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日本粉末茶的吃法

可以取一点直接泡水喝,不要取太多,不然会很苦,不好喝。喝的时候也可以加一点点盐,或者其他的花草。也可以在做饼干、蛋糕、面包或者其他点心,和粉的时候加一点,这样就会有茶香。
包装袋上有说的,取三分之一杯的茶粉,有热水或冷水冲泡(建议热水,一次性冲其实这种茶原本是起源于我国,磨茶饼冲泡食用

日本粉末茶的吃法

2,日本茶道喝茶步骤

主人根据茶道的礼法,在规定的位置上,按规矩取茶具、按一定的顺序制茶。为了使茶会获得成功,茶道的礼法表演至关重要。正是茶道礼法将喝茶这一平俗的日常生活习惯艺术化,成为茶道。礼法分三种即炭礼法、浓茶礼法、淡茶礼法。礼法的不同主要基于地炉(室内)与茶炉(室外)以及有无搁板决定程序的不同。表面上看起来既复杂又枯燥无味的操作程序,无论是位置、动作、顺序、工具均按照科学的安排尽可能地合理,以避免各方面的浪费。为烧沏茶水的地炉或者茶炉准备炭的程序称炭礼法。无论是初座、还是后座都分别设有初炭礼法与后炭礼法。炭礼法的程序分为准备烧炭工具、打扫地炉(或茶炉)、调整火候、除炭灰、添炭、点香。浓茶是茶道当中最郑重其事的一项仪式。主要必须穿黑色的带白色纹饰的和服。礼法进行期间,主人与客人几乎不进行对话。学习茶道一般先从学习变通茶和薄茶开始。薄茶是茶道最基本的礼法。除薄茶、浓茶之外,由于流派的不同,有关器具的准备、圆竹刷(搅和茶叶末使其起泡沫)的使用、小绸布的叠法、茶杓的处理、捣茶叶末的方法都不尽相同。茶道艺术中,器具的艺术欣赏占了很大的比例。"拜见器具"的说法本身以可以证明这一点。茶道用器具可分为四类:即接待用器具;茶席用器具;院内用器具;洗茶器用器具。其中接待用器具和茶席用器具是同客人直接见面的器具即鉴赏物品。而院内用器具和洗茶器用具则是消费品。通常前者是作为茶具,后者是作为杂器为人使用的。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些器具的种类及用途。接待用具包括壁龛处悬挂的轴字、轴画、吸烟用具、茶碗。茶席用具包括装饰壁龛的用具。有关炭的礼法的用具,茶道礼法用具。怀石餐用具。茶席用具包括壁龛装饰器具、挂轴、花瓶。炭礼法用具包括:釜、茶炉、香盒、灰器、炭斗。茶道礼法用具包括搁板、水碗、茶碗、茶叶罐。茶器、茶杓、盖置、建水(盛涮洗茶碗后不要的水的容器。多为陶器制品,也有的是用薄木片做的圆盒)。怀石餐的用具包括折敷(一种用薄木片作的容器,装米饭和大酱汤)、碗(饭碗、大酱汤碗、盛煮茶的碗)、向付(一种陶瓷器小钵,盛脍物用)、八寸(一种约24公分、四方形杉木质的器皿。用来盛酒肴)、烤物钵(一种稍大一些的陶瓷器)、酒器。院内用具包括草履、圆形座墩、院内用柄杓、手桶水屋(茶室隅角洗茶器处),用具包括铜锣、水壶、茶巾盆、圆竹刷(搅和茶叶末使起泡沫的刷子)、茶巾、柄杓等。日本茶道分几个流派,它们分别以各自的家元(家主)为中心,使自家的传统得以传承。家元(家主)拥有许多弟子,经过从师从艺阶段,获得家元(家主)发给的证书,凡获取准师范、师范证书的人都接受过茶道的启蒙教育。 今天日本的茶道流派很多,从最古老的拥有400年历史的利休派到近几年才诞生的新流派,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从茶会的组织法、茶道礼法的规矩看各有千秋。下面简要介绍几个流派。千家流派的始祖是千利休。千利休的孙子宗旦(亦称千家中兴之祖)隐居时期,千家流派分成了三个系统。表千家。始祖为宗旦的三儿子江岭宗左。家元(家主)总称"不审庵"。表千家继承了千利休传下来的茶室、茶庭,保持了正统的闲寂茶的风格。里千家,是由宗旦的小儿子仙叟宗室开创的流派。里千家继承了宗旦的隐居所"今日庵"。由于今日庵在不审庵的内侧,所以不审庵被称为个千家,今日庵则成了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始祖为宗旦的二儿子一翁宗守,号称"官休庵"。该流派是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命名的,薮内流派。始祖名薮内俭仲。当年薮内曾同千利休一道从师于武野绍鸥。薮内流派的座右铭是"正直清静"、"礼和质朴",善长书院茶和小茶室茶。远州流派。始祖名小堀远州。以书院茶为主。按照茶道的规矩,必须吃过饭后才能喝浓茶,这样茶有可能更加美味。正式的茶会在喝浓茶之前,必须吃一顿简单的饭菜,这种饭菜称怀石餐。传说怀石餐出自古时候的一个故事。相传禅院的修行僧为了忘掉饥饿,便在怀中揣上一块有温气的石头。怀石餐为素食,所以它不是以浓味佳肴为主的豪华菜肴 。

