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

C
b 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题中描述了我国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不是强调我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故排除a,而b入选。cd选项与题意不符,本题没有涉及到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没有涉及到文化对人的影响,故排除。

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

2,学习中国茶文化有何意义

如果你不喜欢茶,那么即使懂文化也没有任何意义。如果喜欢喝茶,那叫爱屋及乌,懂得其中的精髓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茶文化是中国起源最早的文化之一,学习茶文化最根本的意义就是可以将中国的文化广泛传播和推广,起到传承的效果!
度娘说,茶文化起着净化社会心理的作用,茶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茶文化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和谐文化。茶文化有利于建设和谐世界。

学习中国茶文化有何意义

3,清雅源茗茶怎么样

清雅源茗茶主要以武夷岩茶、铁观音、红茶三大系。我觉得做茶行,成本过于大了,不但要找个适合店面,还要懂得茶行的所有套路。
去年4月由中华老字号、福建著名茶企清雅源与中国农业大学正式签订联合开展有机茶技术开发合作协议,同时成立“中国有机茶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由清雅源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发起,是一家非盈利性的科研机构,该中心由中国农业大学的7名茶叶专家(教授)和清雅源的5名国家级制茶、评茶大师为主要技术骨干。研究中心的研究选题,主要来源于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难点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侧重研究选育高机能成分、抗病虫的优质良种,茶园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开展农残速测与降解,病虫微机测报与病虫危害经济阀值,生物肥料,优化施肥的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逐步提高科研成果水平和转化率,从而带动茶叶科学进步,保护茶区生态环境,走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同步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清雅源已在福建安溪、武夷山建立了数千亩茶叶种植基地,完全按照有机茶生产标准建设,在生产环境、茶叶采摘、产品加工、包装贮运以及销售等的各环节中,均严格执行有机食品的技术规范,做到全过程管理模式,把管理的环节向前延伸到原料产地的环境监控,原料生产过程管理,向后延伸到市场销售等,现已初步形成精制加工生产与茶叶种植的有机茶产业化开发链条。据悉,清雅源一直致力于茶文化的推广,茶叶从茶园管理到茶叶采摘、生产、储存等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始终信守品质为先的经营策略,以品牌化发展为导向,以“打造中华第一礼茶”为奋斗目标;在对儒家礼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逐步成为中国茶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清雅源茗茶怎么样

4,中国文化的传承是什么样的形式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宋代饮茶技艺是相当精致的,但很难溶进思想感情。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像徐铉、王禹、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居,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这时,茶已成为民间礼节。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5,急求关于了的用法浅析论文一篇

