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再需要打茶,为呈现茶沫汤花效果的黑釉茶盏也不流行了。明代新兴的泡茶器皿是宜兴紫砂或者朱泥茶壶,以及白瓷茶钟(茶杯)。这种壶、杯的基本搭配组合,一直沿用至今。明 宜兴紫砂梨皮壶因为泡茶法是直接把茶叶投入茶壶,用沸水冲泡,那么茶壶的材质、大小、好坏,都会影响茶味。因此明人特别讲究茶壶,认为紫砂壶最好,“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喝茶的茶杯则讲求用白瓷,因为白瓷能看茶色。明代绘画上面画的茶器,大部分都是白瓷茶杯,也有不少是青花或者五彩,但是内壁大多是白瓷,就是这个道理。明·唐寅《事茶图》局部到了清代,茶的饮法和茶器形制基本都沿袭明代,没有大的变化。不过,康雍乾三朝皇帝非常爱好饮茶,清朝最盛时期的茶器,在釉色、装饰技法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譬如说珐琅彩瓷,以及一些单色釉,可以说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清康熙 宜兴胎画珐琅花卉纹茶碗清雍正 珐琅彩五色西番花红地茶碗清雍正 霁青茶壶清雍正 磁胎画珐琅节节长春绿地茶碗一对清雍正 磁胎画珐琅节节双喜白地茶壶一对清乾隆 磁胎画珐琅彩西番花黑地茶钟廖宝秀其实台北故宫博物院很早就在致力于推广传统茶文化。1984年,我们曾经出版了一本《三希堂茶话》,专门介绍了茶的历史。
我写了第一篇谈茶的文章《茶的冲泡方法》,介绍了如何冲泡台湾绿茶、青茶、红茶,细说了常用的茶具。2002年,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策过一个展览,叫做《也可以清心:茶器·茶事·茶画》。为了准备这个展览,我做了很多研究,其中就涉及到不少上述谈到的问题。做这个展览之后,引出了更多的关于饮茶史方面的问题,我从此之后就有做不完的研究。
对每一个问题,我都会去查很多资料,没有找到根据的,不能随便定名,因为没有把握。经过切实的考据之后,史料、实物都能对应得上的,我才敢下结论。明《十八学士图》比如我最近看古画,发觉古画里面,茶席上面的茶食大部分都是新鲜水果,而不是像我们今天习惯的这样,是干果和点心。明代的茶书里面,讲到茶器用具的时候,有一种用具被包括在内,就是“运锋”,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水果刀,用来切水果。
这个很有趣。不过我现在还没来得及深入去研究。从我的研究来看,清代的茶人似乎没有明代那么多。明代有很多文人,他们在江南一带,都很爱茶,写了很多的茶诗,画了很多的茶画。这些明代江南文人的审美趣味,极大地影响了乾隆皇帝。乾隆茶舍试泉悦性山房遗址乾隆十六年,他第一次南巡,回京以后,就模仿无锡的竹炉山房,在玉泉山静明园复制了一间“竹炉山房”,又在香山盖了一个“竹炉精舍”。
他访问了苏州的“寒山千尺雪”,回京以后,在不同的地方盖了三个“千尺雪”。这些茶室空间,他陆续盖了将近20个,装潢简洁素朴。里面放置的,是他个人专用的茶器,也和清宫惯用的华丽彩瓷不同,用的是素雅的宜兴茶壶和竹茶炉。这都是遵循明代江南文人的趣味。清乾隆 青花、描红三清诗茶碗他还谕令调配“三清茶”,“三清”指的是梅花、松子和佛手,其实是一种无茶之茶。
喝的时候,有时会加入真正的茶叶,比如龙井。他还有一种御制的茶叫“荷露茶”,指的是泡这种茶用的水,必须是荷叶表面收集的露水。我从典籍里面把“三清茶”的配方、制法复原出来,如今我们现代人也可以享用这种茶了。明·文征明《茶事图》局部201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在位于嘉义太保的南部分院做了一个茶文化的常设展,叫做《芳茗远播——亚洲茶文化》。
在这个展览上,我根据明代文征明和陆师道的茶画,复原了一间明代的茶寮。明代很多文献里面都提到说,一人品茶得神得幽,两三人品茶得趣得味,七八人喝茶那就叫施茶,不叫品茶了。因此,我在展览上摆了一个现代茶席,上面只有四个杯子,这个理念也是来源于明代人。廖宝秀根据古画复原的明代茶寮我觉得,今天人的生活跟古人的生活其实没有两样,我们只是古人生活的延续。
怎样评价凤凰单丛?
从2013年就开始接触凤凰单丛,之前在北京马连道一个大哥那里有幸尝到一款老丛老仙翁,被这种香气及滋味所折服,放弃了之前一直喝的白茶跟红茶,继而开始研究单丛。单丛香型众多,从一开始的蜜兰,黄枝,到现在的鸡笼刊,橙花香,宋种蜜兰几年来喝了不下百种。之后跟李总一直做单丛,有型结识“凤凰单丛教父”黄柏梓老师,对凤凰单丛的认知更上一层楼!每年春季到凤凰山跟着黄老师爬乌岽,品名丛,深深的迷上了单丛!茶中贵族,茶中香水!。
常年喝茶会有茶瘾。喝茶喝惯了,口渴只有喝茶能解渴,吃油厚的东西喝浓茶消食,喜吃甜食喝浓茶酸碱中和不感觉腻。有些茶喝了肠胃感觉不适,不是浓淡的原因,是茶的品种对某类人的胃有刺激性,换个品种就喝着很舒服。喝茶时间长了,牙齿会有茶垢,茶会越喝越浓。常年喝茶就会离不开茶,喝水不喝茶感觉很难受,就像有些人离不开咖啡,离不开可口可乐、百事可乐。
文章TAG:凤牌 迪尔玛 红茶 茶叶 凤牌茶叶怎么样 迪尔玛红茶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