日本茶道喝茶步骤

3,我新买了一些老记大红袍请问喝茶都注重什么品

古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生活在现今社会的人们,工作繁忙,很少有古人的闲情逸致,然而,品茶也并非全不可能,有人能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 “茶道”一词可简单地解释为茶之道,是指沏茶、品茶的一定程序。提起茶道,普遍认为它是日本的传统艺术形式,其实茶道源于中国,唐宋时期,由日本的留学生从中国传人日本,就连茶道一词最早也见于唐代的《封氏见闻记》一书。南宋时期(1191年),被日本人尊为“茶祖”的禅师荣西,曾二度来到中国学佛,回国时带回了茶籽和种茶技术,后由高僧千利休把茶道推广到民间,成为颇具特色的日本传统饮茶习俗。 日本茶道是一种综合文化艺术形式,是一种以饮茶为手段的礼仪规范,程序完善复杂。茶道涉及的学科很多,如哲学、宗教,历史、文化、艺术、礼仪等,日本茶道的核心是“和、敬、清、寂”。“和”指和平、祥和:“敬”指尊敬、互敬;“清”指清洁、清爽;“寂”指幽寂、苦寂。这种茶道精神一直是茶人追求的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茶道的日益普及,茶道已走出日本狭窄的天地。在世界许多国家扎根,其精神含义则更深更广,茶道的追求目标上升为——争取世界和平。茶这种植物除了其物质属性之外,它的精神属性应为“和”。朋友相聚要喝茶,喝茶时总有一种祥和、谦让的心境,如果大家都用这种心情待人接物,社会就会安定,战争就会远离生活。这便是茶道的精神所在。

我新买了一些老记大红袍请问喝茶都注重什么品

4,日本茶道的礼仪与特征

  日本茶道由主人准备茶与点心,还有水果招待客人,而主人与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规矩与步骤行事。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礼仪与特征,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的礼仪   参加茶事的客人根据身份的不同,所坐的位置也不同。正客须坐于主人上手(即左边).这时主人即去"水屋"取风炉、茶釜、水注、白炭等器物,而客人可欣赏茶室内的陈设布置及字画、鲜花等装饰。主人取器物回茶室后,跪于榻榻米上生火煮水,并从香盒中取出少许香点燃。在风炉上煮水期间,主人要再次至水屋忙碌,这时众宾客则可自由在茶室前的花园中闲步。待主人备齐所有茶道器具时,这时水也将要煮沸了,宾客们再重新进入茶室,茶道仪式才正式开始。   沏茶时主人要先将各种茶具用茶巾(茶巾的折叠方法也有特别规定)擦拭后,用茶勺从茶罐中取二三勺茶末,置于茶碗中,然后注入沸水,再用茶筅搅拌碗中茶水,直至茶汤泛起泡沫为止。   客人饮茶时口中要发出"啧啧"的赞声,表示对主人"好茶"的称誉。待正客饮茶后,余下宾客才能一一依次传饮,饮完后将茶碗递回给主人。客人饮茶也可分为"轮饮"或"单饮".即客人轮流品一碗茶,或单独饮一碗茶。茶道礼法不仅是饮茶,主要还在于欣赏以茶碗为主的茶道用具、茶室的装饰、茶室前的茶园环境及主客间的心灵交流。   整个茶会,主客的行、立、坐、送、接茶碗、饮茶、观看茶具,以至于擦碗、放置物件和说话,都有特定礼仪。一次茶道仪式的时间,一般在两小时左右内。结束后,主人须再次在茶室格子门外跪送宾客,同时接受宾客的临别赞颂。   日本茶道强调通过品茶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强调宾主间有一种高尚精神、典雅仪式和双方间的融洽关系。日本茶道的礼法分为三种:炭礼法、浓茶礼和淡茶礼法。   炭礼法:炭礼法即为烧沏茶水的地炉或者茶炉准备炭的程序。无论是初座还是后座都分别设有初炭礼法和后炭礼法。它包括准备烧炭工具、打扫地炉、调整火候、除炭灰、添炭、占香等。   浓茶礼法和淡茶礼法:浓茶礼法和淡茶礼法是主人制茶、客人品茶的一整套的程序章法。一般情况下,主人先将少许呈粉末状的末茶放入瓷碗中后加点水,用特制的竹筅把茶末搅成糊状,再加水至碗四分之三即可。喝时用右手拿起茶碗,放至左手撑上,再把茶碗从对面向身前转,经细品、慢啜后奉还主人。   每次茶道举行时,主人必先在茶室的活动格子门外跪迎宾客,头一位进茶室的必须是来宾中的一位首席宾客(称为正客),其他客人则随后人室。   来宾人室后,宾主均要行鞠躬礼。有站式和跪式两种,且根据鞠躬的弯腰程度可分为真、行、草三种。"真礼"用于主客之间,"行礼"用于客人之间,"草礼"用于说话前后。   日本茶道的特征   日本的茶道就是通过沏茶、饮茶,来加强友谊,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一种礼仪形式。他的精神内核就是日本高僧千利休总结的“敬、和、清、寂”四字茶规。所谓“敬”,就是尊老爱幼,尊敬长者,敬爱朋友,爱护晚辈,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做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这是四字茶规的核心。“和”,就是和睦相处的处世之道,强调以和为贵,处理好睦邻、友邦的关系。从饮茶角度看,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与茶事活动也要和谐。这是一种行为的准则。“清”,是指为人要做到清正廉洁,生活简朴,不求奢华。从饮茶角度看,要求人、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洁、清爽。这是指人的安居状态。“寂”,是指为人的精神状态。在整个的茶事活动中,要安静、神情要庄重,做到心地清幽,不慕虚荣,淡泊名利,不恋红尘,气定神闲,修身养心。日本茶道的这些内容,实际上是将艺术、哲学、道德、宗教等方面的精华体现在具体的茶道之中。茶道的陶冶既是一种道德完善的手段,也是一种社会交谊的积极方式。   日本的茶道从最初引进中国茶道之始,就与禅联系紧密。高僧千利休总结“和、敬、清、寂”的茶道四规,就充满着禅的内涵。日本茶道的本质,重点不在于喝茶解渴,而是通过繁琐的茶道规则来磨练人心。只有饮茶人对茶道的繁琐程序、礼法感到习以为常时,或者饮茶人随意而为就遵从茶道的程序、礼法时,就意味着对茶道的“和、敬、清、寂”的茶规深入人心,融会贯通了。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才能像参禅顿悟那样领悟到茶道的真谛。   日本茶道的仪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跪迎宾客,主人跪在门前迎接客人。二,宾客净身,客人进入茶室前洗手、漱口。三,宾主互礼,进入茶室后,宾主相互鞠躬,互相表示感谢。四,宾客落座,客人盘膝而坐,主人生火烹茶。五,宾客品茶,主人为宾客斟茶,献给客人品尝。六,客人品茶,品茶时要先欣赏茶杯,在欣赏茶汤,然后再慢慢品尝。饮茶时要让茶汤在嘴里滚动,吸啜出声,表示礼貌。七,玩赏茶具,日本茶道的茶具都十分精美、多样,品茶后,大家欣赏茶具,品评赞赏,直到宾客告辞,主人跪坐送客为止。整个茶道过程,长则数小时,短则一两个小时,将“和、敬、清、寂”的茶道四规融会贯通于始终,并且在茶的浓淡、茶水质地、煮茶水温、火候大小、炉式和方位、煮茶白炭、茶室插花等七个方面,都要做到行之有序,十分讲究,以满足宾客的美的陶冶与享受。

