也是隐居高人的。每一类人每一个华夏儿女,都能在它身上找到寄托。所以它是实用的。修身和实用,这就是自然,这就是生活。所以,茶的精神,就是生活,一个修身和实用的自然生活。

5,世人若解茶之道不羡仙人做茶人什么意思

世人要是了解茶的内在,就不会羡慕仙人而做茶人了
世上的人如果了解了喝茶的道理,不羡慕仙人想去做了解茶的人
陆羽有一本关于茶的书,你可以看下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2113茶为媒的生活礼仪5261,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4102。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1653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儒道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以求味和心的最高内享受。这一切的背后潜隐着微妙的哲学。茶道是道家的化身。正所谓:“世人容若解茶之道,不羡仙人做茶人。”
大概意思是,做一个懂茶道的人,忘乎所以那是一种享受,比做仙人还境界高

6,茶文化三大核心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也是茶文化的灵魂。那么茶文化的三大核心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对您有用。   :茶道、茶德、茶艺。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丰富了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内涵。   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汉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充套件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汉族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的开始:《茶经》   茶是灵魂之饮,以茶载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因而茶中无道就算不得茶道。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著作——《茶经》是我国茶道的开始。作者陆羽在书中所倡导的煮茶方法、品饮技艺是世界茶道、茶艺的最早典范,尤其可贵的是,他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深刻厚重。把理性思考引入茶事活动是《茶经》对中国茶学的重大贡献,从此茶饮研究才成为一门学科,茶学才正式宣告成立。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这首《六羡茶歌》是《全唐诗》中仅存的一首“茶圣”陆羽的诗,这位鄙夷权贵、不重财富、热爱自然的茶圣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相传陆羽自小因相貌奇丑、口吃而被遗弃,那么,陆羽又是如何走上学茶、研茶的人生之路,并为茶文化、茶艺、茶道的传播和弘扬奉献一生,直至泽被后世被尊称为“茶圣”的呢?   唐开元年间,陆羽时年三岁,被遗弃野外,后被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西湖边上拾得收养。陆羽当童僧的这段时间正值寺院饮茶风习方兴未艾之时,而智积禅师又是位博学而又嗜茶的禅师,陆羽在他身边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了煮茶的好手艺,在掌握火候、汤色、味香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相传,在陆羽离开龙盖寺之后,智积禅师有许多年不愿饮别人烹的茶。在佛门净土成长,日闻梵音,让陆羽自幼好学,习惯于闭门著书,淡泊名利。更重要的是,令他有机会经常接触茶事——买茶、烤茶、碾茶、罗茶、烹茶和饮茶,学到了一些基础的茶学知识与烹茶技艺,从而令他对茶学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有茶缘无佛缘的陆羽一心向往儒学,因不愿意皈依佛门,备受劳役折磨。十一岁时陆羽不堪困辱逃出寺院入了梨园。谁也未曾料到这个容貌难看、说话结结巴巴的小伙子却诙谐善变,以扮演丑角而大受欢迎,并且还是天生的编剧好手,深得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被推荐到火门山邹夫子处接受正规教育。在读书之余,陆羽常去采摘野生茶,为邹夫子煮茗,一边学习儒学,一边继续学习煮茶和茶艺。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时期的陆羽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心志既不在佛,也不在儒,而在于茶。为了广泛汲取茶学知识,天宝十一年***752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出游,对各地名山、茶园、名泉进行了实地考察。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二年***756年***,陆羽为避乱渡过了长江,沿长江南岸东下,实地调查与研究了常州、湖州、越州等产茶区,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并曾赴今南京市栖霞山区采制野生茶叶,进行焙制试验。在各地考察期间,陆羽结识了对茶有浓厚兴趣的著名诗僧皎然并与之结为忘年之交,后又逢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数次到访。皇甫冉曾作《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采茶非采,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诗中充分反映了陆羽在研究茶学的实践中,亲赴深山茶区,攀悬崖登峭壁,为采制野生茶叶、获取第一手资料,不辞辛劳、风餐露宿的生动情景。   唐上元二年***761年***,陆羽在游览了湘、皖、苏、浙等数十州郡后,到达盛产名茶的湖州,在风景秀丽的苕溪结庐隐居,闭门著述《茶经》,其间他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在历经数年的研茶事、修茶礼、参茶道、品茶德、记茶史之后,终于写就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成为世界茶史上的里程碑。有了《茶经》,才有了茶学,才有茶的文化积淀和传承,中国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茶文化发祥地。《茶经》问世之后,饮茶很快成为在贫富阶层都很盛行的一种社会风尚。在活字印刷术尚未发明的年代,《茶经》的手抄本和后来的石刻本广为流传,陆羽也声名鹊起。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工于诗词、善于书法,凭借他的人品和丰富的茶学知识为人称道,朝廷曾先后两次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和“太常寺太祝”,但陆羽无心于仕途,竟不就职。到了晚年,陆羽仍然四处出游考察,曾由浙江经湖南而移居江西上饶,因此上饶遗有“陆羽井”,据说是陆羽的故居遗址。在陆羽辞世200多年后,宋代诗人梅尧臣有诗句:“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   《茶经》的问世,有力地推动了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并一直惠及后代,陆羽也被后世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中国茶文化的核心精神   按文化学的定义,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同时也包括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   因此,茶文化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王玲教授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是主张狭义说的,她强调指出:“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长、培植、制作、化学成份、药学原理、卫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现象,这是自然科学家的工作。也不是简单地把茶叶学加上茶叶考古和茶的发展史。我们的任务,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按照文化学的研究,文化可分为技术和价值两个体系。技术体系是指人类加工自然造成的技术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观的东西;价值体系是指人类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这两个体系经由语言和社会结构组成统一体,也就是广义的文化。因而,文化的价值体系狭义文化。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7,什么叫做茶道