茶艺的表演艺木当今中国盛行茶艺,各地都有各种形式的茶艺演示活动,这是中华茶文化繁荣和发展的象征,但是,茶艺虽传承于中国的传统茶道,却与古代的茶道又有所不同,可谓是一种中国式的创新“茶道”。不少中国的专家、学者,对“茶艺”、“茶道”发表了许多高见,大有“茶道”之高深,必高于“茶艺”之势。其实不然,“茶艺”与“茶道”,同是中国人的饮茶艺术;所谓高底之分,仅仅是现代人的一种理念,只认为历史上先人把茶道视之饮茶艺术的最高境界。现代有些冠名为“茶道”的演示,观之与“茶艺”并无天壤之别,只在操作手法和动作上略有变化而已。艺也罢,道也罢,暂且不论。本文专论茶艺的表演艺术。一、茶艺与茶艺表演茶艺与茶艺表演,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有显著区别的。茶艺是对饮茶进行艺术化、科学化,更富有哲理和文化气息,使人们从饮茶中获取最大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因此,自古至今,茶艺讲究“茶品”(色、香、味、形)、“人品”(品饮者的素质、趣向)、“物品”(茶具、挂件、摆设),讲究饮茶的场合、饮茶的人境、饮茶的氛围、饮茶的情趣。但茶艺表演则截然不同,饮茶的场合由室内移至室外,或搬上舞台:如若在室内,人员不是二三人,而是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绝无“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日趣。”而是“五六曰泛,七八曰施。”也不合“饮茶以客少为贵”的原则,只是“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引白明张源《茶录》)。同时,茶艺表演,观者大多数人是观而无尝,只是得以一种视觉享受,不知其味之妙?因此,雅趣不一,情趣难求。那末,茶艺表演的价值和作用是如,质言之,茶艺表演是一种生活艺术的升华,具有示范教育的功能,通过茶艺表演的形式,让人们了解茶艺之美,唤起人们对茶艺之爱好,以引起共鸣,同时达到诸多教育的目的。诸如,茶为国饮、倡导饮茶、科学饮茶、爱国敬业、修身养性、增知学艺、增强审美观、陶冶情操等。茶艺表演之所以颇受人们欢迎,说明有其存在之合理性和必要性。但目前人们对茶艺表演,有各种微言:或曰“动作一味模仿,缺乏创新”,或曰“操作过于生硬,缺乏灵气”,或曰“有点东施效颦,缺乏本色”。这个中原委,也许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是,对茶艺不精,只求形似,未达神似;或形不似,神也难求;或是茶艺与表演不相吻合,两者不能达到完美的统一。凡此种种,都说明茶艺表演同样应讲究“艺术”!否则,将缺乏生命力,且造成审美疲劳,慢慢地失去大众。那就悔之晚矣。二、茶艺的表演艺术茶艺的表演艺术,可谓是一门新的艺术、新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艺术。翻遍中外古今的教科书,茶艺的表演艺术均无所论及,也很少有文章论述过。她涉及“表演艺术”的诸多方而,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表演艺术”,即有其茶艺表演的特殊性,据笔者研究,茶艺的表演艺术,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很难在本文中一一说明。因此只能扼要的作些提示而己。茶艺的表演艺术,是茶艺与表演两者合一的艺术。她是以茶艺为主,表演为伍的艺术。两者关系是,茶艺通过表演增强对茶艺的艺术感染力,表演则加深其对茶艺主题的艺术效果;茶艺表演离不开茶艺,离开茶艺则无茶艺表演可言了。悉云,“采茶舞曲”的作曲家和演员,为了形象地写好和表演好舞曲,曾多次深入茶区向采茶姑娘学习采茶。由此可见,生活艺术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茶艺,茶艺表演艺术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茶艺的表演艺术,必须要符合如下基本原则,简而言之,可归纳为一二三四,即一条主线,二种分类,三者合一,四美献艺。具体而言:一是应掌握一条主线。以茶艺为主线,使茶艺内容与主题命题丝丝入扣,与茶艺情景丝丝入扣,与表演形式丝丝入扣,与艺术风格丝丝入扣。二是二种不同的茶艺表演类型,纯茶艺表演和非纯茶艺表演。这二种不同的类型,表演的要求应各有侧重。纯茶艺表演(指单纯的茶艺示范、演示)强调茶叶冲泡艺术的艺术性、科学性;非纯茶艺表演(指伴有表演情节、有主题内容)则侧重于茶艺主题内容与表演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三是天、地、人三者合一,做到合情理、合人性、合茶性。茶艺表演的题材十分广泛,不同的表演者应有个性,根据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茶类,选择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如少儿茶艺的表演,应多一些童心、童真、童趣。青年人应有朝气、秀气、灵气,中老年应庄重、亲善、睿智、富有哲理。四是四美献艺。充分展示出茶艺美、情景美、表演美、创意美。茶艺美应表现“真、善、美”,情景美要体现“茶席设计、情节、背景、乐曲”的融合,表演美则“语言举止、服饰礼仪、冲泡动作、形态姿势”,能给人产生一种美感。创意美,构思虑独具匠心,编排应切题,非纯茶艺类表演,应有新的创意,等等。四美俱全,方能引人入胜,达表演艺术之美妙绝伦也。