5,日本人喝茶有什么讲究

现今茶事、茶会已成为各种文化活动中的主要项目之一,千姿百态的茶道已成为日本美的象征,所以日本人在生活中对喝茶是很有讲究的,下面就做一详细介绍。  日本人对茶情有独钟。据说,日本人对中国陆羽《茶经》的研究比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工夫茶和中国茶艺已在日本生根并获得了发展。日本茶艺、茶道秉承中国茶文化精髓,于不断领悟中融入新意。今天日本人喝的主要是绿茶,其中有一种玉绿茶,茶叶末绿得微蓝,用古茶碗、茶盅等茶具冲泡,茶叶涩中有甘,甘中又很有浓郁的玉米香。而日本茶道多用粗瓷旧碗有自谦自重之意。  日本人聚在一起品茗,讲究茶室雅淡宁静,不论身份地位都视为贵宾,在泡茶、敬茶过程中可以看出主人的性情品格,颇有些中国工夫茶的味道。  现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向大小不一的茶室进行,室内摆设珍贵古玩,以及与茶相关的名人书画,但需少而精。中间放着供烧水的陶炭炉、茶釜等,炉前排列着茶碗和各种饮茶用具。茶道仪式,可分为庆贺、迎送、叙事、叙景等不同内容。友人到达时,主人已在问口敬候。茶道开始,宾客依次行礼后入席,主人先捧出甜点,供客人品尝,以调节茶味。之后主人严格按一定规程泡茶,按照客人的辈份大小,从大到小,依次递给客人品饮。点水、冲茶、递接、品饮都有规范动作。另外,日本茶道非常讲究茶具的选配,一般选用的多是历代珍品,或比较贵重的瓷器。品饮时,还须结合对茶碗的欣赏,然后连声赞美,以示敬意。此时,主人宽慰点头,把茶碗端走。茶道完毕时,女主人还会跪在茶室门侧送客。  茶道在日本很普遍,但在一般家庭里是没有茶室的。茶道主要作为一种礼仪,只在接待贵宾,或在爱好茶道的人们聚会的特殊场合进行。而饮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本人饮的大多是蒸青绿茶和瓶装乌龙茶。饮茶方法一般与中国传统的饮茶方法相似,即在茶壶中放入一撮茶叶,然后冲入开水饮用。除了客来敬茶外,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是饭后一杯茶。

