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功夫茶用到公道杯,正常的泡茶、煮茶,实际上都需要用到公道杯。公道杯分为酒具和茶具两类,最早出现的是酒公道杯,在辽代和元代就已经有实物,是陶器或瓷器,当然其锥形可能更早。茶具的公道杯大概盛行20世纪70年代由台湾传入大陆。

茶具重要吗?为什么?

茶具重要吗?首先看对品茶是怀什么态度,我自己就觉得挺重要的,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我觉得泡茶也是!茶具摆放有一定的讲究,但我觉得简单注意两点就好:1.如果用壶,壶嘴不能对着客人,以示对客人的尊重。2.茶杯必须三个围放,所谓三口成品,品茶、品德、品人生。其它的看个人喜好,舒服就行。我就比较喜欢在茶盘上种点水培植物,品茶的同时还可养眼,配些茶宠小摆件,真是活灵活现。

公道杯的起源,分类和功能是什么?

公道杯最初应用在饮酒上,是古人对付贪杯者,如果其斟酒超过高度,则会全部漏光。寓意为“知足者水存,贪心者水尽”。“九龙杯”的公道,洪武皇帝便把“九龙杯”命名为“公道杯”。其的典故告诉了人们办事必须讲求公道,为人不可贪得无厌。公道杯分为酒具和茶具两类,最早出现的是酒公道杯,在辽代和元代就已经有实物,是陶器或瓷器,当然其锥形可能更早。

酒具的公道杯采用吸虹原理,公道杯盛酒最为公道,盛酒时只能浅平,不可过满,否则杯中之酒便会全部漏掉一滴不剩。同样茶具的公道杯,分茶也具有公平公正。茶具的公道杯大概盛行20世纪70年代由台湾传入大陆。喝功夫茶,泡乌龙茶比较讲究,出汤时间几秒到十几秒,从开始出汤到最后出汤,茶汤的颜色浓度不同,使茶汤质量大大改变,为避免浓淡不均,把茶汤先倒到公道杯也叫茶海中,是前后茶水充分混合均匀,然后再均匀的分至杯中。

公道杯为何叫“公道杯”,又是如何做到公道的呢?

公道杯就是在普通的杯子中多出一个龙头(所以又叫水龙杯)或一个人形,往杯中倒入液体,最初液面越来越高,一旦倒满,杯中液面就会下降,直到全部消失。公道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制作时巧用了虹吸现象。所谓虹吸现象,是指液体从液面较高的容器通过弯管越过高处流到液面较低的容器的现象,这根弯管就叫虹吸管。发生虹吸现象的条件是:1.存在大气压;2.液体要充满虹吸管;3.高处液面到虹吸管顶部的液柱的压强不大于大气压。

公道杯就可以理解为两个容器(都与大气相通)套在一起,之间用一根弯管连通,见下图。在杯中加液体,因为弯管与两容器之间底部相通,构成一个连通器,根据连通器的原理,弯管中的液面随着上升。当在杯中加满液体时,液体也到达弯管的顶部,在重力作用下就沿弯管从另一侧下降,直到充满整个弯管。于是,虹吸现象发生了,两容器之间的液体,不断的通过弯管流入内部,直到全部流完。

功夫茶为什么倒进一个紫砂壶然后在倒入公道杯里面,这么复杂呢?

不仅仅是功夫茶用到公道杯,正常的泡茶、煮茶,实际上都需要用到公道杯。之所以不用泡茶紫砂壶或者盖碗之类直接分茶,把茶倒入茶碗,而是要经过公道杯这一道中转周折,个人以为其实最重要的是要借此控制泡茶的时间,把握好茶水的鲜爽度。泡茶时,茶叶投放在紫砂壶、盖碗等茶具中,注入热水泡茶,为了保持茶水的鲜爽,茶叶在热水中泡的时间过短、过长都不行,短则没有茶味,时间一久则过酽,难以品出本来风味,因而不同的茶叶冲泡的时间长短要求很高。

如果直接用泡茶的盖碗、紫砂壶分入品茗者的杯中,万一不能在最佳时刻将茶水倒出分完,那么茶叶被积存在壶里的水泡的时间一久,就难以入口了,即浪费了水,又糟蹋了茶叶。用公道杯,可以在泡茶的最佳时刻先将茶水全部从壶中或盖碗中倒出,然而再用公道杯从容分茶。保持茶水的鲜爽,这是这一道程序最大的意义所在。当然,同时公道杯的造型也非常利于分茶。


文章TAG:公道  泡茶  茶具  泡茶的公道杯是什么  茶具里的公道杯是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