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隋关于中国茶的历史记载

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 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

隋关于中国茶的历史记载

2,饮茶的四个阶段为你揭秘饮茶方式的演变

当茶叶被我们的祖先发现后,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对于茶的利用方式也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 在远古时期,人们仅仅把茶叶当作药物,饮用方式也非常简单,摘下茶叶直接放在水中煮,然后再喝煮过的汤水,这就是原始的 “茶粥法” 。此方法煮出来的茶水保持着最原始的茶气,清新中带着一丝苦涩,所有人们也称之为“苦茶”。在这个阶段茶是一种药,因茶的产量也不多,常常作为祭祀时的用品。 至秦汉时期,茶从药物的角色转变为一种饮料。这时的饮用方式是“半茶半饮”,就是说人们在煮茶的时候不仅要将制好的茶饼放在火上炙烤,捣碎后冲入开水,再加入葱、姜、橘子等调料进行调和,这种饮法被称为 “羹饮法” 。这种饮用发式一直沿用到唐朝,至今这种饮用方式还在我国部分民族和地区中沿袭,例如傣族的“烤茶”。 饮茶方式的第三次改革是 “研碎冲饮法” ,始于三国,流行与唐,盛于宋。三国时代的张辑的《广雅》中记载了“研碎冲饮法”的全过程,采茶制成茶饼,等到需要喝的时候将茶饼研碎成末,用沸水冲泡,但仍要加入“葱、姜、橘子”拌合。唐代的茶圣陆羽提出品茶要品茶的本味,不应在饮茶时加入其他调料。唐朝人将单纯用茶叶冲泡不加调料的茶称之为“清茗”,饮用亲茗后还要咀爵一下茶叶品味其中滋味,冲泡清茗在唐朝成为主导力量。 到了明朝,散茶在众多的制茶方式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茶叶发展的主流。此时人们不必再将茶制成工艺复杂的团茶、饼茶,只需制成散茶,饮用时用全叶冲泡即可,这种饮茶方式也因此得名——“全叶冲泡法”。这种方式让人们在茶的利用方式上得到了简化,散茶的品质极佳,茶香清香宜人,为了品评茶,人们逐渐发展出一整套品评茶的色香味为一体的方案,这种饮用方式也一直沿用至今。

饮茶的四个阶段为你揭秘饮茶方式的演变

3,煮茶饮茶方法是在哪个朝代A唐朝B

人们学会制作“饼茶”,并懂得了完整的煮茶、饮茶方法是在哪个朝代()C、魏晋南北朝A、唐朝B、宋朝C、魏晋南北朝D、汉朝

煮茶饮茶方法是在哪个朝代A唐朝B

4,茶的发展一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茶在中国被人们利用的方式经历了药用、食用和饮用三个阶段。利用方式从直接食用鲜叶到把鲜叶加工成干茶储藏备用。1、茶之药用阶段早在距今4700余年的神农时代,古人发现茶树的鲜叶具有解毒作用,直接含嚼茶鲜叶汲取茶汁用作疗疾,久而久之含嚼茶叶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2、茶之食用阶段虽然秦汉时期,茶的价值仍主要表现在药用上,但是在西汉时,四川一带率先开始了饮茶的风尚,到了魏晋之时,茶作为一种日常饮品已经在寻常百姓乃至达官贵族中形成共识。这一时期的饮茶方式表现出一种多样性,人们将采摘的新鲜茶叶进行简单的杀青之后,便将其碾成糊状加上油膏等原料制成茶饼或者团茶,饮用时放上葱、姜、桂等进行煎煮后饮用。3、茶之饮用阶段随着人类的生活不断发展,茶的利用方式从直接食用鲜叶,发展到将鲜叶加工成干茶储藏备用,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将鲜叶洗净后置于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煎煮的茶虽苦涩,但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均胜几筹,时间久了人们便养成了煎煮品饮的习惯,这是茶发展为饮料的开端。饮茶在经历了唐、宋、明三代的发展过程中,演变出了唐煮、宋点、明泡三种饮茶方式。明朝的泡茶方法便是将茶叶放在茶壶或者茶盏之中,以沸水冲泡后直接饮用。我们现在冲泡方法便是在明朝的泡茶方式上演变而来。茶的起源: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也是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以上内容参考茶(中国传统饮品)_百度百科

