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我国唐代人们如何饮茶

喝茶

我国唐代人们如何饮茶

2,唐朝人饮茶的方式都有哪些

茶是当今世界重要的饮料之一,茶的故乡是中国,中国的饮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唐朝时,茶叶的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迅速提高,茶叶渐渐成为人们日常中不可缺少的饮品,而一个叫陆羽的年轻人迷上了茶,并开始研究茶;他在28岁那年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书——《茶经》,所以陆羽被誉为“茶仙”。唐朝之前,人们将采摘的茶叶大多直接煮饮,几乎不用加工,有时还会与米同煮,最后煮成茶粥,名为茗粥。到了唐朝,人们开始将茶叶加工成饼茶。制作饼茶首先要将采摘的茶叶蒸煮,然后再进行捣茶,之后再后将捣好的茶叶放到模具中拍成形。之后再将茶饼穿成串,进行焙茶。唐朝有煎茶、庵茶、煮茶等方式,在使用这几种方法饮茶时都要进行备茶,唐朝人备茶时,要先将茶饼放到火上灸烤,冷却后再放到碾中磨成粉末,之后再放入茶釜中煮沸。在陆羽《茶经》中有对煮茶的记载,这种煮茶的方法被称为“三沸烹茶法”。当水出现鱼目的气泡,并发出声音,为一沸,要加盐。当烧至水泡像泉涌般上冲时,为二沸,这时要用勺子取出水放在一旁,用“竹夹”在茶釜中循环搅动,并将量好茶末倒入釜中心。等待片刻,茶汤如奔涛溅沫,再将预先取出人水放入,等“腾波鼓浪”时,则是第三沸,前两沸为烧水,后一沸是煮茶。在唐朝煮茶时,人们喜欢在茶中加料调和茶味。这种料有很多种,有香料、调味料、食物等,像葱、姜、枣、薄荷、橘皮、茱萸等都可以加入茶中调味。这种茶中加入调料调和的饮茶习俗向外传播,被周边民族所吸收,并发展出了酥油茶、奶茶、香茶等。

唐朝人饮茶的方式都有哪些

3,煮茶饮茶方法是在哪个朝代A唐朝B

人们学会制作“饼茶”,并懂得了完整的煮茶、饮茶方法是在哪个朝代()C、魏晋南北朝A、唐朝B、宋朝C、魏晋南北朝D、汉朝

煮茶饮茶方法是在哪个朝代A唐朝B

4,唐代饮茶具体方法步骤

唐代饮茶分为煮茶与酌茶两步。1、煮茶分成三个阶段,即“三沸”。当水煮到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并微有声时,是第一沸。这是根据水的多少加入适量盐调味,尝尝水味,不要因为味淡而多加盐。当锅边缘水如连珠时,是第二沸。舀出一瓢开水后,用竹夹在水中搅动成水涡,使水沸度均匀,用量茶小勺量取茶末,投入水涡中心,再加搅动。过一会儿,水面波浪翻腾着,溅出许多沫时,也就是三沸。将原先舀出的水倒回,使开水停沸,生成茶沫。此时,要把茶沫上形成似云母的一层水膜去掉,因为它味道不正。“三沸”之后,不宜接着煮,因为水老,不能再饮用。煮茶的水不能多加,否则味薄。2、酌茶,即用瓢舀汤向茶盏分茶,其基本要领是使各碗沫饽均匀。从锅中舀出第一碗茶汤叫隽永。隽味永长的意思,也指最好的东西。固出放在熟孟里面,以备止沸和育华时用。如煮一升水,可分作五碗,每碗的沫饽要均匀,要喝到鲜香、味浓的茶,除隽永夕卜,一锅煮出的头三碗最好。较次的一等的多煮到五碗。若数个客人,用隽永水补给喝不足的人。扩展资料:饮茶起因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的习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饮茶

5,唐朝茶文化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宋代饮茶技艺是相当精致的,但很难溶进思想感情。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像徐铉、王禹 、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部分。