6,日本茶道礼仪

  日本的茶道文化是来源于中国,那么日本的茶道礼仪和中国有哪些区别呢?跟着来看看吧!欢迎阅读。   日本茶道礼仪   日本茶道源自中国,是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关于日本茶道的礼仪,历史由来已久,日本茶道的文化仪式与中国的茶道文化仪式有联系也有区别。具体日本的茶道文化仪式是怎样的呢?看看下文就知道啦~   日本茶道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茶道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赵州从谂禅师曾经以“吃茶去”来接引学人;后来才成为分享茶食的仪式。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但茶道一词所指的是较早发展出来的抹茶道。   现代的茶道,由主人准备茶与点心,还有水果招待客人,而主人与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规矩与步骤行事。除了饮食之外,茶道的精神还延伸到茶室内外的布置;品鉴茶室的书画布置、庭园的园艺及饮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点。   茶道有繁琐的规程,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茶道品茶很讲究场所,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接待宾客时,待客人入座后,由主持仪式的茶师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客人按规定须恭敬地双手接茶,先致谢,尔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点茶、煮茶、冲茶、献茶,是茶道仪式的主要部分,需要专门的技术和训练。饮茶完毕,按照习惯,客人要对各种茶具进行鉴赏,赞美一番。最后,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别,主人热情相送。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联系起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主要是通过茶会和学习茶礼来达到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的目的。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提出的“和敬清寂”,用字简洁而内涵丰富。“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闲寂的审美观;“和敬”表示对来宾的尊重。整个茶会期间,从主客对话到杯箸放置都有严格规定,甚至点茶者伸哪只手、先迈哪只脚、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个格子里也有定式,正是定式不同,才使现代日本茶道分成了二十来个流派。十六世纪前的日本茶道还要繁琐得多,现代茶道是经过千利休删繁就简的改革才成为现在的样子。   日本茶道发扬并深化了唐宋时“茶宴”、“斗茶”之文化涵养精神,形成了具浓郁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民族文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显示了有中国传统美德的深层内涵的茶文化之巨大影响。按照茶道传统,宾客应邀入茶室时,由主人跪坐门前表示欢迎,从推门、跪坐、鞠躬,以至寒喧都有规定礼仪。   参加茶事的客人根据身份的不同,所坐的位置也不同。正客须坐于主人上手(即左边)。这时主人即去“水屋”取风炉、茶釜、水注、白炭等器物,而客人可欣赏茶室内的陈设布置及字画、鲜花等装饰。主人取器物回茶室后,跪于榻榻米上生火煮水,并从香盒中取出少许香点燃。在风炉上煮水期间,主人要再次至水屋忙碌,这时众宾客则可自由在茶室前的花园中闲步。待主人备齐所有茶道器具时,这时水也将要煮沸了,宾客们再重新进入茶室,茶道仪式才正式开始。   沏茶时主人要先将各种茶具用茶巾(茶巾的折叠方法也有特别规定)擦拭后,用茶勺从茶罐中取二三勺茶末,置于茶碗中,然后注入沸水,再用茶筅搅拌碗中茶水,直至茶汤泛起泡沫为止。   客人饮茶时口中要发出“啧啧”的赞声,表示对主人“好茶”的称誉。待正客饮茶后,余下宾客才能一一依次传饮,饮完后将茶碗递回给主人。客人饮茶也可分为“轮饮”或“单饮”。即客人轮流品一碗茶,或单独饮一碗茶。茶道礼法不仅是饮茶,主要还在于欣赏以茶碗为主的茶道用具、茶室的装饰、茶室前的茶园环境及主客间的心灵交流。   整个茶会,主客的行、立、坐、送、接茶碗、饮茶、观看茶具,以至于擦碗、放置物件和说话,都有特定礼仪。一次茶道仪式的时间,一般在两小时左右内。结束后,主人须再次在茶室格子门外跪送宾客,同时接受宾客的临别赞颂。   日本茶道强调通过品茶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强调宾主间有一种高尚精神、典雅仪式和双方间的融洽关系。日本茶道的礼法分为三种:炭礼法、浓茶礼和淡茶礼法。   炭礼法:炭礼法即为烧沏茶水的地炉或者茶炉准备炭的程序。无论是初座还是后座都分别设有初炭礼法和后炭礼法。它包括准备烧炭工具、打扫地炉、调整火候、除炭灰、添炭、占香等。   浓茶礼法和淡茶礼法:浓茶礼法和淡茶礼法是主人制茶、客人品茶的一整套的程序章法。一般情况下,主人先将少许呈粉末状的末茶放入瓷碗中后加点水,用特制的竹筅把茶末搅成糊状,再加水至碗四分之三即可。喝时用右手拿起茶碗,放至左手撑上,再把茶碗从对面向身前转,经细品、慢啜后奉还主人。   每次茶道举行时,主人必先在茶室的活动格子门外跪迎宾客,头一位进茶室的必须是来宾中的一位首席宾客(称为正客),其他客人则随后人室。   来宾人室后,宾主均要行鞠躬礼。有站式和跪式两种,且根据鞠躬的弯腰程度可分为真、行、草三种。“真礼”用于主客之间,“行礼”用于客人之间,“草礼”用于说话前后。

