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芳不愧杜蘅清堪掩椒菊翻译
来源:网络 编辑:第一茶叶 2025-03-25 18:20:40
本文目录一览
1,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芳不愧杜蘅清堪掩椒菊翻译
茶(花)树实在是好树之精英,它的香气是天地化育,论芬芳,不比杜蘅差,说清雅,比花椒和菊花都强。
2,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芳不愧杜蘅清堪掩椒菊翻译
茶(花)树实在是好树之精英,它的香气是天地化育,论芬芳,不比杜蘅差,说清雅,比花椒和菊花都强。

3,谁知道无言就是别时泪小坐强于去后书全诗是什么内容W汤ehi
无言便是别时泪,小坐强于去后书。伤心相送久难逢,锁眉眼角挂珍珠出自于一本书《随园诗话》,是其中的两句. 曾被鲁迅先生称之为“不是每个帮闲都做得出来的”(《从帮忙到扯淡》)《随园诗话》,是清人众诗话中最著名的一种。作者袁枚(1716一1797)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乾隆七年(1742)改放江南任知县,十三年(1748)辞官而定居于江宁小仓山随园,故世称随园先生,其晚年亦自称随园老人或仓山叟。作为“一代骚坛主”,袁枚总领文苑近五十年,其所标举的“性灵说”诗论风靡乾嘉(1736一1820)诗坛,使沈德潜鼓吹的拟古“格调说”与翁方纲以考据为诗的歪风为之一扫,使清代诗坛别开生面。《随园诗话》正是袁枚为宣传其“性灵说”美学思想而编撰的著作。 宋人许说:“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记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许彦周诗话》)因此诗话著作或以评论为主,或以记事为主,或以考据为主,一般皆属随笔性质,篇幅不大。《随园诗话》当然亦属随笔性质,但其主要内容为采录性灵诗与阐述“性灵说”诗论,间有记事,体例与前人诗话同中有异。它的宗旨是借采录大量“一片性灵”的诗作论证其“性灵说”的理论,或者说是以“性灵说”的美学思想为标准采集、鼓吹时人的佳作。此书共有二十六卷,(《诗话》十六卷,《诗话补遗》十卷)近五十七万字,其规模诚属空前。 《随园诗话》的精华是其所阐发的“性灵说”美学思想,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誉:“往往直凑单微,隽谐可喜,不仅为当时之药石,亦足资后世之攻错。”(《谈艺录》)袁枚也自评,“中间抒自己之见解,发潜德之幽光,尚有可存”(《与毕制府》)。综观《随园诗话》诗论,主旨是强调创作主体应具的条件,主要在于真情、个性、诗才三要素,并以这三点为轴心生发出一些具体观点,从而构成以真情论、个性论与诗才论为内涵的“性灵说”诗论体系。http://www.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93879&PostID=1637979&idWriter=0&Key=0
4,赞美绿茶的诗句
1、咏茶十二韵 唐 齐已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研通天柱响,摘绕蜀山明。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晚忆凉泉对,闲思异果平。松黄干旋泛,云母滑随倾。颇贵高人寄,尤宜别柜盛。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2、和韦开州盛山茶岭 唐 张籍紫芽连白蕊,初向岭头生。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3、茶诗 五代·后晋 郑邀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4、咏茶 宋 苏轼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贡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5、茶 宋 梅尧臣山寺碧溪头,幽人绿岩畔。夜火竹声乾,春瓯茗花乱。兹无雅趣兼,薪桂烦燃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6、茶 宋 秦观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芳不愧杜蘅,清堪掩椒菊。上客集堂葵,圆月探奁;玉鼎注漫流,圆月探奁;侵寻发美鬯,圆月探奁;经时不消歇,衣袂带纷郁。幸蒙巾笥藏,苦厌龙兰续;愿君斥异类,使我全芬馥。7、茶 宋 林逋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5,请问有赞美茶的诗句吗如果有针对单独茶的更好
茂林化作相思城
丰年多黍多禾余
农工已毕岁云暮
茶淡情浓友谊牵
叶舞摇风剪两断
好运连连笑满园
蓬莱香茗氲葱茏,
陆生万死觅峰中,
烹得碧汁扬天下,
黄金榜上茂丰农。
慕诗客
爱僧家
碾雕白玉
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
婉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
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
将至醉后岂堪夸
岂止清心明目
还堪醒脑提神
品高自可款佳宾
九州丰产此
声誉满乾坤
汁似琉璃玛瑙
淳和味溢清芳
吟诗最好与相亲
杯中腾雪浪
笔下起风云
李白
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婵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
皇甫冉
采茶非采芽,远远上层崖。
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
