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广州十三行

到东方广场汽车总站乘坐广佛城巴19线(原555)到南方大厦站下沿人民南路往北步行过去

广州十三行

2,广州十三行茶叶有限公司怎么样

广州十三行茶叶有限公司是2015-01-06在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注册成立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广州市白云区沙田村六社沙田路198号。广州十三行茶叶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40101327595552J,企业法人陈安涛,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广州十三行茶叶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白酒制造;黄酒制造;葡萄酒制造;其他酒制造;碳酸饮料制造;瓶(罐)装饮用水制造;果菜汁及果菜汁饮料制造;含乳饮料和植物蛋白饮料制造;固体饮料制造;茶饮料及其他饮料制造;精制茶加工;非酒精饮料及茶叶零售;酒类零售;茶及其他饮料作物种植;茶叶作物及饮料作物批发;食品科学技术研究服务;农业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在广东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386859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0-5000万 和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188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广州十三行茶叶有限公司对外投资1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广州十三行茶叶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广州十三行茶叶有限公司怎么样

3,广州十三行

用GPS导航,清晰了然
十三行地址:荔湾区状元坊附近

广州十三行

4,背负盛名的广州十三行在晚清时期有多么厉害

【史海遗珠】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的具有半官半商性质的对外贸易垄断组织。由于十三行的垄断,自1757年至1842年的85年间,广州成为全中国最繁华的贸易集结地。当时广州富裕到何种程度?从一场大火可以窥见一二:1822年发生在十三行的一场大火次序七昼夜,大火中融化的洋银满街流淌,竟流出了一二里地,仅此一场大火就烧毁了价值4000万两白银的财物。其富裕程度可见一斑。【史海遗珠】在广州十三行经营怡和行的伍秉鉴,被当时的西方媒体称为"天下第一富翁"。他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山、店铺和巨款,而且在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等,在国外知名度非常高。【史海遗珠】在广州十三行经营茶叶生意的大富豪伍秉鉴在海内外以信誉著称,据说有个美国商人欠了伍秉鉴7.2万元银票,因而滞留广州,无法回国。伍秉鉴得知后,当面把欠条撕碎,说账已经结清,你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于是,伍秉鉴的名声就这样在海外流传了近半个世纪。当时,但凡是盖有怡和行戳记得茶叶,在国际市场上都能卖出好价钱。【史海遗珠】伍秉鉴之所以能够保持财富持续增长,除了垄断之外,还跟他与当地官府建立起紧密联系有关。当时伍氏将其经营所得的显著比例用来送礼、捐输和报孝清廷、地方督抚、粤海关官员,以取得他们的支持。据统计,自1801年至1843年,伍氏家族仅送礼、捐输、报销朝廷和各级官员的钱就高达1600万两之多。《广州府志》记载:"伍氏捐输为海内之冠"。伍秉鉴因此得到了朝廷赏的二品顶戴。【史海遗珠】伍秉鉴生于1769,字成之,号平湖。他的家族是商业世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并开始经商。到了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1783年,伍家成立了怡和行,成为广州行商中的一员。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也开始快速崛起。伍秉鉴善于笼络各行商人,长期担任十三行公行的总商——十三行行商的领头人。1811年,伍秉鉴担任英国公司羽纱销售代理人,他将利润按比例分给全体行商。【史海遗珠】林则徐广州禁烟期间,伍秉鉴被指责"包庇外商走私鸦片"而遭到林则徐的多次训斥和惩戒。他不得不向清政府献出巨额财富以求安宁。《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1843年下令行商偿还300万银元的外商债务,而伍秉鉴一人就承担了100万银元。同年,伍秉鉴病逝于广州,享年74岁。【史海遗珠】在去世的前一年,1842年12月23日,年迈多病的伍秉鉴写信给在马萨诸塞州的美国友人J·P·Cushing(中文名顾盛,是伍秉鉴生意上的搭档)说,若不是年纪太大,经不起漂洋过海的折腾,他真想想移居美国。【史海遗珠】《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实行五口通商广东逐渐丧失了对外贸易方面的优势,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权也随之结束。从此,曾经富甲天下的广州十三行开始逐渐没落。许多行商在清政府的榨取下纷纷破产。1856年,具有170年历史的商馆被一场大火烧毁,广州十三行彻底消失。