6,唐代茶饮方法及步骤

唐代茶的饮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1.煎茶法1)选茶:唐代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煎茶法用的是饼茶。2)工序: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做成待烹的茶末,存放在盒子里备用。3)选水:选用山水或江河水、井水放到有方形耳的大口锅中。4)烧水:第一沸时,根据水的多少加入适量的盐调味。第二沸时,舀出一瓢开水,用竹夹子在水中搅动形成水涡,使水沸度均匀,用量茶小勺量取茶末,投入水涡中心,再加搅动。第三沸时,将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去,使开水停沸,生成泡沫,此时把茶沫中黑色的一层水膜去掉(浮在茶汤上面的是精华,陆羽称为沫饽)5)酌茶:即向茶盏分茶,使各碗沫饽均匀。6)品茶:趁热饮茶,将鲜白的茶沫、咸香的茶汤和嫩柔的茶末一起喝下去。2.庵茶法:将茶叶先碾碎,再煎熬、烤干、舂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的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3.煮茶法:把葱、姜、枣、橘皮、薄荷等物与茶放在一起,充分煮沸。饮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煮时,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微有声”,称为一沸。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用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稍后锅中的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称为三沸,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一锅茶汤就算煮好了。如果再继续烹煮,陆羽认为“水老不可食也”。最后,将煮好了的茶汤舀进碗里饮用。前三碗味道较好,后两碗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这是当时社会上较盛行的饮茶方法。因茶叶有不同种类,所以还存在另一种方法,将饼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开水冲泡,而不用烹煮,这是末茶的饮用方法。

7,煎制饼茶前须经炙碾罗工序是唐代的什么技艺

煎制饼茶前须经炙,碾,罗工序是唐代的煎茶技艺。唐代煎茶法是始记于陆羽《茶经》的一种茶叶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碾罗成末,候汤初沸加盐,二沸投茶,加以环搅,三沸则止。唐人已经开始追求茶叶的色香味形,讲究用水的清洁甘冽,使用活火,以及讲究饮茶环境的雅静和美。唐代煎茶茶具按照陆羽《茶经》上所述,有24件之多。唐代煎茶,是用鍑煮,用碗喝。用长柄勺舀出茶汤置碗内,主客慢慢品尝。陆羽认为,青瓷宜茶,说明当时崇尚用青瓷品茶。饮茶时一定要趁刚烹好“珍鲜馥烈”时来饮用,只有趁热才能品尝到茶之鲜醇而又十分浓烈的芳香。扩展资料泡茶的历史沿革:泡茶从明代开始,中国的茶叶加工方式进行了改革,成品茶已由唐时经蒸压而成的饼茶、宋时精雕细压的团茶,改制为经炒为之的条形散茶。这样,人们沏茶,再用不上“炙”、“研”、“罗”了,而是将散茶置入壶(碗、杯)中,直接用沸水冲泡就成,这就是人们至今常说的泡茶。这种直接用沸水冲泡的沏茶方法,不仅简便,而且保留了茶的清香,更便于对茶的直观欣赏,可以说,这是中国饮茶史上的一大创举,也为饮茶不过多地注重形式而较为讲究情趣创造了条件,所以,一直为人们沿用至今。

8,唐煮宋点是什么意思

饮茶要用器皿,器皿的选择则反映出饮茶方式的变化。我国盛产茶,饮茶风气始于汉,兴于唐(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而盛于宋。“唐煮宋点”,其方法简言之为“团饼碾屑”,即唐是煎煮,而宋则是烹点。 茶神陆羽在《茶经》中提及饮茶的茶具时认为:“盌(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邢瓷类雪,俯氦碘教鄢寄碉犀冬篓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为什么呢?邢瓷虽好,虽白,但点茶则色红,而越瓷釉色青,茶色显绿,而且造型也好,口唇不卷,底卷而浅,使用起来方便。 宋代饮茶法为烹点,即把蒸压成饼的茶膏碾细放在茶盏里,以汤注之,并用力搅动,茶水表面就如“疏星皎月”,灿然泛出鲜白色,其茶具主要为盏。宋人喜欢用的饮茶工具主要是盏和盏托。宋人之所谓盏,实际上就是比较小一上些的盌。造型一般是敞口、圈足,器身较深,状如漏斗。宋人喜欢用盏,且喜黑釉盏,烧造的窑场有吉州窑、淄博窑、平定窑、建窑等,尤以建窑的兔毫盏和油滴釉为归著名。
什么是“唐煮宋点明冲泡”这几天正在看一部小说《茶人三部曲》,书中提到了这个“唐煮宋点明冲泡”。顿生困惑,字面理解为,不同时期饮茶的不同的习惯。也不知道对不对,于是百度一番,唐煮宋点明冲泡:(1)唐煮:要喝茶的时候,掰下一块茶饼,先放到火上去烤,直到茶饼被烤成金黄色,然后把茶饼放进石臼里捣成碎末,然后再把茶末用一个小筛子筛一遍,去掉粗糙的茶骨,才放进水里去煮;对于水的质量,火候的把握,也有了很高的要求。(2)宋点:点茶的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先将茶饼放在火上烤成金黄色(跟唐代煮茶前烤茶饼相同)。第二步,把茶饼敲碎,碾成极细的茶末,用筛子把茶末筛一遍,去掉粗末,把细末装进茶箩里备用(这一步也跟唐代煮茶前的筛茶相似,但要求茶末更细)。第三步,取一定量的茶末放进黑色的茶碗里,加入少量开水,搅拌调匀,调成膏状。第四步,往茶碗里注入更多的开水,一边注水,一边用一个叫茶筅的特制工具击打或搅拌茶汤,这个过程通常要经过七次注水,每次注水茶筅击打的次数不同,轻重缓急不同,搅拌速度不同,直到把茶汤调至理想状态,非常讲究技巧。 觉得“宋点”很像日本的“抹茶”,而“明冲泡”就是今天我们最常用到的方法,也不知理解的对不对,还请前辈们指教。