借问玉孙草,何时泛宛花。
重过何氏五首(选一)
杜甫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靖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次韵寄壑源试焙新茶》
苏轼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尽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春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琴里知闻唯渌山,茶中故旧是蒙山。《琴茶》白居易(唐)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尝茶》刘禹锡(唐)
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李郢(唐)
鸟幽声忽断,茶好味重回。《山寺喜道者》至佚名
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茶》秦观(宋)
茶爽添诗句,天清莹道心。
扫叶煎茶摘叶书,心闲无梦夜窗虚。《题山居》曹邺(唐)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与赵莒茶宴》钱起(唐)
行香子·茶词
(宋·苏轼)
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
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
病起萧萧两鬓华, 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 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 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 木犀花。 《莫分茶》李清照(宋)
箜篌别后谁能鼓,断肠天涯。暗损韶华,一缕茶香透碧纱。《采桑子》纳兰性德(清)茂林化作相思城
丰年多黍多禾余
农工已毕岁云暮
茶淡情浓友谊牵
叶舞摇风剪两断
好运连连笑满园
蓬莱香茗氲葱茏,
陆生万死觅峰中,
烹得碧汁扬天下,
黄金榜上茂丰农。
慕诗客
爱僧家
碾雕白玉
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
婉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
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
将至醉后岂堪夸
岂止清心明目
还堪醒脑提神
品高自可款佳宾
九州丰产此
声誉满乾坤
汁似琉璃玛瑙
淳和味溢清芳
吟诗最好与相亲
杯中腾雪浪
笔下起风云
李白
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婵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
皇甫冉
采茶非采芽,远远上层崖。
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
借问玉孙草,何时泛宛花。
重过何氏五首(选一)
杜甫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靖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回答者: 留下一片林 | 十三级 | 2011-7-22 01:07
《 次韵寄壑源试焙新茶》
苏轼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尽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春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回答者: 中茶黑茶 | 二级 | 2011-7-22 10:05
琴里知闻唯渌山,茶中故旧是蒙山。《琴茶》白居易(唐)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尝茶》刘禹锡(唐)
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李郢(唐)
鸟幽声忽断,茶好味重回。《山寺喜道者》至佚名
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茶》秦观(宋)
茶爽添诗句,天清莹道心。
扫叶煎茶摘叶书,心闲无梦夜窗虚。《题山居》曹邺(唐)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与赵莒茶宴》钱起(唐)
行香子·茶词
(宋·苏轼)
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
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
病起萧萧两鬓华, 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 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 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 木犀花。 《莫分茶》李清照(宋)
箜篌别后谁能鼓,断肠天涯。暗损韶华,一缕茶香透碧纱。《采桑子》纳兰性德(清)
6,请高手讲解一下下面的两首茶诗 谢谢