5,广州十三行拿货

夏天的衣服便宜10元左右一件,店铺里在十三行批,地摊的在沙河那边批才几块到10来块左右。

6,伍秉鉴为何可以在粤商中脱颖而出成就世界首富

伍秉鉴是福建人,生于广州。他的父亲伍国莹曾是十三行总商潘启官的账房先生。伍秉鉴所创立的怡和行,以及积累的巨额财富一直是个谜。清代的怡和行具有很大的生意,嘉庆年间他接办其兄伍秉钧的行务,进而为十三行首席行商。后来清朝政府改革行商制度,他与卢文锦同任总商,进而成为总商之首。伍秉鉴到1834年时,宣称有资产2600万元,富甲天下。西方学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可以说是一个跨国大财团,在西方商界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清朝初年,继续延用明朝的海禁政策,安海这个出入口被封起来了。这就是伍家离开安海的背景。伍秉鉴的家族是一个有浓厚商业意识的家族,他的祖辈曾经在康熙年间就移居广州谋生。其实,当年伍家最有商业头脑的是伍秉钧,他偏偏比较短命,伍家最终选择了伍秉鉴成为“怡和行”新的掌门人。事实上,很多人并没有看好伍秉鉴,有人甚至断言,怡和行会败在伍秉鉴身上。那么,为什么后来伍秉鉴成为了世界首富呢?主要还是这么四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吝啬,可能是伍秉鉴的“专利”,为了省钱他居然给妻子买假首饰,但伍秉鉴却曾经给他的美国义子约翰·福布斯50万银元,帮助他创立了旗昌洋行。类似于这样的慷慨之举,在外商中广为流传。外国有个“高老头”,中国有个伍秉鉴,这两个商人虽然国籍不同,语言不同,但在吝惜财物方面却是那样酷似,就像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从牙商发展到行商的伍秉鉴,经常从国内长途贩运批发商手中购买大批生丝,托付给由他选准的外商,运到加尔各答去销售,又从那里购买大批英国货运回广州,从中牟取利润,终于积累了巨额的商业资本,变成了暴发户。看来,伍秉鉴确实很会做生意,但是,吝啬才是伍秉鉴的“专利”。有人形容吝啬时,常说:一分钱掰作两半用。伍秉鉴的吝啬不是这样的。为什么要把一分钱掰作两半用呢?有一个故事很有意思。某天,伍秉鉴的妻子李慧兰,发现她身上的首饰和匣子里的首饰都不翼而飞,便赶忙跑去准备告诉夫君。伍秉鉴这时从外面回来了,给她带回来一些不知从哪买的假首饰。而那些真首饰,则早被他收捡起来,也不知派什么用场了。李慧兰气得直哭,她把那些膺品扔得满地都是。伍秉鉴默默站在那里,似乎自知理缺。其实,他是在想,自己总有一天会说服她的。伍秉鉴站了一会,想起什么,又在地上把那些假玩意一个不漏地捡起来,然后走出去了。李慧兰以为自己的夫君可能是改变主意,要把真首饰替她拿回来。不料伍秉鉴是认为这些假玩意,扔了实在可惜,又拿去退给了卖主。当时流传有“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说法。32岁的伍秉鉴就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也开始快速崛起,伍秉鉴成为了十三行行商们的领头人总商。伍秉鉴是一位商业奇才,在他经营怡和行时,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他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商,又懂得依靠西方商人的贸易发财致富。事实上,他的商行同外商联系最为紧密,他可以在东印度公司、散商和美商中左右逢源。伍秉鉴还曾经给他的美国义子约翰·福布斯50万银元,帮助他创立了旗昌洋行。此人日后成为美国著名的铁路大王。类似于这样的慷慨之举,在外商中广为流传。在很多外商看来,伍秉鉴已经成为财富的化身,他的商名“浩官”,也成了发财致富的同义词,连美国波士顿的一艘商船,也以冠上了“浩官号”的名称而自豪。但像伍秉鉴这样的官商,在清朝皇帝和百官眼中,只不过是可随意盘剥的商人,朝廷和地方官员不断寻找各种借口,迫使行商们“主动报效”或“认捐”。伍秉鉴对官吏借端勒索非常头痛。又一次,他承保的一艘公司船,被海关官吏发现有两对表未纳税。他企图缴180元了事,海关监督却罚他纳税50倍。说明伍家这时已成为官吏勒索的目标。只是当时还是伍氏家族的全盛期。伍秉鉴与受昌、绍荣父子在前人创业的基础上,极大地扩张了伍怡和的家业,成为富甲天下的豪商。但是伍秉鉴已经觉得心力憔悴,已经开始培养继承人了!其二、伍秉鉴非常重视家族企业继承人的培养和锻炼,自己五十多岁就主动退休了!嘉庆年间,伍秉鉴就已经列为总商之首,登上首席行商的位置。后来,为了表明他的实际领导权,他曾召集全体行商来处理一艘散商船的棉花交易。此后数十年间,他一直居于行商首领的地位。道光年间,伍秉鉴为了避免怡和行务的操劳、公行事务的闲扰和清朝官吏的勒索,确保伍氏家业的绵延,多次谋求摆脱行商身份,物色子弟代充。