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宋代人喝茶有什么讲究?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可谓是中国茶文化的黄金时代。正如宋代王安石所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茶成为风靡全国的国饮,便是从宋代开始的。从精雕细琢的团茶,到别出心裁的“点茶”、出神入化的“分茶”。宋人在“蒸青”之后,则要榨茶,还分“大榨”、“小榨”、“翻榨”,榨来榨去,要把茶叶的汁液差不多榨干,将反复锤炼的精华调出口感的极致。
再用模具制饼,穿串烘干,就成了唐宋风行的团茶。在宋代,点茶是当时饮茶的主要方式。而点茶的技巧,促成了全社会流行的茶文化。点茶“包括炙茶、碾茶、罗茶、烘盏、候汤、击拂、烹试等一系列技艺。(1)炙茶:是指将陈茶放到微火上烘烤,以达到香浓、色鲜、味醇的效果。若是当年新茶,则省去此步骤。(2)碾茶:是将干茶块放在茶碾上碾成细末。
蔡襄《茶录》云:”碾茶,先以净纸密裹捶碎,然后熟碾“。(3)罗茶:就是用茶罗将粉碎的茶叶筛选,选择粗细适中的茶叶末,”细则茶浮,粗则水浮“都不合格。(4)烘盏:就是用火烤,使得茶盏温热。”冷则茶不浮“(5)候汤:就是等待水沸腾的时机。这是最显示技艺的一环,过热不及都不行。”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数则茶沉……“(6)击拂:这是点茶中最重要的一步,成功与否在此一举。
简单的说,就是将适量选好的茶叶末放在茶盏中,用到了合适温度的水点注茶叶末,同时用竹制的茶筅按照一定的力度和方向搅动成茶膏,再注入沸水使得茶汤成型。其中的难度在于:一要掌握好茶和水的比例,二是击拂的技巧,三是茶汤泡好后,水面颜色要鲜白(细小密集的气泡),着盏要无水痕。达到标准,才算成功的”点茶“。宋代茶馆饮茶和斗茶文化的普及,导致了宋代大量茶馆的出现。
南方人喝茶品茶不是装出来的,几辈人都懂茶喝茶爱茶,打小就接触茶叶,学着大人喝茶,了解茶叶,那是好的,那是坏的,从哪里看的出来,品位出来,看颜色,闻香气,南方产茶,给了南方人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这可能是老天对南方人的厚爱吧,北方人只有羡慕的份了。南方人喝茶是生活习惯,不需要有意而为之,打小的熏陶就成就了南方人对茶叶喝茶独有的文化氛围,不管是喝茶的茶具,还是喝茶的场景,无不体现了茶文化在南方的盛行。
再说我们北方,我最早接触茶叶,是在爸爸喝酒以后,泡一大茶缸子红茶沫子,红红的,茶叶在多一点就变成黑色的了,或者直接喝,或者倒在一个大杯子里,吹吹茶叶沫子,直接喝了,很多时候,喝茶的时候总要吃一些茶叶渣子,这就是我小时候东北大人喝茶的最初印象, 几十年过去了,我回老家的时候,看到喝茶的场景,依然如此。但现在北方人喝茶虽然也不懂那些讲究,但喝茶得对身体好的健康意识是有了,很多家庭条件好的,也都整点茶具,买点好茶叶,闲来没事喝喝茶,也附庸风雅一番,我们北方人喜欢喝茶了,这本身就是进步和好事,南方人不要笑话我们,我们喝茶是认真的,并且还解渴。
闽南民间有“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客来无茶等于失礼。在泉州谈生意,坐下来老板就会开始烧水泡茶;下班了,朋友聚会约到家里也是一样烧水泡茶;上班了,困累乏怎么办?一样,开始烧水泡茶……在泉州,很难找出一个不爱喝茶的人,茶文化贯穿在泉州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必不可少的生活调味剂。那么泉州人泡茶有什么讲究?泉州人为什么这么爱喝茶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泉州人的茶道讲究: 泉州人喝茶讲究“水、火、茶具”三要素。茶具越老,泡出来的茶越好喝。这其中的原因是常年使用的茶具,一般都有茶垢,老一辈人认为这样的茶具即使不放茶叶也能泡出茶香,泡出来的茶水有岁月的精华。泡茶的水要以泉水为佳,民间有“山泉泡茶碗碗甜”之说。火则以炭火为主,烧水至“三沸”再置于“盖瓯”中冲泡。
泡茶时,要先用沸水将茶具烫一遍,一是为了消毒,二是为了温杯。第一泡茶水要倒掉,不能给人饮用。冲泡时,开水壶的壶口距茶壶约1尺余,斟茶时手却放得很低,称之为“高冲低斟”。斟茶的时候,几个茶杯要放在一起,互相挨着,来回斟至七八分,谓之“关公巡城”,最后几滴浓茶,也要分滴各杯,称“韩信点兵”。 值得一提的是,在和泉州人喝茶的时候有个礼节一定要注意:主人给你添茶的时候,你要以右手中指、食指三叩桌面,这个简单的动作表示你对主人的谢意和尊敬。
文章TAG:喝茶 讲究 北京 说说北京人喝茶的讲究 哪里人喝茶最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