在从多咏茶诗中,形式奇特者要数唐代诗人元稹的《一言至七言诗》,双称“宝塔诗”: 宝塔诗就是从塔顶读,依次读下层即可,又无其他回文之类的联意。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典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宝塔形送别诗,因为白居易要升任东都洛阳,作者与王起诸公举行欢送会。宴席上各以“一字至七字”作一首咏物诗,标题限用一个字。白居易本人也当场写了一首《竹》诗作答。 《茶诗》作者从自然可见的茶叶外形描写起,生发到茶道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态,从茶自身视角以拟人化手法写它与外界关系: “香叶嫩芽”又专爱与“诗客僧家”为伴,让他们在品尝的过程中,忘却尘世的烦恼,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 “根雕”与“罗织”则写茶叶的炒制与筛选步骤,“铫煎”与“碗转”两句,写出“铫子”煮茶、用“碗”转动漂去水面上的茶沫尘花之类。 末四句是全诗题旨所在,“夜后”与“晨前”说茶与晨昏相伴,与朝霞明月相处,夸张手法运用恰到好处。最后两句,点出茶道最高理想境界是:既能够“洗尽古今”,又能展望“醉后”的未来;既能拂去过去的不称心事,又会在忘却中“人不倦”,醉中有醒,警觉日后行为的指向,鞭策前进。 《茶诗》贯穿着我国儒家积极入世的传统文化意识,怀抱着“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也隐含着对白居易此去东郡的希望。
7,关于凉茶或者茶的古诗词
《咏茶十二韵》(唐·齐已·五言排律)
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
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
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
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
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
研通天柱响,摘绕蜀山明。
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
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
晚忆凉泉对,闲思异果平。
松黄干旋泛,云母滑随倾。
颇贵高人寄,尤宜别柜盛。
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
宝塔诗《一字至七字诗·茶》(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对茶》(唐·孙淑)
小阁烹香茗, 疏帘下玉沟;
灯光翻出鼎, 钗影倒沉瓯;
婢捧消春困, 亲尝散暮愁;
吟诗因坐久, 月转晚妆楼。
《夏日闲居》(唐·张籍)
多病逢迎少, 闲居又一年。
药看辰日合, 茶过卯时煎。
草长睛来地, 虫飞晚后天。
此时幽梦远, 不觉到山边。
和韦开州盛山茶岭 (唐·张籍)
紫芽连白蕊,初向岭头生。
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
《尚书惠蜡面茶》 (唐·徐寅)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
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峡中尝茶》 (唐·郑谷)
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
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
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鹿门病家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尝茶》 (唐·刘禹锡)
生怕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唐·皎然)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己,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喜园中茶生》 (唐·韦应物)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茗坡》 (唐·陆希声)
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
春酲病酒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
湖州贡焙新茶 (唐·张文规)
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
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
《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 (唐·刘言史)
粉细越笋芽,野煎寒溪滨。恐乖灵草性,触事皆手亲。
敲石取鲜火,撇泉避腥鳞。荧荧爨风铛,拾得坠巢薪。
洁色既爽别,浮氲亦殷勤。以兹委曲静,求得正味真。
宛如摘山时,自歠指下春。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
此游惬醒趣,可以话高人。
《新茶咏寄上西川相公二十三舅大夫二十二舅》(唐·卢纶)
三献蓬莱始一尝,日调金鼎阅芳香。 贮之玉合才半饼,寄与阿连题数行。
《与赵莒茶宴》(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溜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与亢居士青山潭饮茶 (唐·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琴茶》(唐·白居易)