9,古时候的一两等于几文

1000~1500文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银两指一种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称量货币,始于两汉,盛于明清,清又见有实,虚银两之分。实银两指实际流通的白银,如银锭等,其成色重量各地不同,虚银两则是一种记账货币,虽有一定含银量,但并无实物,如近代上海的“规元”,天津的“行元”,汉口的“洋例”等。虚银两只用于记帐,实际支付时则需折算成钱元,1933年国民党政府实行 废两改元后,银两停止使用。货币价值基本单位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一两白银、一两黄金。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兑换关系: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再有:“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 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金属价格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 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黄金:100元/克白银:2元/克黄铜:0.02元/克推算结果为:1两黄金:约值4000元1两白银:约值80元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粮食价格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白面(斤) 九文、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还有“据清朝 军机处档案记载, 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1两白银:约值170元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结论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2 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1文钱 = 人民币0.2元另外:1石米=1两白银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 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验证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10,乌龙茶 冲泡前的形状颜色手感气味口味

乌龙茶 冲泡前的形状: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蜻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
茶的历史分类:文化生活 中国是茶的故乡,早在唐代以前,中国生产的茶叶便通过陆路及海运的方式远销各地。首先到达了日本和韩国,然后传到印度和中亚地区。在明清时期,又传到了阿拉伯增岛。在17世纪初期,中国茶叶又远销至欧洲各国,很多上层社会的贵族、绅士都养成了喝茶的习惯。中国的茶和中国的丝绸及磁器一样,已经成为了中国在全世界的代名词。 茶的历史 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是中国。据说,最早发现茶和利用茶的人是神农,传说中他曾尝百草,中毒后用茶叶来解毒。所以,大概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母系社会时期,茶就被中国人发现和利用了。 在最初很长的时期,茶一直被作为药品服用。直到秦、汉时期,由于人工栽培的茶树多起来,人们发现了茶生津醒神的功能,制茶和饮茶才渐成风气。尤其是在汉代,司马相如等一代文豪,都对茶这一当时的时尚饮品情有独钟,并撰文从药理、文学等方面阐述对茶的看法。 魏、晋之前,人们对茶有不同的称呼,如“茶”、“茗”、“诧”等,最终被确定为“茶”则是在唐朝。 唐朝是茶和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从洛阳到长安、随处可见卖茶水的店铺,茶叶贸易也十分发达。到唐朝中期,煮茶、饮茶已被认为是高雅的艺术行为。从茶、水、茶具等几个方面研究饮茶方法的专家也多了起来,这些专家多是佛教中人,从中还出现了一位圣者,他就是被誉为“茶圣”的陆羽。 陆羽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作者。他因嗜茶而云游各地,采茶觅泉,躬身实践,多方搜寻和茶有关的资料,然后用简洁流畅的文字写成了《茶经》。《茶经》共三卷,从茶的起源,特性、种植环境、栽培方法到茶具,制茶方法、煮茶方法、茶的分类等等做了系统的论述。《茶经》不仅使人们更为了解茶叶,完善了茶文化的内容,也引起了后人对茶文化的重视。 唐朝人喝茶如同煮菜喝汤一样,把茶煮了喝。这种煮茶方法一直维持到宋朝才被冲泡法所替代。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朝的茶叶生产和茶学研究都很发达。