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1977年,在陕西凤翔县南的春秋秦国雍都城址内,发掘到一座特殊的建筑遗址。基址系夯筑而成,平面略呈方形,四边筑有土墙一周,东西16.5米,南北17.1米。基础中部有一坑穴,穴口1.4×6.4米,穴底长7.35米,宽6.4米。穴底铺有数十厘米厚的砂质片岩。西部有外通的水道,设置有五道槽门。发掘者初步研究后认为,这不是普通居住性建筑,而是一座用于藏冰的凌阴遗址,藏冰量大约为190立方米。

这一凌阴就在大型宫殿遗址附近,表明它是宫殿区的附属建筑,是同类建筑中年代最早的一座。1965年夏,河南新郑县西北战国时韩国的都城遗址内,在西宫殿区所在地的北部,发掘出一座地下建筑遗址,被称为“地下室”。建筑为长方竖井形,四壁经过夯筑,口径为8.8×2.9米,底部为8.7×2.5米,保存深度为3.4米。

室内东南角,筑有共13级的台阶式通道,室内散落着不少砖瓦残片。底部偏东一侧,顺序掘有五眼圆井,套有陶井圈,直径0.76~0.98米,深1.76~2.46米。井内出有不少豆、盆、钵、罐、釜、甑等陶质炊器食器,还有大量猪、牛、羊和鸡的骨骼。陶器上刻有一些陶文,释为“宫厨”、“左厨”、“右厨”等。根据研究,有人认为地下建筑为一处凌阴遗址,作藏冰之用;也有人认为建筑的主体是五眼井,是宫廷内的冷藏井。

这里当是一处地道的冰井遗迹,而且是宫厨专用的冰井,与一般的凌阴有明显不同。新郑冰井发现的同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洛阳魏故城内,发掘到一座圆形建筑遗址,由于资料在25年之后才刚刚公布,还没引起足够的注意。建筑位于宫城西北部的一座夯土台上,直径为4.9米,为小砖叠砌的圆桶形,墙壁残高3.6米。底部有铺地砖,中心有一直径0.7米,深0.25米的圆池。

底部可见柱位40个,高不足40厘米,柱上承梁,梁上铺板。这显然不是居住址,研究者认为是冰室,藏冰就堆放在木板上,冰水化入底池中。但到底是藏冰用的专门设施,还是殿堂内的降温设施,现在还不好论定。洛阳发现的圆形冰室,令人很自然地想起曹操在邺城营建的冰井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有一支考古队近年专门在做邺城的勘探发掘工作,如果冰井台尚存的话,冰井的发掘是迟早的事,我们也希望曹魏和高齐宫廷的冰井有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根据出土文献研究,唐代不仅都市建有冰井,连一些偏远地区也不例外。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78号唐墓出土文书中,第25种文书即提到冰井,为《令狐婆元等十一家买柴供冰井抄》,文书列举了十一家户主姓名,要求以青稞代钱,买柴一车供冰井使用。吐鲁番在唐代肯定建有冰井,也许会有被发现的那一天。古人藏冰,为的是去暑,以冰驱暑,一是降低环境温度,冰殿、冰床即是;二是取冰直接食用,是为食冰;三是制作冷饮冷食,可称为冰食。

 4/6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古代  煮茶  茶在古代叫什么  古代煮茶放什么作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