但当时行商退休也成了清朝官府勒索的财源,最后他还是通知公司,怡和行务今后将由他的第四子伍受昌来管理。从此,伍秉鉴告老,由其四子伍受昌继承行务和公行总商。1833年伍受昌病逝,由五子伍崇曜接任行商和总商。伍受昌聘任总商的这一段时间,实际上伍秉鉴仍掌握着怡和行行务,以及公行的实权。伍家与英、美商家每年贸易额达数百万。伍秉鉴是英公司的“银行家”和最大债权人。英国的公司管理者在每年结束广州的交易,前往澳门暂住时,往往将存款和金银交伍秉鉴保管。其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也向伍家借贷。同美商关系更为密切。1834年英公司退出广州贸易以后,伍家也退出与其他外商的一切贸易,只同美商旗昌行合作,由旗昌洋行将其货物运销欧美、印度各国。伍怡和标记的茶叶,在美国可以卖得高价。此时的伍秉鉴被公认为是19世纪上半叶最富有的外贸商人。首富想退休,为何退不了?要知道,以首富之身而能避免超级风雨,自古至今都是少有的。纵观历史,首富的交椅,还真是不好坐的。1826年,这一年是大清帝国道光六年,一位不仅在帝国内部,且被当时的西方人敬奉为传奇人物,也就是58岁的帝国首富伍秉鉴在广州宣布:老爷子我,要退休了。伍秉鉴的祖上从清朝初期移居到了广州,到了伍秉鉴本人已是移民的第六代。此前,伍秉鉴的祖上一直默默无闻,一直到了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伍家才开始参与对外贸易。经商一定要讲究:天时地利。1757年,清廷宣布仅保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并且这种对外贸易的特权,还被清政府所特许经营的少数商行垄断把持,这也就是后来俗称的广州“十三行”。少数几家商行,垄断了整个大清帝国的对外贸易,其中的利润空间可想而知。伍秉鉴所接手经营的怡和洋行,作为十三行的重要代表,通过经营茶叶出口等垄断性贸易,由此开始迅速崛起。帝国的巨富新星,冉冉升起。商海厮杀中,做任何生意,都比不上做垄断生意来得有“钱景”。在联合官府进行垄断经营多年后,伍秉鉴的生意扩张到了全世界。钱袋子,用得着是宝,用不着是草。由于诚信经营,待人厚道,伍秉鉴的商业帝国迅速扩大,并且他的商业口碑也在世界范围广为流传。美国学者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弗兰克·萨奈罗对此,表示到1834年,伍秉鉴不仅是广州行商最重要的成员,而且可能是那个时候世界上的首富。每年的世界富豪排行榜公布后,中国人以能够占据一席之地为豪,都不奢望能名列前茅。殊不知,早在19世纪前期,就有一个中国商人坐上了世界首富的交椅。他就是伍秉鉴。他曾统计自己家产约2600万两银子,而当时美国首富的资产大约为700万两。如此规模的财富,是伍秉鉴亲手在几十年内实现的。事实上,大凡暴富者,都不是市场规律能够解释的,伍秉鉴的暴富就是建立在清朝中期以后的行商外贸之上。伍秉鉴深知其中的厉害关系,所以很早就有退休的思想准备。其三、伍秉鉴的怡和行曾经一度跃升为世界级的跨国财团,成为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其资本涉足美国的铁路、证券乃至保险业务,他的一句话就能够成就两位世界首富。32岁的伍秉鉴接手怡和行,这一年是1801年。怡和行在伍秉鉴手中迅速壮大,成为了十三行的总商。伍秉鉴的经商诀窍在哪里?他讲究快速投资!伍秉鉴将怡和行主营业务丝织品、茶叶和瓷器交易的不菲收益,迅速资本化,大规模地置办田产、宅院、茶园、店铺。他还到国外投资,借贷给英国东印度公司,成为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其资本甚至涉足美国勃兴的铁路、证券乃至保险业务。因此,伍秉鉴的怡和行一度跃升为世界级的跨国财团。同时,伍秉鉴经商诚信,恪守商誉,具有超前的品牌意识。据说,福布斯在中国最大的收获是认了一个干爹,这干爹就是伍秉鉴。鸦片战争结束之后,福布斯回美国时,口袋里揣了50万银元,这是伍秉鉴给他干儿子的,这笔钱是放债,还是投资,或者是馈赠,咱们不得而知。福布斯拿这笔钱做了什么?修铁路!当时美国的铁路热刚刚开始出现,铁路则是美国经济起飞的火车头。美国有一历史学家讲过福布斯和美国铁路的关系,就像华盛顿与美国的关系。在人们的想象之中,商界强人应该是雷厉风行,甚至有点独断专行的。伍秉鉴的性格并非如此,洋人说伍秉鉴“天生有懦弱的性格”。有一些商人善于与人交往,谈话时妙趣横生,富有感染力,伍秉鉴也不是这样的人,他性格严谨,不苟言笑,有人说他“一辈子只讲一句笑话,按伍秉鉴的性格来说,他是个不太受欢迎的人。但事实上,无论是中国行商。还是西洋商人,对伍秉鉴都很信任,很多商人跟伍秉鉴建立起长久的友谊,以及比较牢固的合作关系。伍秉鉴的人际交往秘籍说来很简单,就是诚实守信和慷慨大度。有一次,某外国商行按约定,运一批棉花到广州,到港后人们发现是陈货,行商不愿接收,最后伍秉鉴却收购了这批棉花。