6,古代被称为茶圣的是谁他又有什么样的贡献

古代被称为“茶圣”的人,是唐代的茶学家陆羽。他的最大贡献,是一生精研茶业,写成一部《茶经》,对弘扬和发展世界茶文化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用北宋大诗人陈师道的话说,“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一、陆羽的一生经历陆羽,生于公元733年,卒于公元804年,湖北天门人,唐朝著名茶学家。令人想不到的是,日后名震中外的茶圣陆羽,竟是以一个弃婴的身份来到这个世界上。《唐国史补》记载,公元733年一个深秋的早晨,竟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在路过一座石桥时,意外发现一个在襁褓中瑟瑟发抖的婴儿。智积禅师慈悲为怀,把这个婴儿抱回寺庙里抚养起来。但因为庙里僧人养育婴儿多有不便,智积禅师于是找到好友李公夫妇,请他费心代为把婴儿养大成人。李公夫妇非常善良,同意了智积禅师的请求,对这个婴儿视若己出,取名季疵。季疵长到七八岁时,李公夫妇因年事已高,返归故乡湖州。季疵又回到了龙盖寺中,改名陆羽,侍奉智积禅师。智积禅师非常喜欢饮茶,精于品茶之道,年幼的陆羽第一次接触到茶道,立刻对茶道产生了浓厚兴趣。十二岁时,陆羽离开龙盖寺,早早开始谋生之路。他当过戏班子的丑角演员,跟随戏班流浪四方。从十九岁开始,陆羽决心把一生献给茶事研究,开始了他的茶业之路。他云游天下,探访各大名茶产区,广泛结交茶道中人,并在妙喜寺中潜心著述,写成茶业研究史上的旷世名著《茶经》。二、陆羽对茶业发展的巨大贡献陆羽用毕生精力写成的《茶经》,是我国乃至世界史上第一部系统研究阐发茶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对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研究总结,是一部空前绝后的茶学专著,对弘扬茶文化、推动世界茶业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当您端起一杯醇香的茶饮时,请不要忘记,每一杯茗茶里,都曾有过茶圣陆羽的智慧与心血。
陆羽,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写有《茶经》三卷。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对中国的茶叶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对唐朝后的茶文化发展和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
书圣就是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恰与钟繇书形成对比。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他所书的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契(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 汉代以后,经过六十余年的三国鼎立,进入晋代。书法又出现了一高峰。隶书的草写,称为隶草,隶草是将隶体基本结构消解,只保留波磔,主要用于写奏章,所以也称章草。书写章草的代表书家有史游、皇象、索靖等。在章草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今草。同时,还出现了楷书和行书。可以说,到了晋代,篆、隶、草、行、楷诸体已经齐备。 晋代书法以楷书和行书的成就最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代表书家是钟繇和王羲之。钟繇(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曹魏时期,官至太傅。他擅长隶、楷、行各体,尤以楷书影响最大。宋人《宣和书谱》中评价他的书法“各尽法度,为正书(即楷书)之祖”。他的楷书承袭了东汉隶书的遗风,八分开张,左右波挑,势巧形密,自然古雅。他写的《贺捷表》颇有鸿鹄飞张姿态,被梁武帝萧衍评为“群鸿戏海,舞鹤游天”。在他的楷书中,还有隶书的笔意。其作品还有《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等。
茶圣是唐朝的陆羽,字鸿渐,是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著有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