7,日本饮食的用餐礼仪

日本料理之用筷礼仪: 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把筷子作为吃饭的主要工具,而用筷子的握法也与中国人差不多。在享用日本料理时,筷子应该放在食物的左侧,或者放在坐垫旁,而不是把它随便摊在桌上。日本人在餐桌上使用筷子有八大禁忌,分别是: 1 舔筷:用舌头舔筷子。 2 迷筷:手拿着筷子在餐桌上晃悠,不知夹神马菜好。 3 移筷:夹一次菜应先吃一口饭。不能夹一次后,没有吃饭又去夹其他的菜。 4 扭筷:扭转筷子,用嘴舔筷子上的饭粒等。 5 插筷:用筷子插菜吃。 6 掏筷:用筷子在盘子里扒来扒去。 7 跨筷:把筷子放到碗或碟上。 8 剔筷:用筷子剔牙。
中国与日本一水相隔,在历史文化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由于地域的差异,在饮食内容与方法礼仪等处也有很大差异;但不管差异大小,出发点都是尊重对方、方便卫生。所以说,互有借鉴之处,也各有所长。总的来说,日本的饭局相对轻松和随意,不像中国有很多的繁文缛节,但还是有一些不同之处。 座次 这与中国大致相同,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客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相互劝让让座,也是礼貌的表现);首席未动手,最好不要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再饮。 上菜 如果是正宗的宴席,那么上菜构成顺序类似中国菜。先是称为前菜的小蝶冷菜,一般是凉拌醋拌的居多,内容有油炸、煮物、鱼子、或几颗盐水毛豆;或一些日本式的风味酱菜。 与冷菜并列的是生鱼片,这是日本的定式菜。生鱼片一般由2、3片红色肉鱼和白色肉鱼片组成,配以乌贼、贝肉、甜虾等时鲜海产,都是生的;这些被放在一盘切的很细的雪白的萝卜丝上,旁边配以绿色的大叶,这些都是蘸着酱油吃的;酱油里可以先溶化一些芥末。吃生鱼片一定要吃点芥末,具有杀菌作用,免得闹肚子。 接下去是天妇罗。一种用干面粉作衣的日本油炸物,一般情况下是一个大虾、一块乌贼、一条小鱼、一片南瓜或一片红薯,两只小辣椒似的东西。不过没有什么味道,必须蘸上一种比酱油还淡的天妇罗汁。 下面就是煮物。一般是一个小小的土锅,放在一个小火炉上,点上一支比普通蜡烛粗的固体酒精灯,慢慢地在面前边煮边吃。材料一般是涮上几片上等的牛肉,里面有汤,汤里有鸡肉丸子、时令蔬菜、鲜菇类,甚至还会有几片南瓜,或日本的糯米年糕。但是量都很少。高级的地方会有蟹肉。没有一丝油腻,也没有任何调味料,吃的时候另外蘸酱油,酱油里放柠檬汁或小柚子皮。 有时会有日本乌东。一种很滑爽有韧性的圆面条,蘸着放有姜末或葱花的鲜酱油吃;或者是荞麦面,黑乎乎的做成凉面盘放在一个方形的铺有竹编的盛器上,下面是冰块用以冷却,冰块不可食用。 如果有米饭,很多场合提供的不是白米饭,而是日本特有的麦饭或赤豆糯米饭。 用筷礼仪 卫生筷应上下分开。要拉开卫生筷时,首先需以前述正确的取筷方法,横拿住筷子,再双手上下逐渐拉开卫生筷的动作也不可太过夸张;还有,除了极简陋的筷子外,拉开后磨擦筷尖,可说是相当不好的习惯。 一般日本料理都是单人料理,如果有大家共吃一个菜的时候,和中国一样要用公共筷或是自己的筷子反方向夹菜。一般来说日本人没有给人夹菜的习惯。 日本的酒类 啤酒:日本人最喜欢喝啤酒,无论是生啤酒或是瓶装的都受欢迎。日本人好冷食,啤酒也不例外。即使是冬天也一样,基本上在日本不会看到有温的啤酒。 日本清酒:清酒可以热喝或冷喝,无论那一种清酒,都是日本菜肴的最佳搭配。酒精含量在15%左右,与绍兴酒差不多。 酒味可口甜美,容易喝过量而醉。 威士忌:日本人喜爱喝威士忌加冰加水称(mizuwari)。 餐酒:在西餐厅内都有日本制及进口的餐酒。在中国餐馆里,亦有绍兴酒供应,但基本上都是3年或是5年陈酿。喝的时候和中国一样,有温饮和冰镇两种喝法,但一般不加生姜丝或是话梅。 烧酒:这种酒是用蕃薯、大麦、大米等材料制成,经蒸馏后的酒精,与伏特加有些类似。喝法有像中国的白酒一样直接喝;或是对上水。 当然在日本,除了上述5种酒之外,还有各种红酒、香槟,味道也很不错。但基本上在日本,除了中餐馆之外,很难见到中国白酒。 敬酒和干杯 吃饭前都互相为对方倒酒,第一杯一起饮过后,大家就可以随意开吃了。 日本人敬酒,但不劝酒、也不让烟。干杯的时候,不像中国是一饮而尽,大都是随意。如要敬酒,敬酒方要单手斟酒,另外一只手托住斟酒的手;被敬酒的一方,也要单手举杯,另一只手托住举杯的手;这样动作看起来会很优美。 就餐后 初到日本的中国人,会觉得日本料理是吃不饱的饭。日本人很爱惜粮食,不喜欢浪费,要将饭菜吃的很干净。这是对制作料理人的一种感谢。 至于付费时,不像中国由男方或是长辈、上司全部买单,大多数实行"aa制";这样大家都会觉得比较轻松。

