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皓刚上台时,表现还不错,诏命开仓赈贫,抚恤百姓,但不久就开始表现出昏庸残暴的本姓。孙皓嗜酒如命,他自己酒量很大,每次和大臣们聚餐,一喝就是通宵达旦。孙皓规定,群臣无论酒量大小,统统得喝下七升。谁要是喝不下去,孙皓就会派人武力解决,按住脑袋,撬开嘴巴,强行灌进肚子里。大臣韦曜不胜酒力,酒量小,最多能喝两升酒。

孙皓很照顾韦曜,常暗中命人用粗茶代酒。“以茶代酒”典出《三国志》:“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荈[chuǎn]以当酒。”孙皓为何单单照顾韦曜呢?因为韦曜原本是孙皓老爸南阳王孙和的师父,因这层特殊关系,孙皓才格外开恩,让韦曜以茶代酒,缓解不胜酒力的尴尬。

终日沉湎酒色的孙皓,动辄以杀戮大臣为乐事,大臣可谓人人自危。耿直的韦曜认为长此以往“外相毁伤,内长尤恨”,劝孙皓要有所收敛,避免引发众怒。频频的劝谏,终于把孙皓惹烦了,诏令将韦曜关进监狱,不久将其残忍杀害。七年后,吴国被西晋所灭,孙皓被俘,受封洛阳,四年后病死。孙皓虽因贪酒而误国,却也留下来“以茶代酒”的典故。

茶叶的“涩”到底是怎么来的?

茶叶的香味口味都是有茶叶中含有的成分被人的嗅觉味觉触觉感受到而反应出来的。我是一直主张好茶叶是极力避免苦涩味的,其实从历史上看,这种工艺的改良也是围绕改变苦涩味,增加甘润,增加香味而展开的。如唐宋的蒸煮以后榨去苦汁,明清以后发展等等揉捻发酵烘烤工艺,氧化引起苦涩的茶多酚茶皂素,改变茶叶的口味。茶叶中的苦味由茶多酚引起,茶皂素是涩的,而茶氨酸是甘鲜润甜香的味。

所以在培训茶种,改进工艺的时候也往往从这些方面入手。茶树的养分吸收氮肥以后,先是合成谷氨酸和乙胺 然后再合成茶氨酸储存在根部,茶叶发芽以后由蒸腾作用输送到顶部聚集在茶芽中,在叶绿素阳光的作用下再分解成乙胺,而乙胺的合成茶多酚茶皂素等物质的原料,所以从口味的角度出发是茶氨酸含量越高,茶氨酸分解越慢的茶种茶叶口味越好。

“茶”字是怎么来的?它是如何演化的?

简版结论:(注意这个回答涉及一些音韵学知识,因为不讲的话,就讲不清楚「茶」字怎么来的)1、「茶」和「荼」本一字分化,就是形声字,从「艸」,「余」声。这个「余」声是指古音,也即汉语音韵学中的所谓的「喻四归定」。如:「涂」从「余」得声,是古音谐声。2、「cha2」在魏晋以前跟「荼」的读音一样,类似福建闽南语的发音,福建闽南语也就是英文「tea」之词源。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茶叶  分类  茶是怎么来的  茶叶分类是怎么来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