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宋代人喝茶有什么讲究?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可谓是中国茶文化的黄金时代。正如宋代王安石所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茶成为风靡全国的国饮,便是从宋代开始的。从精雕细琢的团茶,到别出心裁的“点茶”、出神入化的“分茶”。宋人在“蒸青”之后,则要榨茶,还分“大榨”、“小榨”、“翻榨”,榨来榨去,要把茶叶的汁液差不多榨干,将反复锤炼的精华调出口感的极致。
再用模具制饼,穿串烘干,就成了唐宋风行的团茶。在宋代,点茶是当时饮茶的主要方式。而点茶的技巧,促成了全社会流行的茶文化。点茶“包括炙茶、碾茶、罗茶、烘盏、候汤、击拂、烹试等一系列技艺。(1)炙茶:是指将陈茶放到微火上烘烤,以达到香浓、色鲜、味醇的效果。若是当年新茶,则省去此步骤。(2)碾茶:是将干茶块放在茶碾上碾成细末。
蔡襄《茶录》云:”碾茶,先以净纸密裹捶碎,然后熟碾“。(3)罗茶:就是用茶罗将粉碎的茶叶筛选,选择粗细适中的茶叶末,”细则茶浮,粗则水浮“都不合格。(4)烘盏:就是用火烤,使得茶盏温热。”冷则茶不浮“(5)候汤:就是等待水沸腾的时机。这是最显示技艺的一环,过热不及都不行。”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数则茶沉……“(6)击拂:这是点茶中最重要的一步,成功与否在此一举。
简单的说,就是将适量选好的茶叶末放在茶盏中,用到了合适温度的水点注茶叶末,同时用竹制的茶筅按照一定的力度和方向搅动成茶膏,再注入沸水使得茶汤成型。其中的难度在于:一要掌握好茶和水的比例,二是击拂的技巧,三是茶汤泡好后,水面颜色要鲜白(细小密集的气泡),着盏要无水痕。达到标准,才算成功的”点茶“。宋代茶馆饮茶和斗茶文化的普及,导致了宋代大量茶馆的出现。
唐宋年间普通老百姓是不是经常喝茶?
在古汉字里面,比如说甲骨文中是没有"茶"这个字的;只有"荼";就是成语"如火如荼"的那个"荼"。荼,这个字的原意指的是一种植物,开白花;味道苦。古人认为这种植物有毒;因此就有了一个词,叫做"荼毒"。后来的人们慢慢认识了这种植物,将它作为一种中草药以便"以毒攻毒";除了"荼"以为,再加上其它几味草药配制成饮料,这就是今天人们熟悉的"代茶饮"。
随着时间的推移,"荼"这个字中间的一笔就去掉了,这就是"茶";作为中药的"荼"慢慢也就成了大众化的"茶"。唐宋时期,特别是宋朝时期,茶成了老百姓的最爱,比如说在《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中就有不少在"泡茶馆"休闲。还有一个证据证明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茶;有宋一朝,茶与盐一样,成了"专卖",成了朝廷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史料记载,宋朝的大宗茶叶交易全部由官府控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府,曰真州,曰海州,曰汉阳军,曰无为军,曰蕲州之蕲口,为榷货务六。用现在的话说,这些都是当时的茶叶收购集散地;仅仅是这几个交易市场一年的交易量多少呢?岁如山场输租折税。总为岁课江南千二十七万余斤,两浙百二十七万九千余斤,荆湖二百四十七万余斤,福建三十九万三千余斤,悉送六榷务鬻之。
如此大的交易量,购买人群显然不仅仅是有钱人了。宋朝时期的茶长什么样?茶有二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蒸造,实卷模中串之,唯建、剑则既蒸而研,编竹为格,置焙室中,最为精洁,他处不能造。有龙、凤、石乳、白乳之类十二等,以充岁贡及邦国之用。这大概是一种"茶砖",做工精细,是那个时候的贡品茶,专门为朝廷皇家以及"国礼"所用。
老百姓过日子讲究实惠,当然是"散茶",也就是今天我们日常购买的那一种,论斤或者两出售。散茶出淮南、归州、江南、荆湖,有龙溪、雨前、雨后之类十一等,江、浙、又有以上、中、下或第一至第五为号者。买腊茶斤自二十钱至一百九十钱有十六等,片茶大片自六十五钱至二百五钱有五十五等,散茶斤自十六钱至三十八钱五分有五十九等;鬻腊茶斤自四十七钱至四百二十钱有十二等,片茶自十七钱至九百一十七钱有六十五等,散茶自十五钱至一百二十一钱有一百九十等。
文章TAG:喝茶 唐宋 唐朝 唐宋明怎么喝茶 唐朝人怎么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