5,中国古代人民的泡茶技术分为几个境界分别是什么

应该是三种境界:第一种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6,饮茶方式的演变

1 唐代烹茶 以烹煎为主,将茶饼碾碎成末再煮饮,一直延续到宋代 从唐代(公元618—907年)开始,茶始有字,始作书,始销边,始收税,茶真正成为一种独立和全国性的文化和事业 茶,兴于中唐,唐中期以后,饮茶活动达到空前规模,成为比屋之饮。上起天子,下迄黎民,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饮茶 经济的繁荣,制茶技术的发展,种植面积的扩大,品种增加,品质提高,都为唐中期饮茶风气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陆羽写成了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第一次较全面地总结了唐代以前有关茶叶诸多方面的经验,对种茶、采茶、茶具选择、煮茶火候、用水以及如何品饮都有详细的论述,并大力提倡饮茶,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学的发展 唐人讲究鉴茶、品水、观火、辨器,讲究品饮 在饮茶方式上,唐代有煎茶、庵茶、煮茶等方式,中唐时期盛行煎茶 煎茶包括烧水与煮茶: 先将水放到两侧,有方形耳的大口锅中烧开 煮茶分为三个阶段---当水煮到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并微有沸声时,是第一沸,这时根据水的多少加入适量盐调味;当锅边缘连珠般的水泡向上冒时,是第二沸。舀出一瓢开水,用竹夹在水中搅动形成漩涡,使水沸度均匀,用小勺量取茶末,投入水涡中心,再继续搅动;过一会儿,水面波浪翻腾时,也就是第三沸了。将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去,使开水停沸,生成茶沫。三沸过后,不宜再煮 庵茶法:将茶烤干捣碎,用沸水浸泡后饮用 煮茶法:将葱、姜、枣、橘皮、薄荷等物,与茶放在一起充分煮沸后饮用,在唐朝时已经过时,是唐之前的饮茶法 唐朝是我国饮茶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到唐代中期饮茶已经蔚然成风 陆羽把饮茶的方法程式化,并辅以美学思想,从而形成优美的意境和韵律,将饮茶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 唐代饮茶开启了品饮艺术的先河,使饮茶成为精神生活的享受 2 宋代点茶 茶,兴于唐,盛于宋 福建建安北苑出产的龙凤茶名冠天下,这种模压成龙形或凤形的专用贡茶又称龙团凤饼。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流传后世 开封、临安两都茶肆、茶坊鳞次栉比,客来敬茶的礼俗也已广为流传。总之,宋代茶饮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点茶时先将适量的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将其调成均匀的茶膏,然后一边注入开水,一边用茶匙击佛。点茶后,如果茶汤表面泛起的汤花,颜色呈乳白色,能较长时间凝住茶盏内壁不动,才算点了一盏好茶 点茶追求茶的真香,真味,不掺任何杂质,并且十分注重点茶过程中的动作优美协调 在南宋理宗开庆元年,点茶法经日本僧人荣西、南浦昭明等传至日本,后经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发展成日本茶道 宋代斗茶的核心在于“斗色斗浮”,要求注汤击佛点发出来的茶汤表面的沫饽,色白如雪,咬盏持久,即能长久贴在茶盏内壁上。沫饽退散较快的叫云脚涣散。沫饽散退后,茶盏内沿与其相接的地方,会露出水痕,以先出水痕者为负,咬盏持久者为胜 宋代还流行一种点茶游戏,分茶又称茶百戏。玩时将茶末放入茶盏,注入沸水,用茶筅击佛茶汤,使汤花变幻成图形或字迹。因注汤本身就是一种技巧、经验与随机性相结合的技艺,亦不是很容易,所以,分茶的随意性决定了它难以掌握,点茶很难,分茶更难,作为一项极难掌握的神奇技艺,分茶得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推崇 除了点茶外,宋代社会中还存在着其他至少两种饮茶方法:煎茶和泡茶 煎茶法是唐代煎煮饮茶法的遗风 泡茶法,就是直接龠(yue)泡散条形的茶叶,这种饮茶方式明代以后一直是中国茶饮的主导方式,约在南宋中后期出现 3 明清泡茶 元代作为宋明两代的过渡期,虽然历史较短,但是在饮茶法上却进一步走向成熟,是中国茶饮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 宋元时期“全民皆斗”的斗茶之风已衰退,穷工极巧的饼茶被散茶所代替,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烹宋点也变革成用沸水冲泡的龠饮法 发生如此大的变革,与大环境的变化有直接关系,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贡饼茶,促进了散茶生茶技术的发展 从饼茶生产向散茶生产的转型是茶品生产工艺由繁到简的过程,随着这种转型而来的则是茶饮方式的简约化。简约的龠饮法逐渐取代了煎点法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人至今都在使用的饮茶方法 随着冲泡散茶的兴起,茶具中出现了茶壶,且以窑器为上,锡次之。窑器中又以宜兴紫砂为上。这种沸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法还促进了我国茶叶生产技术的进步,散茶的品种迅速增多。 4 当代饮茶法 随着沸水冲泡法主导地位的确立,清饮成为我国大部分人的主要饮茶方式,但调饮方式依然存在,除此之外,由于社会生活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再加上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不断加深,当代的饮茶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和形式,如袋泡茶,罐装茶,冷饮等 清饮是指将茶叶放入泡茶器中,加入沸水冲泡,然后细品慢饮,不在茶汤中加入任何调味品,体味茶的真香真味 相对于清饮法,2调饮需在茶汤中添加其他调味品,如奶、酒、水果汁等。一般为现调即饮。3袋泡茶,将茶叶装在滤袋中,连袋冲泡饮用的一种小包装茶。4灌装茶即成品茶经过萃取、过滤、添加保护剂、灭菌、装罐制成的再加工茶。通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茶饮料,有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等;另一类是添加香料或果汁的混配茶饮料,如薄荷茶、柠檬茶、荔枝茶、奶茶等。5冷饮,相对于热饮而言。用冷开水冲泡茶叶或待沸水冲泡的茶冷却后饮用,或在冲泡好的茶饮中加冰的饮用方法。6速溶茶,是一种能迅速溶解于水的固体饮料茶。以成品茶、半成品茶、茶叶副产品或鲜叶为原料,通过提取、过滤、浓缩、干燥等工艺过程,加工成一种易溶入水而无茶渣的颗粒状、粉状或小片状的新型饮料。

