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咸通以来,‘蛮’(南诏)两陷安南,一入黔中,四犯西川,征兵运粮,天下疲弊,逾十五年。租赋太半不入京师,三使(度支、户部、盐铁,谓之三使)内库由兹空竭”(《资治通鉴》唐广明元年)。南诏的扰边,成为唐末农民大起义发生的重要背景之一。南诏自蒙嵯巅专政以来,由于对外攻掠的需要,“男子十五以下悉发,妇耕以饷军”(《新唐书·南诏传》。

使南诏贵族在战争中集积了大量财富,南诏的自由民阶层则急剧分化,一部分人上升为富裕的统治阶级,一部分人破产下降。南诏社会的阶级变化,也反映到统治阶级上层,在南诏主世隆时期,大将段宗膀杀摄政蒙嵯颠,南诏权力落入段氏手里。公元 897 年(唐昭宗乾宁四年),南诏主隆舜又为其下所杀,子舜化真立。公元 902 年(唐昭宗天复二年),舜化真病死,子幼,南诏大臣郑买嗣秉国政。

唐与南诏的天宝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唐玄宗时期的天宝南诏战争是大唐建立以来损失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安史之乱与吐蕃入侵的预演,是盛唐终结的先兆。当时的盛唐,貌似强大繁荣,但整个国家顶层战略决策体系已经失去效用,大唐近乎脑死亡状态。从李隆基到杨国忠,错误的发动了这场与南诏的战争。与南诏的战争,大唐再怎么强大,也是两个国家间的外交事务,战争必须是在其他政治手段都已经失效之后才能采取的措施。

尤其是南诏一直对大唐友好,本身也是在大唐支持下才得以统一,是大唐对抗吐蕃的最佳盟友。(南诏的统一是在李隆基开元二十六年批准下完成的,当时的剑南节度使王昱,是接受了南诏王的贿赂才提出了这个建议,这本身就是个错误。)但天宝时期,皇帝李隆基已经沉迷于求仙问道、梨园戏曲以及杨玉环的温柔之乡当中。三十余年的最高统治者经历让他丝毫没有了危机感,他认为周边环绕的杨国忠、高力士等人将对他忠诚一生,完全可以把国家的一些小事情托付给他们处理。

对于李隆基来说,南诏也是小事儿之一。而杨国忠是站在之前掌权的宰相李林甫尸体上独掌的大权,他知道自己的全部权力都来自李隆基,他也担心会有其他人会威胁到他的地位。因此,本身能力不足的杨国忠,一方面全心全意去办理李隆基交办的全部事务,务必让李隆基满意;另一方面要找到李隆基新的兴奋点,让李隆基有意外惊喜。于是,杨国忠就把主意打到了军功上面。

用白居易诗来说,就是“欲求恩幸立边功”。当时的大唐,河北一带在反复镇压契丹、奚族叛乱,是获得军功的最佳地点。但安禄山在河北,杨国忠是要树立与安禄山不合的政治形象,因此不能从这个区域入手;西域主要是对抗吐蕃和回纥,吐蕃比较强大,回纥比较友善,也不好下手;而西南的南诏,大小正合适,还紧靠着杨国忠起家的蜀中,蜀中不少地方官都是杨国忠推荐任命的,包括当时最高军事长官、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

 4/6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南诏  下关  谈谈  王朝  谈谈南诏和唐王朝  南诏和下关什么关系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