亢亢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茶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 (唐·白居易)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
《夏昼偶作》(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题禅院》(唐·杜牧)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
《西陵道士茶歌》(唐·温庭筠)
乳窦溅溅通石脉,绿尘愁草春江色。 涧花入井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
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茶诗》 (五代后晋·郑邀)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唐·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百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寒食》 宋·杜小山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咏茶》 宋·苏轼
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贡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回文诗二首》 宋·苏东坡
之一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唾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之二
空花落尽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红;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茶》 宋·梅尧臣
山寺碧溪头,幽人绿岩畔。
夜火竹声乾,春瓯茗花乱。
兹无雅趣兼,薪桂烦燃爨。
《茶》 宋·秦观
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
芳不愧杜蘅,清堪掩椒菊。
上客集堂葵,圆月探奁;
玉鼎注漫流,圆月探奁;
侵寻发美鬯,圆月探奁;
经时不销歇,衣袂带纷郁。
幸蒙巾笥藏,苦厌龙兰续;
愿君斥异类,使我全芬馥。
《茶》 宋·林逋
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咏贡茶》 元·林锡翁
百草逢春未敢花,御花葆蕾拾琼芽;
武夷真是神仙境,已产灵芝又产茶。
《雪煎茶》 元·谢宗可
夜扫寒英煮绿尘,松风入鼎更清新;
月圆影落银河水,云脚香融玉树春。
陆井有泉应近俗,陶家无酒未为贫;
诗脾夺尽丰年瑞,分付蓬莱顶上人。
《蓝素轩遗茶谢之》 明·邱云霄
御茶园里春常早,辟谷年来喜独尝;
笔阵战酣青叠甲,骚坛雄助录沉枪。
波惊鱼眼听涛细,烟暖鸱罂坐月长;
欲访踏歌云外客,注烹仙掌露华香。
《解忧》 郑伟鑫
细雨轻弹朱色窗,又是一篱菊花黄。
俗人喜以酒解忧,谁人解住茶甘香。
《武夷茶》 明·陆廷灿
桑苎家传旧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
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
醒睡功资宵判牍,清神雅助画论文;
春雷催茁仙岩笋,雀尖龙团取次分。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全诗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相结合,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声色并茂、虚实相生。
苏东坡有一首把茶人化的诗:
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凉茶的没找到,关于茶的就太多了
琴茶—— 白居易
山泉煎茶有怀 ——白居易
睡后茶兴忆杨同州 ——白居易
晚春闲居杨工部寄诗、杨常州寄茶同到因以长句答之 ——白居易
萧员外寄新蜀茶—— 白居易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白居易
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 ——白居易
吟元郎中白须诗,兼饮雪水茶,因题壁上 ——白居易
满庭芳(咏茶) 陈师道
南柯子(问王立之督茶) 陈师道
煎茶 成彦雄
太多了,不举了,呵呵
8,关于苏轼的叶嘉传翻译急
叶嘉,福建人。年轻时就注重培养好的气节品行,出游时遇见陆羽先生,先生认为他很奇特,记下他的言行并在当时传颂。皇帝读了有关他的言行的记录,认为很好,就下令建安太守召见叶嘉。皇帝看到了叶嘉,说:“我很久以前就听过你的大名,只是不了解你的真实情况,我一定要试试看 ”于是就回头对大臣们说:“看到叶嘉外貌像铁一样,禀性刚劲,难以急用,必须用棰子不断敲打捣碎才可以。”就用话来吓唬叶嘉:“砧板斧子在你面前,锅鼎就在你的背后,将要烹煮你,你觉得怎么样?”叶嘉勃然吐了一口气,说:“我只是住在深山密林的卑贱之人,有幸被你采摘到这里,能够造福他人,即使粉身碎骨,我也不会推辞。”一会儿之后,皇帝高兴地咂了咂舌头,说:“刚才我看到叶嘉并没有多大好感,回味他的话,让人珍爱啊,我的精神不知不觉就轻松而清醒了。《尚书》说敞开你的心扉,滋润我的心田,说的就是叶嘉啊。”于是封叶嘉为钜合侯,位居尚书,并说:“尚书是专管我的喉舌的。” 后来因为在花园侍宴,皇帝饮用过量,叶嘉苦苦劝谏。