茶道程序 1.焚香静气,活煮甘泉 2.孔雀开屏,叶嘉酬宾 3.大彬沐淋,乌龙入宫 4.高山流水,春风拂面 5.乌龙入海,重洗仙颜 6.玉液移壶,再注甘 露 7.祥龙行雨,凤凰点头 8.龙凤呈祥,鲤鱼翻身 9.捧杯敬茶,众手传盅 10.鉴赏双色,喜闻高香 11.三龙护鼎,初品奇茗  12.再斟流下,二探兰芷 13.二品云腴,喉底留香  14.三斟石乳,荡气回肠 15.含英咀华,领悟岩韵  16.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17.茗茶探趣,游龙戏水  18.宾主起立,尽杯谢茶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8,茶文化核心问题 什么是茶道

中国茶文化核心是茶道,其内容包括:各茶品饮之道和思想内涵(即通过品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将精神升华到具有哲理的境界),陆羽的《茶经》第一次提出茶道的概念,并将茶道的两个基本点充分体现出来。 什么是茶道? 茶道是通过品茶活动(沏茶、赏茶、饮茶)表现一定礼节、人品、美学观点、精神、意境的一种品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主要讲究五境(即茶叶、茶汤、茶具、火候、环境)的和谐,并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中国茶道起源 中国茶道起源于八世纪的中唐时期,陆羽是中国茶道的创始人。唐代煎茶道代表人物有陆羽、皎然、卢全、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等。唐代茶人完善了煎茶茶艺,确立了品茶修道的思想。 点茶道形成于北宋中后期,代表人物是赵佶、蔡襄、梅尧臣、苏轼、黄庭坚、陆游、审安老人、朱权等。宋代茶人创立了点茶茶艺,发展了饮茶修道的思想。 泡茶道形成于明代后期,代表人物有许次纾、冯可宾、陈继儒、田艺衡、徐献忠、张大复、张岱、袁枚等人。明清茶人创立了泡茶茶艺,且有壶泡、撮泡、工夫茶泡三种形式。并为茶道设计了专用的茶室。 坚实的思想核心——“和” “和”是儒家、佛家、道家共通的哲学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是指世间万物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气以利万物。 茶道中的“和”表现在:泡茶时,体现儒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待客时,表现明礼之伦;饮茶时,表现谦和之礼;品茶时心境表现俭德之礼。 无所不利的修习之路——“静” 儒、释、道三教都以“静”作为修行方法。中国茶道为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延伸出“茶须静品”的理论。通过茶事活动创造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中国历史上的文人雅士、高僧、儒生,都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要途径。 愉悦的心灵享受——“怡” “怡”字含义深广,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 中国茶道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不讲形式,不拘一格。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的人对茶道有着不同的追求。 茶道的终极追求——“真” 包括真茶、真香、真味;环境要真山真水:字画要真迹;器具要真木、真竹、真陶、真瓷;还要对人真心真诚;茶事活动要认真,以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9,什么是茶道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十一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喝茶、品茶、茶艺与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10,中国茶道文化精髓

中国茶道的精髓 中国茶道的核心理念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中国茶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 和   “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茶道的“和”其实就是中国佛、道、儒三家思想杂揉的具体体现。我们应该知道“和”的思想,并不是儒家独有的。儒、释、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思想,三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儒家重视礼义引控的“和”。道家倡导纯任自然的“和”,反对人为的规范。佛家推崇的则是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形式下的“和”。儒家的“和”,体现中和之美;道家的“和”体现无形式、无常规的自然美;佛家的“和”,体现规范之美。      中国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已”的随意性;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实用心理。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和谐——中国茶文化不朽的灵魂。      “以茶待客”是中国的习俗。有客人来,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对客人极大的尊重;即使客人不来,也可通过送茶表示亲友间的情宜。宋代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人人情高谊,见外方人之被欺凌,必众来救护。或有新来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迁居新舍,邻里皆来献茶汤,或者请到家中去吃茶,称为“支茶”。      在现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过茶来表示深情厚意,不仅已深入到每家每户,而且也用于机关、团体,甚至成为国家礼仪。不论是宋代汴京邻里的“支茶”,还是现在的人们以茶待客和茶话会,茶都是礼让、友谊的象征,都是亲和、和谐的体现。 静     “静”是中国茶道的灵魂,“和”是因“静”而“和”的,没有“静”的氛围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残缺的心灵。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路。      感悟到一个“静”字,就可以洞察万物、思如风云、心中常乐。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家也主静。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高僧还是儒生,都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路。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洞察明鉴,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虚静的空灵的心境,当茶的清香浸润着你的心田的时候,你的心灵就会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就会在虚静中升华,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和交汇,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怡      “怡”是“静”的怡,“和”的怡,因为“怡”是灵魂的跳动,是脉博,是瞬间的人生顿悟和心境感受,是淡雅生命中的一丝丝感动和一次次颤抖。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不同地们、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的追求也不同。 历史上的王公贵族讲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显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意在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乏提神,参禅悟道。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茶养生,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解渴,去腥除腻,享受人生。     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获事活动中获得畅适和愉快的感受。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它拥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      “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人不轻易说“道”,一旦论道,就会执著于“道”,追求道的“真”。“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真”不全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生真善美的真。“真”是参悟、是透彻、是从容、是圆寂、是宇宙……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是真山真水;悬挂名家名人的真迹;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括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境要真的悠闲。茶事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个环节都要求真。 爱护生命,珍惜生命,让自己的身心健康、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中国虽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浓,而是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面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因而也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规戒律。“和睦清心”是茶文化的本质,也就是茶道的核心。

文章TAG:茶道  茶道精神  精神  茶文化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