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济毕竟是立国六百多年的国家,不认同唐朝的人大有人在。没过多久,百济各地兵锋四起。其中实力最强的,当数道琛和福信率领的军队了。他们联系上倭国(也就是后来的日本),想要接回在倭国的王子扶余丰,让他继承王位。为此,倭国特意派遣5000士兵护送扶余丰前往百济。这应该是日本投入到这场战争中的第一支军队(关于当时日本的情况,后面会详细介绍)。

由于此时唐朝的大军已经班师回朝,只留下少量驻军驻扎在百济,根本无力控制局势,最后只得在中郎将刘仁愿的带领下,坚守熊津都督府(也就是原百济都城)。至此,唐朝已经失去了对百济的控制。第二阶段,天佑大唐,唐朝的绝地反击就在百济局势危急之时,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扭转了局势。这个人就是刘仁轨。这刘仁轨是个地地道道的文臣,一辈子没上过战场。

但是在唐朝初期,由于战乱频繁,不仅武官懂得带兵打仗,就连文官也要学习很多军事知识,以备不时之需。这刘仁轨,你让他上阵杀敌,那是为难他了。但是让他制定战略,指挥作战,他却绰绰有余。为了挽救在百济独守孤城的唐军,刘仁轨临危受命,率领在新罗的部分唐军,会同新罗军队,前去支援熊津都督府。很快,百济方面便察觉到唐军的意图,于是在熊津江口设置重兵布防。

然而,唐军为了救自己的袍泽兄弟,可谓是士气高涨,再加上刘仁轨指挥得当。百济军队的防线像纸糊的一样,被唐军打得溃不成军。此战,唐军杀敌过万。正在围攻熊津都督府的道琛得到消息后,吓得连夜撤军,熊津都督府之围就这么解除了。而与此同时,为了支援刘仁轨的行动。唐高宗下旨,水陆并进,攻打高句丽。在他看来,百济之所以会降而复叛,是因为有高句丽在后面撑腰。

只有消灭了高句丽,才能彻底解决百济的问题。唐军一度进展顺利。走水路的部队,甚至一度兵临高句丽的都城,将其围了个严严实实。然而陆路方面却出了问题,还是老问题,战线太长,补给跟不上了。这也就是当初唐太宗为何要大力发展海军的原因,因为他意识到,想消灭高句丽,走陆路是行不通的。然而,仅凭一路军队,不足以攻下高句丽的都城。

毕竟高句丽专业挨打几十年,早被打出经验了,其都城的城防在当时估计属于顶级了。由于久攻不下,徒增伤亡,最终唐军只得撤军。虽然这次作战没能取得预期结果,但是高句丽也元气大伤,一时半会是没法掺和百济的战事了。战事到了这一步,折腾了这么久,徒劳无功。换成其他皇帝,肯定要投入更多兵力,就为争个面子。然而,此时唐高宗已经动了从百济撤军的打算。

 4/8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英德市  致庆  茶协  巫定  十周年  致庆英德市茶协成立十周年  英德市巫定敬做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