有人认为这是伍秉鉴畏惧洋人,实际上伍秉鉴正是凭借这种看起来吃亏的态度,与洋商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一位与伍秉鉴合作的美国商人因经营不善,欠下72000元债务,无法回国。那时所说的“元”是银元,一艘中等远洋货轮携带的货物不过10万元左右,7万元是一笔巨款。伍秉鉴却对这位商人说,你是个诚实的人,只是你不走运,他拿出借据后,就撕毁了,跟这位商人说我们之间的账目已经结清了!事实上,他的一句话成就两位世界首富。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一千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位商人。中国商人伍秉鉴和美国商人阿斯特都名列其中。据资料显示,伍秉鉴的最高财富为白银2600万两,阿斯特的最高财富折白银2300万两。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他们两人先后成为清朝道光年间的世界首富。而这两位世界首富成功皆因为一句话。伍秉鉴32岁那年从父亲手里接管了怡和行。怡和行是当时广东有名的“十三行”之一,其经营范围涉及钱庄、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伍秉鉴沿用父亲“伍浩官”的商名,诚信经营,扶贫济困。有一天,阿斯特因缺少押金,而找伍秉鉴帮忙,他承若可以付给伍秉鉴利息,并且,他会一直留在广州,直到货款从美国带回来。伍秉鉴想了想,便同意了阿斯特的要求。其实,伍秉鉴这一招儿,确实是一步险棋。因为,阿斯特既没有担保,在广东也没有其他生意。如果阿斯特是个骗子,那么,伍秉鉴将失去5000担的茶叶,而这五千担的茶叶就是7.2万两白银。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不过,伍秉鉴很欣赏阿斯特的胆略,同时,也很愿意拓展在美国的茶叶市场。所以,他决定冒这个险。但是这次,伍秉鉴确实是栽跟头了。阿斯特因为经营不善,茶叶生意亏本了。最后,伍秉鉴却对这位商人说,你是个诚实的人,只是你不走运,他最后拿出借据后,就撕毁了。事实上,伍秉鉴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商道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感染和影响下,后来,阿斯特的生意越做越大,很快也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一句话成就了两位世界首富。而这句话展示了一位商人帮贫济困、至诚至信的美德。其实,美德不仅仅决定一个人的品质,同时,也决定了人生的成败。伍秉鉴的美德感动了阿斯特,也成就了阿斯特,当然也成就了伍秉鉴自己的美名。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成为行商时,太平洋另一边,一个地区刚刚摆脱英国的统治,成为独立国家,这就是美国。今天的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但刚独立时它的情形跟现在完全不一样,国土小,人口少,在国际上毫无声望。为了支付独立战争的军费,各州大量发行纸币,通货膨胀,国库空虚。英国对美国实行贸易禁运,欧洲各国大都站在英国一方。西班牙封锁了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河口。只有法国勉强向美国开放了西印度群岛的几个港口,但仅允许60吨以下的船出入。传统行商的业务范围仅限于贸易业,伍秉鉴凭借他的过人眼光,从贸易领域拓展到投资领域,他在英、美、印度等地都有投资,这让怡和行成为一个跨国商业集团。由于伍秉鉴投资有方,他去世后半个多世纪,美国人的旗昌洋行,仍然每年向伍家支付几万元利息。19世纪这是不小的一笔钱,一个家庭仅凭这笔利息,就足以维持体面生活。美国商人威廉·亨特初到广州时,还不到20岁,伍秉鉴对他很照顾。亨特在《广州番鬼录》一书中说,那些外国商人们经常讨论伍秉鉴到底有多少钱。事实上,在英美商人眼中,伍秉鉴已经是个世界级的神奇人物。其四、伍秉鉴确实有钱,他的家产有2600万两银子之多,他是商业奇才,其商业发展领域不拘于国内,而是放眼于大洋彼岸,想建立世界性的商业帝国,使怡和行成为了真正的国际财团2001年,伍秉鉴被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列为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之一。此次,一共有6名中国人上榜,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坤、伍秉鉴等人。