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至于“茶商军”的规模越来越大。至于茶商军屡屡击败辛弃疾,这个说法似乎不是很对,应该说辛弃疾刚开始不了解政府军队情况的时候接触“茶商军”确实吃了次败仗,但之后马上调整策略,很快以摧枯拉朽的方式击败“茶商军”,可见辛弃疾的军事天赋不一般。官府查的非常严,于是茶商们不得不拉帮结派搞出武装来对抗官府,于是出现了“茶商军”。

历史上古代茶商也会“打仗”吗?

茶商,顾名思义为贩卖茶叶的商人。发展于汉唐,成型于明清。就连大名鼎鼎的世界首富伍秉鉴(1769年-1843年),2001年在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纵横一千年》的专辑,统计过去一千年内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也榜上有名,他的对外贸易中,茶叶也扮演重要角色。可想而知茶叶之利润。事实证明:茶叶之利润,不下于盐铁(古代政府盐铁专营,就知道利润了)。

茶商和茶农是直接的交易关系吗?

茶商和茶农的交易关系分几种情况:1.普洱茶生产厂家,普洱茶厂家指的是将普洱茶散茶茶制作成成品的的厂家,他们经过了有关部门的检查,符合质量认证标准,拿到了生产许可证,也就是QS认证,最近换成了SC认证,有了这个证以后其产品才能在市场流通。这些产家自有产品的原材料部分是直接从茶农手上收够过来的,也有一部分是自己的粗制所生产的,还有部分是一些小的中间商从茶农手上收了后再卖给厂家。

2.茶叶销售商,许多茶叶销售商去到产地,直接从茶农手上收购散茶,将散茶在市场直接销售,也有部分会将散茶交给有证茶厂代为加工成型,用自己的品牌或者名称销售,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做自己喜欢或者符合当地市场口味的产品,并且数量上更加灵活,成本也较低。3.更多的茶叶销售商是做厂家的代理商或者加盟商,他们不和茶农打交道,只做所加盟或者代理厂家的产品,这样做的好处是省心、简单,利用别人的品牌影响力来取得销售利润,不利之处就是成本高,有销售业绩的压力,资金压力比较大,弄不好就是钱没有赚到,手上压了一大批货。

南宋茶商军赖文政屡屡击败官军辛弃疾,为何能成功平叛?

在中国“茶“起源于夏朝至东周时期,开始萌芽于秦朝和两汉,唐朝时茶文化开始兴盛,甚至开始出现“茶道”,融入了儒、道、佛三教饮茶文化,流传四方,远至西北边疆、东至日本。到宋朝茶文化走向繁荣。不管是茶叶品种、采制、茶具还是茶文化都得到空前的发展,上层社会以“斗茶”为乐。自唐朝开始,政府就向种茶的农户和茶商抽取税款,到北宋时,由于茶叶主要产于长江流域(湖北、湖南、江苏等地)。

西北等周边地区对茶叶的需求很大,要换取这些地方的战马用来作战银子都不好使,反而茶叶换马很容易。所以茶叶由政府专卖,和盐一样管制严格,茶农生产的茶不准私自出售,政府用极低的价格收购茶农的茶叶,茶农辛劳一年入不敷出,所以大多茶农宁可把好茶叶卖给茶商,差的茶叶卖给官府。这些茶商购得茶叶,就通过走私的方式谋取利益。

但是官府查的非常严,于是茶商们不得不拉帮结派搞出武装来对抗官府,于是出现了“茶商军”。到南宋的时候,政府取消了茶叶专卖,但是对茶叶的税收更加重了。以至于“茶商军”的规模越来越大。“茶商军”大都是由生活在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的山民组成,政府无休止的苛捐杂税几乎切断这些茶商的生路,他们组织起军队,装备精良,贩运茶叶遇到关卡的时候直接武力冲过关卡。

然后化整为零,分散售往各个方向。这些茶商军中,以“赖文政”率领的军队最为声势浩大。经常轻而易举、以少胜多把前来围剿的南宋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把当时的皇帝气得七窍生烟,大骂军队饭桶,连个草寇都收拾不了。当时辛弃疾在滁州知州的任上做出斐然政绩,正苦于无法施展其军事抱负。被宰相叶衡引荐担当除寇大使。辛弃疾怎么也没想到,到了地方,能用的士兵全是老弱病残,好点的兵丁都被挪去私用了。

怪不得前面的将军都打败仗。辛弃疾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深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用悬赏的方式,从当地的驻军、土豪家丁、民兵等等组织中招募到了足够的敢死队员,并对这些队员进行专门的训练,把他们训练成一支精英部队。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个个善战。其中熟悉当地地形的精兵镇守要害地方,跟踪进出的茶商。不熟悉当地地形的精兵就经常搞游击战,随时对茶商进行搜查、追捕和造出声势浩大的假象,弄得“茶商军”草木皆兵,天天疲于奔命。

活动圈子越缩越小,因为实在不知道政府官兵有多少,虚实如何。然后辛弃疾又派人进入茶商卧底、招降,很快这支盘桓持久的“茶商军”就招架不住了,队伍军心不稳,逃的逃,散得散,投降的投降。赖文政最后只有投降。平定寇乱只用了前后不到三个月左右时间。至于茶商军屡屡击败辛弃疾,这个说法似乎不是很对,应该说辛弃疾刚开始不了解政府军队情况的时候接触“茶商军”确实吃了次败仗,但之后马上调整策略,很快以摧枯拉朽的方式击败“茶商军”,可见辛弃疾的军事天赋不一般。


文章TAG:茶商  什么是茶商军  茶商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