皇帝很不高兴,说:“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 ”就唾弃他,命令侍从把他打倒在地上。叶嘉仕途不顺之后,就隐退到福建中部。皇帝因为一个多月没有看到叶嘉,又在国事上操劳受累,神情倦怠思维困顿,很想念叶嘉。就下令把他召来,还像以前一样恩宠他。过了一年,叶嘉请求让他告老回乡,皇帝说:“钜合侯,对我可真是尽忠了。”就封赐爵位给他的儿子。又下令郡守选择他家族中品行优良的弟子,年年推荐给朝廷。 评论说:现在姓叶的分散在天下各地,他们都不喜欢住在城县里,只喜欢住在山中。住在福建中部的,是叶嘉的后代。天下姓叶的虽然很多,可是品德芳香被世人看重的,都比不上福建的。叶嘉以平民百姓的出身受到皇帝礼遇,被封为最高的侯的爵位,位居八大职位的行列,可说是相当荣耀了。可是他正直的本色、苦苦劝谏的精神,尽心尽力报效国家、不替自己考虑的品行,那是很值得学习的。叶嘉传 原文 叶嘉传[1] 苏轼 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2],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於中土,当饮其惠矣。”茂先葬郝源[3],子孙遂为郝源民。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4],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於世。方汉帝嗜阅经史时,建安人为谒者侍上,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曰:“吾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曰:“臣邑人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其名,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详也[5]。”上惊,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未就,遣使臣督促。郡守曰:“叶先生方闭门制作,研味经史,志图挺立,必不屑进,未可促之”。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登车。遇相者揖之曰:“先生容质异常,娇然有龙凤之姿,后当大贵”。嘉以皂囊上封事[6]。 天子见之曰:“吾久饫卿名[7],但未知其实耳,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捶提顿挫之乃可[8]。”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因诫小黄门监之。有顷报曰:“嘉之所为,犹若粗疏然。”上曰:“吾知其才,第以独学未经师耳[9]。嘉为之,屑屑就师,顷刻就事,已精熟矣。”上乃敕御史欧阳高[10]、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嫉嘉初进有宠,曰:“吾属且为之下矣。”计欲倾之。会天子御延英,促召四人。欧但热中而已;当时以足击嘉;而平亦以口侵陵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欧阳悔曰:“陛下以叶嘉见托吾辈,亦不可忽之也。”因同见帝,阳称嘉美,而阴以轻浮訾之。嘉亦诉於上。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少选间[11],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之,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元谓也。於是封嘉为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 由是宠爱日加。朝廷宾客,遇会宴享,未始不推於嘉。上日引对,至於再三。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於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顾左右曰:“始吾言嘉刚劲难用,今果见矣。”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既而曰:“吾未如之何也,已矣。”上已不见嘉月余,劳於万几,神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喜甚,以手抚嘉曰:“吾渴见卿久也。”遂恩遇如故。上方欲以兵革为事。而大司农奏计国用不足,上深患之,以问嘉。嘉为进三策。其一曰:榷天下之利,山海之资,一切籍於县官。行之一年,财用丰赡。上大悦。兵兴有功而还。上利其财,故榷法不罢[12]。管山海之利,自嘉始也。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良者,每岁贡焉。嘉子二人[13]。长曰抟,有父风,袭爵。次曰挺,抱黄白之术。比於抟,其志尤淡泊也。尝散其资,拯乡闾之困,人皆德之。故乡人以春伐鼓,大会山中,求之以为常。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於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夫先王用於国有节,取於民有制,至于山林川泽之利,一切与民。嘉为策以榷之。虽救一时之急,非先王之举也。君子讥之。或云管山海之利,始於盐铁丞孔仅、桑弘羊之谋也[14]。嘉之策未行於时,至唐赵赞始举而用之。 ——《苏轼文集》第2册429页 注释 【注释】 [1]《叶嘉传》是苏轼以拟人化手笔为茶叶所写的一篇传记文.叶嘉实指茶叶,嘉与橱同。从文中可见建安种茶始于汉。 [2]上谷即上谷郡,今河北广灵县。 [3]郝源即壑源,今建瓯市东峰镇福源村。 [4]陆先生指茶圣陆羽。 [5]虽羽知犹未详也句。与历代茶书所说茶经未著建茶有一定的原因,都是因为当时陆羽不甚了解建茶。 [6]皂囊上封事:是说用黑色的囊封好奏呈。 [7]饫:饱食,此处引申为听闻。 [8]捶提顿挫:此处指捶打研磨。 [9]未经师耳:是喻未经宫廷礼节的教习。 [10]欧阳高、郑当时、陈平:皆系虚拟名。 [11]少选间——不一会儿。 [12]榷法:即榷务。在宋代,茶、盐、蚕丝都曾实行“榷务”办法。榷是国家统制下的专卖制度,在流通过程中以“榷”代税。 [13]嘉之子二人:实指建茶的二大品系也有人以为系指官茶与民茶二者。 [14]孔瑾,桑弘羊均为西汉农工物产的官员,桑著有《盐铁论》,主张盐铁由国家统制专卖。 译文 叶嘉,福建人。他的先人住在上谷。曾祖父叫茂先,修养高尚却不去做官,喜欢游览名山,到武夷山,很喜欢它,于是就在这里安了家。曾经说:“我在培植功德,虽然不一定被当时的人所采用,然而会给后世留下清香,我的子孙后代一定会在中原地区兴盛起来的,他们将来一定会享受到我所培植的功德的恩惠的。”叶茂先安葬在郝源,子孙于是都成为郝源人。 等到叶嘉这一代,年轻时就注重培养好的气节品行。有人劝他练习武艺。他说:“我应该作为天下英武之人的精华,扛一支枪举一杆旗哪里是我做的事呢?”于是游学并拜见陆羽先生,先生认为他与众不同,为他写下了记录他特点的文章,并流传于后世。当时正赶上汉皇帝喜欢读经史,建安人作为觐见的人侍奉皇上,皇上读了介绍叶嘉的文章,认为他很好,说:“我单单不能跟这个人处于同一个时代啊!”觐见的人说:“我的同乡叶嘉,气质恬静淡然,清廉高洁,很有名气,有治理天下的才干,即使是陆羽先生也未详细地了解他呀!”皇上大惊,下令建安太守征召叶嘉,并用传车送他到京城来。太守开始派人查访叶嘉的住处,让拿出皇帝的诏书给叶嘉看。叶嘉没出来,又派使臣去督促。郡守说:“叶先生正在闭门制作,研读经史,立志高远,一定不屑于进京为官,不可催促得太紧。”郡守亲自到山中,劝说他,才登车出发。路上,有相面的对叶嘉拱手行礼说:“先生容貌异乎寻常,仪态美好有龙凤之姿,今后一定大富大贵”。叶嘉用黑色的囊封好奏呈。 皇帝看到了叶嘉,说:“我很久以前就听过你的大名,只是不了解你的真实情况,我一定要试试看。”于是就回头对大臣们说:“看到叶嘉外貌像铁一样,禀性刚劲,难以急用,必须用棰子不断敲打捣碎才可以。”就用话来吓唬叶嘉:“砧板斧子在你面前,锅鼎就在你的背后,将要烹煮你,你觉得怎么样?”叶嘉激动地吐了一口气,说:“我只是住在深山密林的卑贱之人,有幸被你采摘到这里,能够造福他人,即使粉身碎骨,我也不会推辞。”皇上听罢笑了,把叶嘉安排到重要的部门,让他掌管机要事务。并派遣小黄门监督他。过了一段时间,小黄门报告说:“叶嘉做事,还是很粗疏的。”皇上说:“我知道他的才能,只是因为以前独自修习未曾从师不熟悉宫廷礼节罢了。如果认真跟老师学习,很快就学会了,并且十分精通熟练。”皇上于是下令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和叶嘉共事。欧阳高嫉妒叶嘉刚一做官就得宠,说:“我们都处在他之下了。”谋划着要排挤他。恰逢皇上到延英殿,急招四人。欧阳高只是内热而已,当时用脚踢叶嘉;而陈平也用嘴侵犯叶嘉。叶嘉虽然遭受羞辱并因此而站起来,但容色并未改变。欧阳高后悔地说:“陛下把叶嘉托付给我们,也不可以轻忽他呀!”于是一同去见皇上,表面上称赞叶嘉的优点,而实际上却认为他很轻浮。叶嘉也向皇上诉说。皇上责备欧阳高,爱怜叶嘉,看着他的颜色,过了好一会儿,说:“叶嘉确实是清白之士,他的清气飘然如白云。”于是邀请他一起宴饮。过了一会儿,皇上高兴地咂了咂舌头,说:“刚才我看到叶嘉并没有多少好感,回味他的话,让人珍爱啊,我的精神不知不觉就轻松而清醒了。《尚书》说敞开你的心扉,滋润我的心田,说的就是叶嘉啊。”于是封叶嘉为钜合侯,位居尚书,并说:“尚书是专管我的喉舌的。” 从此叶嘉更加受到皇上的宠爱。朝廷招待宾客、聚会宴饮,都交由叶嘉负责。皇上每天多次召叶嘉交谈。后来因为在花园侍宴,皇帝饮用过量,叶嘉苦苦劝谏。皇帝很不高兴,说:“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就唾弃他,命令侍从把他打倒在地上。叶嘉严肃地说:“陛下一定要那人甜言蜜语口齿伶俐,这样才喜欢他吗?我说的话虽不好听,时间久了却有好处,陛下尝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吗??皇上看着左右侍从说:“当初我说叶嘉秉性刚直难以任用,现在看来果然如此呀。”于是皇上宽恕了叶嘉,然而也因此疏远了他。叶嘉仕途不顺之后,就隐退回到福建中部。后来他说:“我也不知该怎么办,算了吧。”皇帝因为一个多月没有看到叶嘉,又在国事上操劳受累,神情倦怠思维困顿,很想念叶嘉。就下令把他召来,非常高兴,用手抚摸着叶嘉说:“我渴望见到你已经很久了。”还像以前一样恩宠他。皇上正准备发动战争,而大司农报告说国家的经费不足,皇上为此担忧,以此事来问叶嘉。叶嘉给皇上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策略。第一条是:天下所有山上和海洋的出产全由官府专卖。这个政策推行一年之后,国家经费就已经十分充足。皇上很高兴。兴兵讨敌凯旋而归。皇上从中甚多,所以专卖政策得以延续。官府专营山海物产,是从叶嘉开始的。过了一年,叶嘉请求让他告老回乡,皇帝说:“钜合侯,对我可真是尽忠了。”就封赐爵位给他的儿子。又下令郡守选择他家族中品行优良的弟子,年年推荐给朝廷。叶嘉有两个儿子,。长子叫抟,有父亲遗风,承袭了爵位。次子叫挺,热衷炼丹之术。比起抟来,他的志向更为淡泊。曾捐出自己的钱财,赈济乡间贫苦之人,人们都感激他。所以乡民在春天击鼓,聚会于山中,寻求他已经成为一种常例。叶嘉仕途不顺之后,就隐退回到福建中部。皇帝因为一个多月没有看到叶嘉,又在国事上操劳受累,神情倦怠思维困顿,很想念叶嘉。就下令把他召来,还像以前一样恩宠他。过了一年,叶嘉请求让他告老回乡,皇帝说:“钜合侯,对我可真是尽忠了。”就封赐爵位给他的儿子。又下令郡守选择他家族中品行优良的弟子,年年推荐给朝廷。 评论说:现在姓叶的分散在天下各地,他们都不喜欢住在城县里,只喜欢住在山中。住在福建中部的,是叶嘉的后代。天下姓叶的虽然很多,可是品德芳香被世人看重的,都比不上福建的。叶嘉以平民百姓的出身受到皇帝礼遇,被封为最高的侯的爵位,位居八大职位之列,可也说是相当荣耀了。