这6人之中,唯独伍秉鉴是商人出身,与其他5位相比,伍秉鉴知名度低了不少,甚至到现在知道他的人也不多。他在广州出生,出身于经商之家。从小自学成才,可谓是当时一代有名的贸易家,慈善家。伍秉鉴究竟有多少财产,是大家常常谈论的话题;但有一次,因提到他在稻田、房产、店铺、钱庄,以及在美国、英国船上的货物等各种各样的投资,在1834年,他计算了一下,共约值2600万元。这里的2600万元的“元”,多被解释为一两银子,据恒慕义主编的清代名人传略,这里的“元”应为西班牙银圆,后期称“鹰洋”。后来,在欧美多国,找到保存下来的伍秉鉴的画像,可见伍秉鉴在海外口碑不错,有其深远的影响。伍秉鉴是广东十三行之首,当年十三行被称为“天子南库”。伍秉鉴主张聚海资,兴海贸。他积极与欧美各国建立合作关系,发展海外贸易,并通过国际贸易与海外投资的行为,让世界了解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广州文化公园至珠海南路一带的广州西关,曾是清朝晚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也就是清朝十三行的所在地。当年,清政府招募新的商人加入十三行之际,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迈出家族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步,他创办怡和行,专门代理洋船生意,以及代替清朝海关向各国洋船征税。伍国莹利用这一有利契机,大力经营怡和行,为伍秉鉴开创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伍秉鉴接任怡和行。初出茅庐的他备受质疑,但事实证明,伍秉鉴比他的父亲更具有经商的天赋。他的成功离不开他高人一等的识人之术,以及细水长流的公关策略。为保证茶叶的质量,伍秉鉴从茶叶的源头抓起,专门派人到福建等地的茶园全程监督,并用自己的船队将茶叶运回。多年的苦心经营终有回报,在国外只要是“怡和行”商标的茶叶,都被鉴定为质量上乘的茶叶。嘉庆年间,伍秉鉴的怡和行取代了同文行,而成为了广州十三行的总商。事实上,伍秉鉴是商业奇才,他的商业发展领域不拘于国内,还放眼于大洋彼岸,欲建立世界性的商业帝国,使怡和行成为真正的国际财团。他与欧洲、美洲的重要客户保持着友好关系,其在海外的许多客户。其实,伍秉鉴也是走官商之道,向清廷及地方官贿赂、捐输,换取官衔和官职。此外。他与外商关系密切,对外贸易额每年达数百万两之多。伍秉鉴出生在商人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很有商业天赋。在他的带领下,怡和行的业务迅速崛起,不仅将他父亲手中的客户延续了下来,还同欧美各国建立起了紧密联系,因此他的生意也是越做越大。他不仅在国内大力发展茶叶产业,还大力投资房地产行业,是洋人眼中的第一大富翁。以至于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时候,第一个就会向这位来自中国的首富求助,而伍氏家族也成为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但作为封建时代的特权商人,在国内权宦的眼中,伍秉鉴只不过是一个工具。清朝实行捐纳制度,伍秉鉴也拿出大笔银子报效清政府,弄了个三品顶戴,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官商。此外,他还凭借着对外贸易的有利条件,与外商、外国驻华代表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此时的伍秉鉴,事实上已经跻身世界首富的行列。伍秉鉴出任总商数十年,一直居于行商的领袖地位。伍家同伦敦大银行家拜令兄弟公司也有商业往来。据说,伍秉鉴通过福布斯在铁路股票上投资接近50万元,使福布斯成为横跨北美大陆最有名的铁路大亨。伍家的怡和行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财团。伍秉鉴在西方世界有重大的影响。亨特在获悉伍秉鉴去世时说,这位举世闻名的公行最后的头人,于1843年9月4日卒于广州河南,享年74岁,他和拿破仑、威灵顿都生于1769年,旗昌洋行为了纪念他,特将一艘船命名为“浩官号”。英国人则将他与林则徐的蜡像,一同陈列在伦敦名人蜡像陈列馆。贸易起家,最终成为富甲天下的人。事实上,十三行的行商们很多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1822年十三行商馆区的一场大火,足足烧了七天七夜,烧毁了价值4000万两白银的财物,洋银熔入水沟,长达一二里路呀!总而言之,伍秉鉴就是这样成为世界首富的,他确实有钱,他的家产有2600万两银子之多。其实,他也确实是商业奇才,其商业发展领域不拘于国内,而是放眼于大洋彼岸,企图建立世界性的商业帝国,使怡和行成为了真正的国际财团。