8,日本茶道的传统方法

奈良初期(八世纪),日本派往唐朝的遣唐僧将茶种带回日本种植,同时把唐代寺院盛行的“供茶”和“施茶”方法也带回日本。不过,品茶只限于寺院内,并未推广到民间。   唐代陆羽着“茶经”之后,品茶就由寺院走向民间,出现了文人茶。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日本流行的“团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种茶。    制作“团茶”的方法并不难,只要把茶叶搞干,用茶臼捣成粉末,放一点水揉成球状,干燥后储存备用。    平安中期(九世纪未),日本废除了遣唐使,“团茶”也因之而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    “抹茶”的制作方法是把精制的茶叶用茶臼把捣成粉末状,喝的时候往茶粉内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搅均后饮用,既有营养,也具品味。    镰仓初期(十三世纪),名僧荣西大师二次往中国,回日本后就开辟了茶园,并著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推动了“抹茶”的普及。    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斗茶”会的茶室一般为二层建筑,当时称作“茶亭”。客人先在楼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请,再到二楼“台阁”斗茶。“台阁”四面有窗,可眺望户外景色。室内的屏风上挂著名家的画,屏风前的桌上铺着识锦,上面放着香炉、花瓶和烛台。西厢房内放置一对饰柜,里面堆满奢华的奖品,胜者即可成为奖品的主人。    “斗茶”采用“四种十服”方法,参赛者每人饮十服四种抹茶,然后说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叶和非本地茶叶,“水品”是指冲茶所用水的水质,亦即水的出处。    从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记中叶),“斗茶”的方法及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可是,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废除,改用举行歌道和连歌道的会所。“斗茶”的趣味也逐渐日本化,人们不再注重豪华,而更讲究风雅品味。    于是出现了贵族趣味的茶仪和大众化的品茶方法。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后世称为“品茶的开山祖”,珠光使品茶从游艺变成了茶道。    珠光流茶道历经几代人,到了室町末期,出现了一位茶道大师千利休,千利休创立了利休流草庵风茶法,一时风靡天下,将茶道发展推上顶峰,千利休被誉为“茶道天下第一人”,成了茶道界的绝对权威。千利休在民间的人望威胁到了当政者的权威,将军丰臣秀吉籍口平乱,颁布了士农工商身分法令,以莫须有的罪名勒令千利休切腹自杀。    千利休死后,其后人承其衣钵,出现了以“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为代表的数以千计的流派。    茶道各流派基本上都采用抹茶法,但是到了江户初期(十六世纪末叶),在文人学士中掀起了中国明代开创的煎茶法热潮。煎茶法对茶叶要求不高,只要将普通茶叶干后再蒸,然后用手搓开,放入茶壶用滚水冲泡,将茶倒入茶碗饮用。其实当时人称这种方式叫“淹茶法”,真正的“煎茶法”则不同,是先将滚水注入茶碗内,然后把茶叶放进去饮用,现代人统称为煎茶。由于煎茶方便,又不受场地限制,所以现代家庭普遍使用煎茶方式。当然,在正式茶会或接待重要人物时,仍以传统抹茶法为主。    日本茶道讲究典雅、礼仪,使用之工具也是精挑细选,品茶时更配以甜品。茶道己超脱了品茶的范围,日本人视之为一种培养情操的方式。日本茶道源之于中国,可是如今要想一睹中国茶道之风采,恐怕还非去日本不可。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 【关于喝茶顺序】: 更衣 观赏茶庭 初茶 茶食 中立 浓茶 后炭 薄茶 退出 衔接 共计 二十分钟 二十分钟 六十分钟 二十分钟 三十分钟 二十分钟 三十分钟 十分钟 三分钟 四小时 初坐一小时四十分钟 后坐一小时二十分 。 附: 始祖 ?千利休(せんりきゅう)(1522-1591) 二世 ?少庵宗淳(しょうあんそうじゅん)(1546-1614) 三世 ?元伯宗旦(げんぱくそうたん)(1578-1658) 此人之三子纷表成立了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千家)。 四世 ?仙叟宗室(せんそうそうしつ)(1622-1697) 五世 ?常叟宗室(じょうそうそうしつ)(1673-1704) 六世 ?泰叟宗室(たいそうそうしつ)(1694-1726) 七世 ?竺叟宗室(ちくそうそうしつ)(1709-1733) 八世 ?一灯宗室(いっとうそうしつ)(1719-1771) 九世 ?石翁宗室(せきおうそうしつ)(1746-1801) 十世 ?认得斎宗室(にんとくさいそうしつ)(1770-1826) 十一世 ?玄玄斎宗室(げんげんさいそうしつ)(1810-1877) 十二世 ?又玄少斎宗室(ゆうみょうさいそうしつ)(1853-1917) 十三世 ?圆能斎宗室(えんのうさいそうしつ)(1872-1924) 十四世 ?淡淡斎宗室(たんたんさいそうしつ)(1893-1964) 十五世(当代)?鹏云斎宗室(ほううんさいそうしつ)(1923-目前)