7,饮茶之风是在我国哪个朝代盛行的

唐朝吧 陆羽 茶神不是唐朝的慢
当然是唐朝!丝绸之路的开辟,带来了茶文化的传播与盛行!
唐朝
唐朝 写《茶经》的陆羽就是唐朝的。(楼主好人,望采纳)
唐朝,是品茶最为流行的朝代,有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茶的书:《茶经》,陆羽著.
唐代…

8,茶文化的真正发源时期是哪个朝代

这要看怎么定义茶文化了最早可以追溯的到远古时期的神农氏东汉就有关于茶事的记载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起于唐,兴于宋,发展于明清
好像是传说中的神农时代
中国茶文化主要是茶在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茶道”的范畴深广的多,也是中国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区别。把茶作为饮料、作为一种精神享受,真正有历史记载的应该从西汉算起。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和记载,充分证明了当时饮茶风俗的形成和茶叶市场的存在。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共的很多共梧甚至把茶作为贡品。魏晋南北朝时一些有识之士“以茶养谦”巳成风气,如晋吴兴太守陆纳已养成只招待茶水的习惯,客来敬茶这也许是最好的例证。

9,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饮食

我国茶叶的品饮和食用大体经历了五次变迁: 一是"煎" 我国古代,最初是把茶叶当作药物用以解毒治病的。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时"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便感其救命之恩,在人间广播植之法。就如同今天煎中药一样,煎其汁进行服用。《茶经》也指出:"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等症,均可饮茶治疗。 二是"煮" 大约在两汉之后,我国的饮茶方式进入了第二阶段。这时,茶叶已从药发展为人们普遍饮用的饮料了。晋代的郭濮在《尔雅注》中即称"可煮作羹饮"。这里"煮"和"羹"两字表明了当时饮茶的特点。据《茶经》引《广雅》的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以米膏出之。欲煮敬饮,先炙令赤迹,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即拌合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样煮出来的东西是粥状的羹,所以又称"茶粥"。唐代以后还普遍放食盐。类似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盛行的奶茶和藏族中盛行的酥油茶。 三是"淹" 就是将茶饼捣成茶末,加上佐料之后用沸水冲泡。这种方法唐代就已流行;宋代以后不再加佐料,但与今天饮茶仍然大不相同,即必须把茶搞成粉末,在饮用方法上与今天饮用砖茶颇为相似。 四是"泡" 到了明代,饮茶才进入了像如今一样的泡茶阶段"。据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记载:"至洪武二十四年(1319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摆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按茶加香物,捣为细饼,已失真味。……今人唯取初荫之精者,汲泉置鼐 ,一泡便啜,遂开千古敬饮之宗。"这里写得很清楚,全取茶芽制作,不加辅料,用沸水冲泡而饮的这种方法,是从明初开始的,不过煮茶之风仍长久地与泡茶的方法并存。 五是"烹" 如今,泡茶仍饮用茶是社会茶叶消费的主要方式,但也不乏茶叶的烹调入馔。进入90年代以来,台湾省茶叶改良场的食品科技工作者,根据科学分析和鉴定,创造了"茶叶宴"这种美食新品种,既丰富了茶叶文化,也是茶叶饮用史上的变革。这种"茶叶宴"共有11道菜,均用国内著名的茶叶参制而成。它们是绿茶沙拉、冻茶酿豆腐、红茶虾仁、祁门红茶鸡丁、香片蒸鳕鱼、铁观音炖鸡、茶叶小笼包、白毫乌龙茶炖牛肉、红茶熏鸡、茶香排骨、竹筒肉丸。使中国菜与"茶道"完美地融为一体,真可谓相得益彰。可喜的是,近年来一种可供食用的茶叶新品"天然超微绿粉茶"已在江苏金坛市问世。将给人们带来饮茶传统方式上的一次大改革。
从“食”的方面来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受到自然环境、生产水平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同时具有强烈的民族地域特性。中国的饮食种类丰富,特点明显,南方和北方不同的生产方式和作物种类导致地区性差异明显,南方以稻米为主,北方以面食肉类为主。北京作为都城,除了宫廷菜以外,各大菜系涌入京城,特别是鲁菜几乎成为京菜的代表,八大楼以及具有北京特色的全聚德烤鸭、东来顺涮羊肉等老店享誉京城。此外,种类繁多、口味丰富的各色小吃更是深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有些一直流传至今,依然受到民众的喜爱。鸦片战争后西式餐饮成为大城市的消费时尚。西式餐馆出现,西式点心、饮料、糖果也为大众接受,如上海等城市中,出现了由国人经营的第一家西菜馆──“一品香”,西餐的传入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饮食结构。