7,中国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与思路

谈及中国的茶文化,就不能不涉及到佛教和佛茶文化,因为它是中国茶文化中的奇葩之一,其中蕴藏着许多耐人寻味的内容。 这里首先要谈一谈佛茶文化与中国传统茶道的重要区别。中国茶文化的主调可以说是以儒家茶道为主的。茶道中充满着自己的精神追求,也有对其他人际的热情。饮茶,自己养浩然之气,对人又博施众济,大家分享快乐。清醒、达观、热情、亲和包容,构成儒家茶道的欢快格局。既承认苦,又争取乐,比较的“中庸”,易于为一般人接受。而佛教茶道则没有这种欢快的格调,它更为强调“苦寂”,强调“苦寂”中的“顿悟”。那么既然中国茶文化总的思想趋向是热爱人生和乐感的,而佛教精神强调的是苦寂,这两种东西怎么会如此紧密地连诀相伴,而调和成另一种茶文化——佛茶文化呢? 对于中国佛茶文化的形成,不能不提及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光辉时期——唐王朝。佛教自汉代传人中国,逐渐发展,但其发展总摆脱不了“依附”二字,只是到了隋唐,尤其是唐代,由于朝廷的提倡而得到了特殊发展,使僧居佛刹遍于全国各地。许多寺院不仅成为传播佛学思想的地方,而且也是经济单位,许多高级僧人都是大地主,和尚中的上层人士不仅享受世俗地主高堂锦衣的优裕生活,而且比世俗地主更加闲适,饮茶需要耐心和功夫,把茶变为艺术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寺院常建于名山名水之间,气候常宜植茶,而僧人们是专门进行精神修养的,所以把茶与精神结合,佛之弟子是最好的人选之一。由于僧人清闲,有时间品茶,僧人修炼也需要饮茶,加上唐王朝大力发展,弘扬佛教,僧人行遍天下,从而推动了饮茶之风在全国的流行。可以说这是佛家对中国茶文化的不朽功德。 但是使佛理与茶理真正结合,形成佛茶文化,是禅宗的贡献。至今在中日等国还流行的“茶禅一味”的说法即是明证。禅宗,只是佛学诸派中的一派,但其对奠定佛茶文化的精神基础,是功不可泯的。 禅宗主张以坐禅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见性成德,不立文字”。就是说,心理清净,无有烦恼,此心即佛。其次还主张逢苦不忧,得乐不喜,无求即乐。因为它的出现,使佛茶文化有了自己独立的意境。 禅宗的有无观,是十分有意思的。从哲学观点看,禅宗强调自身领悟,即所谓“明心见性”,主张所谓有即无,无即有,不过是劝人心胸豁达些,真靠坐禅把世上的东西和烦恼都变的没有了,那是不可能的。从这点说,茶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烦,有乐趣,但又有节制,与禅宗变通佛教规戒相适应。禅宗在茶中熔进“清静”思想,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宇宙融为一体,在饮茶中求得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这是修道的一种“创新”,若按印度佛教的原义,今生不得解脱,天堂才是出路,当然饮茶也无济于事,只有干坐着等死罢了。但禅是中国化的佛教,主张“顿悟”,你把事情都看淡些,就“大觉大悟”了。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所以说“茶禅一味”,茶道精神与禅学是相通的。正是由于禅师们在追求静悟方面的执着,使佛茶文化的意境得以确立,将饮茶从技艺提高到了精神的高度,从而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茶道”二字。1)体现佛茶文化特点,突出恢复佛家“茶仪”。 佛教戒律太严不适合中国人的胃口,但完全去律去戒也就不称其为佛教了。禅宗主张圆通,但圆通过了分,到后来有的禅僧主张连坐禅也不必了,这对禅宗本身便构成了威胁。所以,到唐末禅宗自己开始整顿。和尚怀海采用大小乘戒律,别创“禅律”,因怀海居百仗山,故称《百仗清规》,《百仗清规》包括了僧人一切行为规范,而茶是禅僧良友,对饮茶的规矩自然也规范了进去。从此佛家茶仪正式出现。 茶仪中比较有名的是浙江余杭径山茶宴。在宋代,径山寺以佛与茶同时出名,号称江南禅林之冠。茶宴上,要坐谈佛经,也谈茶道,并赋诗。径山茶宴有一定程式,先由主持僧亲自“调茶”,以表对全体佛众的敬意。然后由寺僧——奉献给宾客,称为“献茶”。宾客接茶后,打开茶碗观茶色,闻茶香,再尝味,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 别外,禅门把日常饮茶和待客方法也加以了规范。所有这些,都是可供我们挖掘、整理的对象。 (2)开辟佛茶文化游对日本市场的重大意义。 日本茶道,无论从茶艺器具、点茶过程、思想精神,都与中国茶文化有着深切的渊源。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茶道更似于中国的佛茶文化。当然,日本茶道中还凝聚着日本人民自己的创造,而正是由于日本茶道和中国佛茶文化的某种程度上的相似,对我们设计佛教茶道旅游,吸引日本游客大有裨益。 熟悉茶文化发展史的人都知道,第一个从中国学习饮茶,把茶种带到日本的是日本学僧最澄。但最澄所处是唐朝中期,中国茶文化也是刚刚发展的新事物。所以最澄等还不可能更多了解它的本质。真正在日本全面宣传中国茶文化,奠定日本茶文化基础的是日本名僧荣西和尚。由于其两度来华,在中国居住长达24年之久,所以他对中国的佛学理论和茶学道理,都是有一定见地的。这在他的自传中都有所体现,如“登天台山见青龙于石板,拜罗汉于中峰,供茶汤而感现异花于于篮中”。龙是中国文化的象征,龙出现于中国寺庙中,证明自印度传来的佛教已完全中国化了,而所谓向罗汉供茶,感觉由茶朵从杯中显现,据说只有在一定功态下才有这种感觉,从中可见荣西当时修炼的功底。荣西归国后所写的《吃茶养生记》重点吸收了陆羽《茶经》中适于以茶保健和烹调器具、技艺方面的内容。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本程序与用具。 随着交流的增进,南宋端平年间,日僧圆尔辨圆在径山寺求法,回国时带去了茶籽,播种于安倍川一带,并播传了径山茶研制法,随后日僧南浦诏明在径山修学五年,归国时由将“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回了日本崇福寺,这就是至今日本佛教界仍认为日本“茶道”的故乡在浙江,在径山寺的原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浙江开发佛茶文化旅游,对于中日文化交流,将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内容。 (3)开展佛茶文化旅游,要重视茶具开发恢复与茶屋的布置。 我们现在的茶室,对于茶具的重视明显不够。茶具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而且在茶艺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至今日本茶道还保留着陆羽“二十四器”中的二十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洗器、调茶的过程中使人逐渐安静下来,经历一个有条不紊的过程,体现“省定”、“内敛”的特征。而在洗器、点茶过程中,设计出每次茶会的主题和对话,主客对答,以便通过茶艺回忆典籍、铭文,把人们引入一个古老肃穆的气氛中去……同时,日本的茶室布置亦体现着这个民族的特点与精神。由于日本是个岛国,大和民族随时有着“危机感”,所以其在古茶道室的入口处,大多设计得很低,大约要伏身而行,从中体现出日本人的隐忍精神,而以树干为柱,以竹木、茅草为顶,也随时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苦难……从此之中,我们亦应注意,在开发佛茶文化时应认真总结、吸收各方优点,从而发掘、设计出一套独具民族特色的东西。 总之,佛茶文化,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中国人是最精神的,饮茶有道,艺茶有术,以及整个饮茶过程中的美学艺境,是我们开发旅游产品的一个宝贵财富。

文章TAG:中国  中国茶文化  茶文化  文化  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