9,吃日本料理的礼仪

礼数1∶进包厢,鞋怎么放?  应该将鞋头朝外放。其步骤为∶  1.人面朝包厢脱下鞋子。  2.蹲坐在廊间。  3.用手将鞋子拎起调头往内放,以免他人行走时不小心踢到。不可贪图方便,背对包厢将鞋子脱掉,这是不礼貌的。  礼数2∶进了包厢,座位怎么安排?  正式宴会,晚辈要比长辈先到。进入包厢后,主人或上司应该坐在靠内离门口最远的地方,而职位最基层的人,则坐在离门口最近的地方,方便帮忙传菜或关门的动作。如果是私人聚会,通常会由该付钱的人坐在离门口近的地方。  礼数3∶坐定后,随身包包怎么放?  放在自己的背后。  礼数4∶该怎么坐呢?  正式应该是双脚跪坐,大腿压住小腿,左右脚掌交叠;不过这样坐容易疲劳,因此也可以双脚弯成倒V字体,斜坐在垫子上。当前台湾有改良式的包厢,就是和式桌下有方形凹槽,不习惯跪坐的人,就顺其将脚直放。  礼数5∶招呼服务生的方法?  通常日本料理店清一色都是女服务生,在招唤服务生时,不能大声呼喝,通常尊称对方为「Onesan(大姐)」即可。  礼数6∶谁来点菜?  如果是公司聚会,一般由下属拿起菜单,询问上司想要点什么菜,大致上要先点酒,接着再点基本必点的菜∶生鱼片、前菜(开胃菜)、清汤、煮物、烧物,其余菜色可随情况增加。  礼数7∶上酒后该怎么做?  男性持酒杯的方法,是用拇指和食指轻按杯缘,其余手指自然向内侧弯曲。女性持酒杯的方法:右手拿住酒杯,左手以中指为中心,用指尖托住杯底。如果上司的酒快喝完了,女性职员或属下,应适时帮对方斟酒,无论是啤酒或者清酒,斟酒时,都由右手拿起酒瓶,左手托住瓶底,接受斟酒时,要以右手持杯,左手端着酒杯底部。两人对饮时,必须先帮别人斟酒,然后再由对方帮自己斟,不能自己斟酒。  礼数8∶筷子如何摆?  筷子取出后,筷袋应纵排于食物左侧,或放置坐垫旁。筷子则横摆,用餐中途要将筷子放回筷枕,一样要横摆,筷子不能正对他人。筷子如果沾有残余菜肴,可用餐巾纸,将筷子擦干净,不可用口去舔筷子,分不雅观。如果没有筷枕,就将筷套轻轻的打个结,当作筷枕使用。用餐完毕,要将筷袋入原来的纸套巾,摆回筷枕上。  礼数9:用餐语该怎么说?  用餐前要说∶「Itadakimasu(我要开动了),由主人或上司先动筷;用完餐后要说∶「Gozisosamadeshida」,即是「我用完餐了,谢谢您丰盛的招待」。  礼数10∶芥末怎么用?  方式1∶将生鱼片盘中的芥末挖一些到酱油碟子内,与酱油搅拌均匀。  方式2∶将芥末沾到生鱼片上,再将生鱼片沾酱油入食。沾佐料时应该沾前三分之一,轻轻沾取,不要贪多。许多日本人对台湾人用日本料理,最感到不可思议的,就是好像主要是在吃芥末,而不是生鱼片,其实佐料少量,才能吃出鱼片的鲜度与原味。  礼数11∶吃生鱼片的顺序?  吃生鱼片其实是有学问的,应该先由油脂较少,白肉的鱼片先食用,而油脂较丰富或味道较重,如鲑鱼、海胆、鱼卵等,则到最后食用。  礼数12∶用餐完毕的礼仪为何?  主人会对客人说∶「谢谢你今天的赏光,很荣幸与你用餐。」等等的礼貌用语;而客人如果是晚辈,也会回应∶「谢谢你的招待,用餐很愉快,餐点很美味。」隔天,再打电话回礼一次,谢谢对方昨日的招待。  【鱼生】  鱼生即系列生鱼片,生鱼片在日本料理中的地位无可替代,它是评判  一家寿司店是否正宗的重要标准。料理生鱼片讲究非常多,比如有些品种的三文鱼不能急冻,不然肉质就被破坏,而活的比目鱼要在低温下冰镇一两个小时后口感才会好。  【芥末和酱油】  这是吃鱼生的调料。芥末是日本芥末,绿色,第一次闻味道会很冲,别担心,那是你还没有习惯这种味道。芥末不但增加鱼生的鲜美,更能杀菌,吃日本菜一定要有芥末。  【大麦茶】  几碟鱼生下肚,一定要喝大麦茶,去掉口中的余味,才能再来吃寿司。  【寿司】  寿司是使用一些醋腌制过的饭团,加上一些海产或肉类做成的。吃的时候,可以像吃鱼生一样蘸着酱油和芥末,也可以不用,全看你的口味了。寿司的正确吃法是一口吃完。另外,日本人吃寿司是不蘸芥末的,因为寿司里已经加入了芥末,只是蘸些酱油,体味寿司的原汁原味。  【鱼生两吃】  一吃是把芥末放进碟子里,和酱油拌均匀后直接蘸着吃,很简单。但如果你是第一次吃鱼生,一定要先咬一小口,适应芥末的辣味,最好手里预备餐纸,以防涕泪横流。二吃是把一点点芥末放在生鱼片上,然后夹起鱼生在另外一边蘸上一点点酱油,芥末和酱油注意不要混在一起。  1.取筷子时要以左手托住  拿筷子的第一步骤,即是拿取的方法。实际上接触筷子的是拇指、食指和中指,但无名指和小指也需紧靠中指。首先以右手拿住横放的筷子中央部,再以右手从下托住,并将右手滑向筷子向右端,然后,手掌反转朝上,移向筷子中央位置。当拇指移至中央上方时,应紧拿住,接着放开左手。  2.卫生筷应上下分开  一般待客时多使用卫生筷,不过,较正式的料理店所使用的,则是木纹清晰的杉筷等高极品。要拉开卫生筷时,首先需以前述正确的取筷方法,横拿住筷子,再双手上下逐渐拉开卫生筷的动作也不可太过夸张。还有,除了极简陋的筷子外,拉开后磨擦筷尖,可说是相当不好的习惯。  3.手中有碗时筷子的拿法  吃日本料理时,大多是手中端着碗进食。假如手里已拿着筷子,再以同一手取碗或放下碗,虽没违反礼节,但手中没有筷子,能伸直全部指头去取碗,姿势会更为优雅。如果手中已有碗,拿取筷子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当用左手的中指和无名指之间(或无名指和小指之间)夹住筷子左端,然后右手反转拿住。  千万别忘了,每次要拿碗时,一定要先放下手中的筷子。也许各位觉得这很麻烦,但只要习惯也就成自然了。