7,想了解广州十三行的情况急急急

楼主,十三行是个服装批发市场,并不是做同一种风格的,还有其他风格的,要是你方便可以自己去逛逛,去这里瞧瞧十三行!http://slllzb.blog.tianya.cn

8,系光华去广州十三行怎行

其实去十三行就等于系去上下九一样 系上下九只不过系转过弯就可以去十三行 你系光华搭禅城车到佛山,跟住稳个附近 例如祖庙的地铁站搭1号线去长寿路
系大良新世界早上六点有车直到十三行25文。

9,广州十三行的来历

广州十三行是古代中国唯一、世界第四大的对外通商口岸。它覆盖范围约为今天的东至仁济路、西至杉木栏路、南至珠江岸边、北至十三行路的一片地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允许发展对外贸易,指定广州等四个地方为通商口岸。康熙二十五年,粤海关官府招募了十三家较有实力的商行,代理海外贸易业务,但到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又限定只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从清初开始,凡是外商来华贸易或办理其他事务,都须经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进行,并先由12个商人取得操纵贸易特权,号称“洋行”,随后复加一人,定员为13人,即为世所知的“十三行”。后来行商家数变动不定,少则4,多则20多。十三行实际上是兼有商务和外交双重性质的半官方组织。
你好!不是!打字不易,采纳哦!

10,广州十三行

1.你买到省站的车票,到了省站,往火车站方向走到公交站场坐31路,到人民南路站下车,一下车就是十三行的新中国大厦。(你出了省站怕不会去火车站,你可以问问那些工作人员,反正路在口边)。 2.你买到广园客运站的车票,到了广园客运站出站就是公交站,然后在公交站等38路,也是到人民南路站下车。(没记错的话,38路应该是停2号分站的,下车以后要往回走的。如果你不明白,下车以后可以问问人,或者上车的时候问问司机。)
|全程 约108.1公里/2小时 西乡 1. 深圳市内驾车方案 详情 1) 从起点向西北方向出发,行驶100米,直行进入广深公路 2) 沿广深公路行驶10米,稍向左转 3) 行驶5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G107 4) 沿G107行驶1.8公里,朝广州 东莞/松岗 沙井/永福 机场方向,稍向右转 5) 继续沿G107行驶2.1公里,朝广州/东莞/松岗/机场方向,稍向右转 6) 继续沿G107行驶110米,稍向右转 7) 行驶20米,稍向左转进入广深公路 8) 沿广深公路行驶160米,朝机场/广州方向,稍向右转 9) 继续沿广深公路行驶290米,过右侧的振康加油站约280米后,右前方转弯 10) 行驶60米,右前方转弯 11) 行驶330米,直行 12) 行驶190米,朝广州/石岩/广深高速/机荷 南光高速方向,左前方转弯 13) 行驶370米,朝机场/广州/广深高速方向,左前方转弯 14) 行驶20米,直行 15) 行驶890米,从入口进入广深高速公路 2. 沿广深高速公路行驶660米,直行进入G15 全路段收费 3. 沿G15行驶89.7公里,朝环城高速(西行)/华南快速/京珠高速/机场高速方向,稍向右转 全路段收费 4. 继续沿G15行驶1.8公里,从科韵路/琶洲会展中心/大学城/番禺出口离开 全路段收费 5. 广州市内驾车方案

文章TAG:广州  广州十三行  十三  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茶叶董事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