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喜欢举行泡茶比赛“斗茶”,他们把茶放进茶盏后,用开水冲泡,充分搅拌与水溶和,待细密的白色泡沫(既所谓的“汤花”)出现后,看谁的汤花多,散得慢,谁就是“斗茶”的赢家。 宋朝人喜欢“斗茶”,还喜欢在茶饼的制作上追求完美。宋朝茶饼比较名贵的有“龙凤团茶”,茶饼上有造型精美的龙凤图案。它是专门为皇家制作的,价同黄金。这种茶饼在宋朝很流行,但随着制茶工艺的提高,散茶的制作方法开始逐渐流行起来。 散茶真正流行是在明初,因朱元璋下令不让进贡团茶,制作散茶的炒青制茶工艺得到迅速发展。 炒青法制出的茶就是今天常见的绿茶。明朝茶艺家认为:把茶紧压成饼,需要碾压成沫,损伤了茶的真香。不像炒青法制作的茶叶,色如翡翠,气味清香,较好保留了茶叶的自然特性和营养的价值。 清代在炒青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红茶的制作。乌龙茶的制作方法也产生在清代。到了清代,茶叶已经是采摘精细,炒制得当。随着饮用和制茶技艺的发展,茶及茶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至此,绿茶、乌龙茶、花茶、红茶、黑茶、黄茶的茶叶品种格局基本形成 .茶叶的成分 茶的鲜叶中含有75%—80%的水分,干叶中含量为20%—25%。干叶中包含许多种化合物,分为蛋白质、茶多酚、生物碱、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色素、脂肪和芳香物质等。 健康功能最大、含量很高的成分是茶多酚。茶叶中的氨基酸具有独自的特点,包含一种在其他生物中没有的氨基酸茶氨酸。 茶叶中的蛋白质含量很高,但冲泡的时候能够溶于水的仅2%左右。容易溶于水的是白蛋白,白蛋白能够增进茶汤滋味的品质。 茶多酚(又称茶单宁)是茶叶中30多种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其主体物质是儿茶素,占总量的70%左右。茶多酚具有多种生理作用,是茶叶的滋味和色泽的重要成分。 茶叶中的生物碱类,包括咖啡碱、茶碱、可可碱、黄嘌呤、腺嘌吟等。茶叶中咖啡碱含量最高,占2.5%-5.5%,超过咖啡豆(含量1%-2%),可可豆(含量约0.3%)以及可乐豆(含量1%—2%)。泡茶时有80%的咖啡碱能溶于水中,是苦味成分之一。咖啡碱的兴奋作用是茶叶成为嗜好品的重要原因。 氨基酸在茶叶中有30多种,包括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在茶叶的氨基酸中,茶氨酸的含量最高,占氨基酸总量的一半以上。 茶叶中有约30种矿物质,主要成分是钾,约占矿物质总量的50%,磷约占15%,其次是钙、镁、铁、锰、氯、铝,还有微量成分,如锌、铜、氟、钠、镍等。与其他植物相比,茶叶中钾、氟、铝等含量很高。 茶叶中含多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茶叶中维生素e的含量比其他植物高。茶叶中还有维生素a、b1、b2、k、p等。维生素b1、b2、c、p等,能通过饮茶来补充人体的需要。 茶叶中的脂肪类包括磷脂、硫脂、糖脂、甘油三酯等,都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是脑磷脂、卵磷脂的主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有香气成分,成品茶中被确认的香气成分达700种。不同的茶类,其香气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不同。 鲜茶叶中的色素有叶绿素、叶黄素、类胡萝卜素等,叶绿素是主要色素。茶叶的外观、叶底和茶汤的颜色,是决定茶叶品质的主要因素。 2.茶多酚的功效 茶叶中富含多酚类化合物,其主要成分有儿茶素、黄酮及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缩酚酸。儿茶素占茶多酚总量的60%—80%。 茶多酚具有苦涩味和收敛性,它是茶叶滋味与品质的主要成分之一。 在茶叶加工中,儿茶素发生氧化聚合,产生从黄色到褐色等多种茶多酚氧化聚合物,例如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从而构成干茶与茶汤的色泽的主要成分,红茶、乌龙茶等有较多的茶多酚氧化聚合物。红茶的茶黄素与茶红素的含量及两者比例是决定红茶品质的重要指标。 茶多酚有多种生理活性,为茶叶的保健功能做出巨大的贡献。 各种茶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周朝:茶鲜叶晒干或阴干收藏,与现在白茶制法相同;东汉:茶鲜叶捣碎制成饼茶;唐朝:茶鲜叶先蒸后捣碎,制成团块茶,因技术掌握不同,出现了黄茶、绿茶和黑茶;北宋:发明蒸青散茶;南宋:发明炒青散茶;明朝;发明红茶制法;清朝:发明青茶制法。至此分为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类。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名优茶多达千种,其中获得省级以上名茶称号的有四百多种。名优绿茶品种最多(产量占名优茶总产量的80%以上,其次是青茶和白茶,在再次为黄茶,黑茶最少。 名茶主要形状有扁形、针形、片形、卷曲形、牙形、尖形、圆形、兰花形、条形等九大类);共同特点是:茶树品种优良,原料细嫩,采摘精细,加工精湛,形质优异,风格独特。

文章TAG:唐朝  饮茶  方式  方法  唐朝饮茶方式等方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