10,日本的茶道

起源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    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村田珠光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清寂”也写作“静寂”。它是指审美观。这种美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佗”字上。“佗”日语音为"wabi",原有“寂寞”、“贫穷”、“寒碜”、“苦闷”的意思。平安时期“佗人”一词,是指失意、落魄、郁闷、孤独的人。到平安末期,“佗”的含义逐渐演变为“静寂”、“悠闲”的意思,成为很受当时一些人欣赏的美的意识。这种美意识的产生,有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是日本社会动荡、改组时期,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层走上了政治舞台。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因此佛教净土宗应运而生。失意的僧人把当时社会看成秽土,号召人们“厌离秽土,欣求净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很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或隐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创作所谓“草庵文学”,以抒发他们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积愤。这种文学色调阴郁,文风“幽玄”。 发展   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竞争激烈,商务活动繁忙,城市奢华喧嚣。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追求“佗”的审美意识,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块僻静的处所,过起隐居的生活,享受一点古朴的田园生活乐趣,寻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这种美意识引进“茶汤”中来,使“清寂”之美得到广泛的传播。    茶道之茶称为“佗茶”(不是沱茶,^_^),“佗”有“幽寂”、“闲寂”的含义。邀来几个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心灵净化,别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禅一味”、“茶即禅”观点,可以视为茶道的真谛所在。    而“和敬”这一伦理观念,是唐物占有热时期中衍生的道德观念。自镰仓以来,大量唐物宋品运销日本。特别是茶具、艺术品,为日本茶会增辉。但也因此出现了豪奢之风,一味崇尚唐物,轻视倭物茶会。热心于茶道艺术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等人,反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朴,认为本国产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朴素、清寂之美。用这种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地待客,既有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养。    日本的茶道有烦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凡此种种都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体现“和、敬”的精神。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饮茶程序  日本茶道是必须遵照规则程序来进行喝茶活动,而茶道的精神,就是蕴含在这些看起来繁琐的喝茶程序之中。   进入茶道部,有身穿朴素和服,举止文雅的女茶师礼貌地迎上前来,简短地解说:进入茶室前,必须经过一小段自然景观区。这是为了使茶客在进入茶室前,先静下心来,除去一切凡尘杂念,使身心完全融入自然。开宗明义的一番话,就能领略到了正宗茶道的不凡。   然后在茶室门外的一个水缸里用一长柄的水瓢盛水,洗手,然后将水徐徐送入口中漱口,目的是将体内外的凡尘洗净,然后,把一个干净的手绢,放入前胸衣襟内,再取一把小折扇,插在身后的腰带上,稍静下心后,便进入茶室。   日本的茶室,面积一般以置放四叠半“榻榻米”为度,小巧雅致,结构紧凑,以便于宾主倾心交谈。茶室分为床间﹑客﹑点前﹑炉踏等专门区域。室内设置壁龛﹑ 地炉和各式木窗,右侧布“水屋”,供备放煮水﹑沏茶﹑品茶的器具和清洁用具。床间挂名人字画,其旁悬竹制花瓶﹐瓶中插花,插花品种和旁边的饰物,视四季而有不同,但必须和季节时令相配。   每次茶道举行时,主人必先在茶室的活动格子门外跪迎宾客,虽然进入茶室后,强调不分尊卑,但头一位进茶室的必然是来宾中的一位首席宾客(称为正客),其他客人则随后入室。   来宾入室后,宾主相互鞠躬致礼,主客面对而坐,而正客须坐于主人上手(即左边)。这时主人即去“水屋”取风炉﹑茶釜﹑水注﹑白炭等器物,而客人可欣赏茶室内的陈设布置及字画﹑鲜花等装饰。主人取器物回茶室后,跪于榻榻米上生火煮水,并从香盒中取出少许香点燃。在风炉上煮水期间﹐主人要再次至水屋忙碌,这时众宾客则可自由在茶室前的花园中散步。待主人备齐所有茶道器具时,这时水也将要煮沸了﹐宾客们再重新进入茶室﹐茶道仪式才正式开始。   主人一般在敬茶前,要先品尝一下甜点心,大概是为避免空肚喝茶伤胃。敬茶时,主人用左手掌托碗﹐右手五指持碗边﹐跪地后举起茶碗(须举案齐眉与自己额头平),恭送至正客前。待正客饮茶后,余下宾客才能一一依次传饮。饮时可每人一口轮流品饮,也可各人饮一碗,饮毕将茶碗递回给主人。主人随后可从里侧门内退出,煮茶,或让客人自由交谈。在正宗日本茶道里,是绝不允许谈论金钱、政治等世俗话题的,更不能用来谈生意,多是些有关自然的话题。 茶道茶事   日本人相当注重形式,茶道便是这样的一种体现。他们喜欢当着客人的面准备食物,像铁板烧,让客人不仅能吃到食物,还能学习到烹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   日本茶人在举行茶会时均抱有“一期一会”的心态。这一词语出自江户幕府末期的大茶人井伊直弼所著的《茶汤一会集》。书中这样写到:“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不再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此便是:一期一会。”这种“一期一会”的观念,实质上就是佛教“无常”观的体现。佛教的无常观督促人们重视一分一秒,认真对待一时一事。当茶事举行时,主客均极为珍视,彼此怀着“一生一次”的信念,体味到人生如同茶的泡沫一般在世间转瞬即逝,并由此产生共鸣。于是与会者感到彼此紧紧相连,产生一种互相依存的感觉和生命的充实感。这是茶会之外的其他场合无法体验到的一种感觉。   茶事的种类繁多,古代有“三时茶”之说,即按三顿饭的时间分为朝会(早茶)、书会(午茶)、夜会(晚茶);现在则有“茶事七事”之说,即:早晨的茶事、拂晓的茶事、正午的茶事、夜晚的茶事、饭后的茶事、专题茶事和临时茶事。除此之外还有开封茶坛的茶事(相当于佛寺的开光大典)、惜别的茶事、赏雪的茶事、一主一客的茶事、赏花的茶事、赏月的茶事等等。每次的茶事都要有主题,比如某人新婚、乔迁之喜、纪念诞辰、或者为得到了一件珍贵茶具而庆贺等等。   茶会之前,主人要首先确定主客,即主要的客人,一般为身份较尊贵者,像千利休之于丰臣秀吉。确定了主客之后再确定陪客,这些陪客既要和主客比较熟悉又要和主客有一定的关系。决定客人之后便要开始忙碌的准备茶会了,这期间客人们会来道谢,因为准备工作的繁忙主人只需要在门前接待一下即可。一般茶会的时间为四个小时,太长容易导致客人疲惫,太短又可能无法领会到茶会的真谛。茶会有淡茶会(简单茶会)和正式茶会两种,正式茶会还分为“初座”和“后座”两部分。为了办好茶会,主人要东奔西跑的选购好茶、好水、茶花、做茶点心及茶食的材料等。茶会之前还要把茶室、茶庭打扫的干干净净,客人提前到达之后,在茶庭的草棚中坐下来观赏茶庭并体会主人的用心,然后入茶室就座,这叫“初座”。主人便开始表演添炭技法,因为整个茶会中要添。
在日本,茶道是一种通过品茶艺术来接待宾客、交谊、恳亲的特殊礼节。茶道不仅要求有幽雅自然的环境,而且规定有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程序。日本人把茶道视为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   茶道有繁琐的规程,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茶道品茶很讲究场所,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接待宾客时,待客人入座后,由主持仪式的茶师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客人按规定须恭敬地双手接茶,先致谢,尔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点茶、煮茶、冲茶、献茶,是茶道仪式的主要部分,需要专门的技术和训练。饮茶完毕,按照习惯,客人要对各种茶具进行鉴赏,赞美一番。最后,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别,主人热情相送。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联系起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主要是通过茶会和学习茶礼来达到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的目的。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提出的“和敬清寂”,用字简洁而内涵丰富。“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闲寂的审美观;“和敬”表示对来宾的尊重。   日本茶道大概是喝饮料最复杂的方式了。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很难想象喝茶要有那么正式的仪式,要有那样多的礼法。要进行一次日本茶会,一座合乎规矩的花园别墅是不可少的,参加茶会,你能吃到三碗米饭、一碗锅巴泡饭、一盘凉拌菜、两个炖肉丸子、三段烤鱼、一堆腌萝卜块、一些咸菜、几个蘑菇、少许海味、三碗大酱汤和一碗清汤、一道甜点、还有二两清酒,然后你还可以去参观花园,并且特意去厕所看看,但绝对不能在厕所里解决个人问题。这些活动要花去你四小时的时间,而整个茶会里你喝到了两次约一百毫升茶水,你一生也不会喝到比这更难喝的东西了。整个茶会期间,从主客对话到杯箸放置都有严格规定,甚至点茶者伸哪只手、先迈哪只脚、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个格子里也有定式,正是定式不同,才使现代日本茶道分成了二十来个流派。十六世纪前的日本茶道还要繁琐得多,现代茶道是经过千利休删繁就简的改革才成为现在的样子。

文章TAG:日本  日本茶道  礼仪  喝的  日本茶道礼仪  日本粉末茶的吃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