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的钻木取火,火种很难保存,能想出这样的方法,已经是一大进步。这么做就是为了保存火种。旁边的人很纳闷,不知道他在搞什么名堂。各种蜜饯能够长期保存也是因为高浓度的糖不利于细菌的存活。旁边的人问这能说明什么?专家解释,那会儿的人保存火种不容易,这么做就像现在我们封火一样,不用的时候把它封住,用的时候打开封口,让空气进去,它就又能燃烧起来。

蜂蜜是永远不会腐坏变质的,这是真的吗?为什么呢?

氯化钠、蜂蜜、醋酸可以看做是永远不会腐败变质的食物,当然不能放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下。常见的食物发生变质,往往是因为食物接触到了细菌,细菌在里面繁殖并分解了食物。很多加工食品为了延长保质期,会在包装前进行杀菌,并使包装袋将其密封。包装的越严密,保质期往往就越长。氯化钠不怕被细菌侵蚀,氯化钠具有一定的杀菌功能,其杀菌原理也很简单。

把一块刚切好的萝卜条放在浓盐水中浸泡几个小时,就会发现萝卜条缩水了。这是由于细胞内外氯化钠的浓度不一样,导致两侧渗透压过大,一部分水分从细胞中渗透至外部的氯化钠溶液中。把一些细菌放到浓盐水中也有这样的效果,细菌失水过多后就会死亡。所以,腌制的咸菜可以长时间存放。盐能够腌制食品,糖也一样可以,并且原理和盐是一样的。

各种蜜饯能够长期保存也是因为高浓度的糖不利于细菌的存活。蜂蜜的主要成分是糖,能够占到蜂蜜总质量的80%以上,这样高浓度的糖足以产生100个标准大气压的渗透压,可以把细菌内的水分吸的所剩无几。这样的浓度已经不允许细菌在里面生存,这就避免了蜂蜜的腐败变质。同时蜂蜜的化学成分相对比较稳定,稍稍做简单的密封就能够长期储存。

有说法是考古人员曾在埃及金字塔内发现过几千年前的蜂蜜,发现仍然能够食用。这一说法的真实性有待进一步核实,不过在理论上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同时,在其他的一些古墓中也曾发现过可以食用的蜂蜜。在超市里买到的蜂蜜往往会标注一年或两年的保质期,那样的标注完全是因为有食品方面的相关规定约束,并不意味着超过一两年蜂蜜就会变质坏掉。

1959考古山西遗址内发现一个“陶罐”,10年后才搞清楚用途,为何专家赞叹高科技?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那可不是徒有虚名。古人们的智慧真的让人叹为观止,那会儿他们不一定懂理论,但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实用办法让人叫绝。1959年考古队在东庄村遗址考古时发现,这里保存着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由于当时考古技术的限制,很多东西叫不上名儿,也搞不懂用途。在遗址的炉灶里面发现了一件类似于瓦罐状的器物,整个形体并不大,上下长度大约10余厘米,上口不足5厘米,下口也只有10厘米。

因为是新石器时代的,打磨的并不精美,甚至有些粗糙。两边还有对称的孔洞。具体是做什么用的?当时专家们做出了各种推测,但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要是装水,它上面有孔洞,肯定会漏掉。要是取火,这么小,又不知道怎么操作。于是对它用途的研究便搁置下了。但是负责此事的专家却从未中断对他的研究。甚至制作了一个与此差不多的模具,做了各种实验。

对此物件的研究一推就是10年。10年后负责研究的专家回老家过年,那时候的农村还是很落后的,很多人家还在用柴火烧饭。条件好一些的会使用煤球炉子。专家吃饭的时候正好看到了这个煤球炉子,他盯着煤球炉子陷入了深思,过了好一会儿,他一拍大腿,我知道怎么回事儿了。他赶紧放下碗,赶回了实验室。整的在场的人莫名其妙。

专家立刻找出了那个模具,然后找来一块已经烧红的碳块放入模具中,然后在上面又放了一块没有烧过的碳,再把上面的盖子盖住。旁边的人很纳闷,不知道他在搞什么名堂。随后专家解释到,你们看他像什么?是不是很像农村里的煤球炉子?你们看下面是烧红的碳,上面是没烧的。如果把上口盖住,它里面的氧气就会变得稀少,很难引燃上面的碳块,但是如果你稍微打开盖口,他就会接着燃烧。

旁边的人问这能说明什么?专家解释,那会儿的人保存火种不容易,这么做就像现在我们封火一样,不用的时候把它封住,用的时候打开封口,让空气进去,它就又能燃烧起来。这么做就是为了保存火种。专家一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这个器物上的孔洞是起什么作用的。平时它是被堵上的,当然堵它的东西,因为年代久远已经不知所踪。

这些已然不重要,只为古人的聪明才智感叹。现在看来这并不高明,也未必是什么高科技。但是放在新石器时代,那会儿的人并不懂什么科学理论,在实践中摸索出这样的方法已经非常不易了。火种是人类进步的助推器,要不然我们还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那时候的钻木取火,火种很难保存,能想出这样的方法,已经是一大进步。后来专家给这种器物起了个名字叫火种器。


文章TAG:陶罐  8000  千年  保存  8000千年的陶罐  陶罐为什么能保存很久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