那么他正直的本色、苦苦劝谏的精神,尽心尽力报效国家、不替自己考虑的品行,那是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古代帝王使用国家经费懂得节制,从百姓那里收税有限度,至于山林和河川沼泽的物产,一切都给了百姓。叶嘉提出专卖政策,虽然救了一时之急,却并不是古代贤君的做法。有君子讥笑叶嘉。也有人说对山林河海的物产实行专营,开始于盐铁丞孔仅、桑弘羊的谋略。叶嘉的政策在当时未被推行,到了唐代赵赞才开始采纳并推行。 作者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间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累遭贬谪。其间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病死于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学识渊渊博,诗、书、文、画、词都有极高造诣。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其词豪放,其书尤长行、楷,与黄庭坚等并称宋四大书家,善绘竹。著有《东坡集》等。
9,李白古风里的侠客行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太玄经是谁写
太玄经》:杨雄写的一部哲学著作,共十卷,以“玄”为中心思想,相当于《老子》的“道”和《周易》的“易”。太玄经》是西汉末年学者扬雄的匠心之作
太玄经
汉 杨雄
玄首序
驯乎玄,浑行无穷正象天。阴阳,以一阳乘一统,万物资形。方州部家,三位疏成。曰陈其九九,以为数生,赞上群纲,乃综乎名。八十一首,岁事咸贞。
玄测序
盛哉日乎,炳明离章,五色淳光。夜则测阴,昼则测阳。昼夜之测,或否或臧。阳推五福以类升,阴幽六极以类降。升降相关,大贞乃通。经则有南有北,纬则有西有东。巡乘六甲,舆斗相逢。历以记岁,而百谷时雍。
中:阳气潜萌于黄宫,信无不在乎中。
初一:昆仑磅礴,幽。测曰:昆仑磅礴,思之贞也。
次二:神战于玄,其陈阴阳。测曰:神战于玄,善恶并也。
次三:龙出于中,首尾信,可以为中庸。测曰:龙出于中,见其造也。
次四:庳虚无因,大受性命,否。测曰:庳虚之否,不能大受也。
次五:日正于天,利用其辰作主。测曰:日正于天,贵当位也。
次六:月阙其抟,不如开明于西。测曰:月阙其抟,贱始退也。
次七:酋酋,火魁颐,水包贞。测曰:酋酋之包,任臣则也。
次八:黄不黄,覆秋常。测曰:黄不黄,失中德也。
上九:颠灵气形反。测曰:颠灵之反,时不克也。
周:阳气周神而反乎始,物继其汇。
初一:还于天心,何德之僭,否。测曰:也还心之否,中不恕也。
次二:植中枢,周无隅。测曰:植中枢。立督虑也。
次三:出我入我,吉凶之魁。测曰:出我入我不可不惧也。
次四:带其钩鞶,锤以玉环。测曰:带其钩鞶,自约束也。
次五:土中其庐,设其金舆,厥戒渝。测曰:庐金戒渝,小人不克也。
次六:信周其诚,上亨于天。测曰:信周其诚,上通也。
次七:丰淫见其朋还于蒙,不克从。测曰:丰淫见朋,不能从也。
次八:还过躬外,其祸不大。测曰:还过躬外,祸不中也。
上九:还于丧,或弃之行。测曰:还于丧,其道穷也。
礥(贤):阳气微动,动而礥礥,物生而难。
初一:黄纯于潜,不见其畛,藏郁于泉。测曰:黄纯于潜,化在啧也。
次二:黄不纯,屈于根。测曰:黄不纯,失中适也。
次三:赤子扶扶,元贞有终。测曰:赤子扶扶,父母詹也。
次四:拔我不德,以力不克。测曰:拔我不德,力不堪也。
次五:拔车山渊,宜于大人。测曰:拔车山渊,大位力也。
次六:将其车,入于丘虚。测曰:将车入虚,道不得也。
次七:出险登丘。或牵之牛。测曰:出险登丘,莫之代也。
次八:车不拔,骭轴折。测曰:车不拔,躬自贼也。
上九:崇崇高山,下有川波其人有辑航,可与过其。测曰:高山大川,不辑航不克也。
闲:阳气闲于阴,礥然物咸见闲。
初一:蛇伏于泥,无雄有雌。终莫受施。测曰:蛇伏于泥,君不君也。
次二:闲其藏,固珍宝。测曰:闲其藏,中心渊也。
次三:关无键,舍金管。测曰:关无键,盗入门也。
次四:拔我輗軏,小得利小征。测曰:拔我輗軏,贵以信也。
次五:礥而闲而,拔我奸而,非石如石,厉。测曰:礥闲如石,其敌坚也。
次六:闲黄垁,席金笫。测曰:闲黄垁,以固德也。
次七:跙跙,闲于遽篨,或寝之庐。测曰:跙跙之闲恶在舍也。
次八:赤臭播关,大君不闲,克国乘家。测曰:赤臭播关,恐入室也。
上九:闲门以终,虚。测曰:闲门以虚,终不可实也。
少:阳气澹然施于渊物谦然能自韯。
初一:冥自少,眇于谦。测曰:冥自少,不见谦也。
次二:自少不至,怀其恤。测曰:自少不至,谦不诚也。
次三:动韯其得,人主之式。测曰:韯其得,其谦贞也。
次四:贫贫,或妄之振。测曰:贫贫妄振,不能守正也。
次五:地自冲,下于川。测曰:地自冲,人之所圣也。
次六:少持满,今盛后倾。测曰:少持满何足盛也。
次七:贫自究,利用见富。测曰:贫自究,富之聘也。
次八:贫不贫,人莫之振。测曰:贫不贫,何足敬也。
上九:密雨溟沐,润于枯渎,三日射谷。测曰:密雨射谷,谦之敬也。
戾:阳气孚微,物各乖离,而触其类。
初一:虚既邪,心有倾。测曰:虚邪心倾怀不正也。
次二:正其腹,引其背,酋贞。测曰:正其腹,中心定也。
次三:戾其腹,正其背。测曰:戾腹正背,中外争也。
次四:夫妻反道,维家之保。测曰:夫妻反道各有守也。
次五:东南射兕,西北其矢。测曰:东南射兕,不得其首也。
次六:准绳规矩,不同其施。测曰:准绳规矩,乖其道也。
次七:女不女,其心予,覆夫谞。测曰:女不女,大可丑也。
次八:杀生相午,中和其道。测曰:杀生相午,中为界也。
上九:仓灵之雌,不同宿而离失则岁之功乖。测曰:仓灵之雌,失作败也。
上:阳气育物于下,咸射地而登乎上。
初一:上其纯心,挫厥鏩鏩。测曰:上纯其心,和以悦也。
次二:上无根,思登于天,谷在于渊。测曰:上无根,不能自活也。
次三:出于幽谷,登于茂木,思其珍榖。测曰:出谷登木,知方向也。
次四:卽上不贞,无根繁荣,孚虚名。测曰:卽上不贞,妄升也。
次五:鸣鹤升自深泽,阶天不作。测曰:鸣鹤不作有诸中也。
次六:升于堂,颠衣到裳,廷人不庆。测曰:升堂颠到,失大众也。
次七:升于颠台,或拄之材。测曰:升台得拄,辅拂坚也。
次八:升于高危,或斧之梯。测曰:升危斧梯,失士民也。
上九:栖于菑初亡后得基。测曰:栖菑得基后得人也。
干:如人钻乎坚,铪然有穿.
