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忠根本没想到大唐打南诏会失败,只是想着以蜀中为基地,彻底消灭南诏,自己有了统筹指挥灭国之战的大功,不但在李隆基心目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没准还能上凌烟阁走一走。因此,大唐与南诏的外交关系、大唐与南诏联合对抗吐蕃的战略布局,就在杨国忠的一点私心下被破坏。而既然是国家战略方向的改变,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调整好的。
原本西域、河北两个主要战略方向现在增加了蜀中第三个,那么无论是部队、将领包括物资准备都不充足,这是天宝南诏战争失败的第一个原因。战争的起源,怎么看都像卢沟桥事变的日本兵。离南诏最近的云南郡太守叫张虔陀,在南诏王夫妇路过姚安(云南楚雄)的时候,故意把夫妻俩分开居住,并在夜间去调戏南诏王妃,被几个耳光打了出去。
第二天,张虔陀派兵包围南诏王驻地,说要追究南诏王妃殴打大唐官员的罪过。之后张虔陀辱骂南诏王,上书说南诏王要谋反。还有其他说法,比如说张虔陀向南诏王勒索黄金未果等等,总之没说过张虔陀的好话。不管为了什么,南诏王大怒,起兵五万攻占了姚安,张虔陀服毒自尽。无论张虔陀是傲慢还是无知,或者是故意,他付出一条性命达到了目的,南诏终于反了。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是张虔陀受杨国忠指派才做出这个行动,就是为了挑起战争。(如果南诏王妃是这个样子的,值得调戏一下)战争过程没什么可说的,两次进攻,两次失败,大唐损失二十万大军。第一次领兵的是当时的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蜀中大豪出身,当年杨国忠没发迹之前曾受过鲜于仲通的资助。这人明显是不会打仗的,被吐蕃、南诏联军击败,八万唐军葬身于南诏都城太和城下。
杨国忠掩盖了这次战败,报告李隆基说大唐在吐蕃六十万大军进攻下取得了胜利,鲜于仲通被升任为京兆尹(长安市长),并从北方招募士卒准备二次进攻;三年后第二次领兵是的前云南都督兼侍御史李宓,杨国忠许诺胜利后封李宓为南诏王,率大军十余万继续进军到了南诏都城太和城下。这回南诏采取了防守坚城、奇兵断绝唐军粮道的策略,本来北方士卒为主的唐军就水土不服,断粮之后又赶上盛夏瘴气正盛,战斗力急剧下降,虽然李宓有些本领,但也回天无术。
最后李宓战死,唐军“血流成河,积尸塞水”,十余万大军再次全军覆没。史书上没有明确记录杨国忠二次战败后怎么掩饰的,反正没受到处罚,并继续得到李隆基的宠信。估计和第一次差不多,谎报敌人势大,我军给敌人造成巨大打击后脱离战斗,自身损失不大。上一次就是六十万吐蕃大军,这次没准是八十万或一百万。这两次大唐战败的局部战争充分证明了一个国家脑死亡的危害,最高统治者李隆基失去了对战略方向的把握,总指挥杨国忠把打仗这种专业性的工作、复杂的系统工程当作儿戏,领兵统帅并非久经战阵的沙场老将,士卒大多还是新招募的北方士兵不适应西南战场,岂能不败?尤其严重的是,这么重大的失败竟然没有让唐王朝上层统治者警醒,仍然沉迷于天朝上国、大唐盛世的欢歌之中,这才带来了后续的安史之乱及吐蕃的大举入侵。
文章TAG:南诏 下关 谈谈 王朝 谈谈南诏和唐王朝 南诏和下关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