10,小议中国茶历史

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之说,当为茶叶药用之始。 《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得最早记述 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公元前547---公园前490年)"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 用。(据《晏子春秋》)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这表明四川一带已有茶叶作为商品出现,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 《僮约》 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 史书《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孙权的后代)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 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 唐太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 公元8世纪后陆羽《茶经》问世。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现专用的茶具。 乌龙茶: 闽南派系,安溪、华安、南靖、漳浦、平和、龙岩皆有产出;闽北武夷派系;广东潮州派系;台湾省派系;其中闽南乌龙的主要品种包括:铁观音、本山、毛蟹、黄金桂、奇兰、八仙、佛手、梅占、大叶乌龙等等,产量上毛蟹占据绝对主流,铁观音其次,之后是黄金桂、本山,此外的其余子品种分布狭窄、总量更少。铁观音发源于安溪西坪松岩、峣阳一带,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安溪这片飘香的土地上,安溪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气候温和,雨景充沛,四季长青,层峦叠翠,云雾缭绕,涧水潺流,泉甘土赤,可谓“天、地、人、种”齐备,十分利于铁观音生长。 绿茶 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制成。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绿茶形成了“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等特点。绿茶是历史最早的茶类,距今三千多年,也是我国产量最大的茶类,产区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等省。 代表茶有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碧螺春: 西湖龙井 简称龙井。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龙井村四周的山区。每年春季分四次采摘鲜叶。清明前采头茶称为“明前茶”,其形似莲心,故称“莲心”。谷雨前采摘称“雨前茶”,又称二春茶,其形似旗如枪,故称“旗枪”。立夏采三春茶,形似雀舌,故称“雀舌”。四春茶附带茶梗,故称“梗片”。 信阳毛尖 产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的信阳县。于每年谷雨前采摘。其外形细、圆、直、多白毫。色泽翠绿,汤色明亮清澈,素有“淮南茶信阳第一”之美誉。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吴县洞庭东、西山。每年三月下旬至四月中旬,茶芽长至1-2厘米,即可采摘。鲜叶越幼嫩,制成干茶后白毫越多,品质越佳。成品外形紧密、条索纤细、鲜爽生津、汤色碧绿清澈,饮后回甘。 白茶:是我国的特产。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几种。 黄茶:分“黄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银芽、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安徽霍山的霍内芽)、“黄小茶”(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在、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浙江平阳的平阳黄汤、湖北远安的鹿苑)、“黄大茶”(包括的大叶青、安徽的霍山黄大茶)三类。 黑茶: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是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像云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种。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边茶”“南路边茶”、云南的“紧茶”、“扁茶”、“方茶”和“圆茶”等品种。 只能提供到这了 多的我也不知道了

文章TAG:中国  饮茶  方式  历代  中国饮茶方式的历代演变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