初一:丸钻钻于内隟厉。测曰:丸钻于内,转丸非也。
次二:以微干正,维用轨命。测曰:以微干正,维大谏微也。
次三:箝键挈挈,匪贞。测曰:箝键挈挈,干禄回也。
次四:干言入骨,时贞。测曰:干骨之时,直其道也。
次五:蚩蚩,干于丘饴,或锡之坏。测曰:蚩蚩之干锡不好也。
次六:干干于天贞驯。测曰:干干之贞,顺可保也。
次七:河戟解解,遘。测曰:河戟解解,不容道也。
次八:赤舌烧城,吐水于瓶。测曰:赤舌烧城,君子以解祟也。
上九:干于浮云,从坠于天。测曰:干于浮云,乃从天坠也。
狩(爻守):阳气强内而弱外,物咸扶而进乎大.
初一:自我匍匐,好是冥德。测曰:匍匐冥德,若无行也。
次二:荧狩狧狧,不利有攸往。测曰:荥狩狧狧,多欲往也。
次三:卉炎于狩,宜于丘陵。测曰:卉炎丘陵,短临长也。
次四:狩于酒食,肥无誉。测曰:狩于酒食,仕无方也。
次五:狩有足,讬坚榖。测曰:狩有足,位正当也。
次六:独狩逝逝,利小不利大。测曰:独狩逝逝,不可大也。
次七:白日临辰,可以卒其所闻。测曰:白日临辰,老得势也。
次八:蚤虱之狩,厉。测曰:蚤虱之狩,不足赖也。
上九:全狩,絭其首尾,临于渊。测曰:全狩之絭恐遇害也。
羡:阳气赞幽,推包羡爽,未得正行。
初一:羡于初其次迂涂。测曰:羡于初后难正也。
次二:羡于微,克复可以为仪。测曰:羡微克复,不远定也。
次三:羡于涂,不能直如。测曰:羡于涂,不能直行也。
次四:羡权正,吉人不幸。测曰:羡权正,善反常也。
次五:孔道夷如,蹊路微如,大舆之忧。测曰:孔道之夷,奚不遵也。
次六:大虚既邪,或直之,或翼之,得矢夫。测曰:虚邪实夫,得贤臣也。
次七:曲其故,迂其涂厉之训。测曰:曲其故,为作意也。
次八:羡其足济于沟渎,面贞。测曰:羡其足,避凶事也。
上九:车轴折,其衡抈,四马就括,高人吐血。测曰:轴折吐血,不可悔也。
差:阳气蠢辟于东,帝由羣雍,物差其容。
初一:微失自攻,端。测曰:微失自攻,人未知也。
次二:其所好,将以致其所恶。测曰:其所好,渐以差也。
次三:其亡其亡将至于晖光。测曰:其亡其亡震自卫也。
次四:过小善善,不克。测曰:过小善,不能至大也。
次五:过门折入,得彼中行。测曰:过门折入,近复还也。
次六:大跌,过其门,不入其室。测曰:大跌不入诚可患也。
次七:累卵业嶪,惧贞安。测曰:累卵业业,自危作安也。
次八:足累累,其步躟跃,辅铭灭麋。测曰:足累累,履过不还也。
上九:过其枯城或蘖青青。测曰:过其枯城,改过更生也。
童:阳气始窥,物僮然咸未有知。
初一:颛童不寤,会我蒙昏。测曰:颛童不寤,恐终晦也。
次二:错于灵蓍,焯于龟资出泥入脂。测曰:错蓍焯龟,比光道也。
次三:东辰以明,不能以行。测曰:东辰以明,奚不逝也。
次四:或后前夫,先锡之光。测曰:或后前夫,先光大也。
次五:蒙柴求兕,其得不美。测曰:蒙柴求兕,得不庆也。
次六:大开惟幕,以引方客。测曰:大开惟幕,览众明也。
次七:修侏侏,比于朱儒。测曰:洙侏之修无可为也。
次八:或击之,或刺之,修其玄鍳,渝。测曰:击之刺之,过以衰也。
上九:童麋触犀,灰其首。测曰:童麋触犀,还自累也。
增:阳气蕃息,物则增益,日宣而殖。
初一:闻贞增默,外人不得。测曰:闻贞增默,识内也。
次二:不增其方,而增其光,冥。测曰:不增其方,徒饰外也。
次三:木以止渐增。测曰:木止渐增,不可盖也。
次四:要不克,或增之戴。测曰:要不克,可败也。
次五:泽庳其容,众润攸同。测曰:泽庳其容,谦虚大也。
次六:朱车烛分,一日增我三千,君子庆,小人伤。测曰:朱车之增小人不当也。
次七:增其高,刃其峭,丘贞。测曰:増高刃峭,于损皆行也。
次八:兼贝以役,往益来。测曰:兼贝以役前庆后亡也。
上九:崔嵬不崩,赖彼岟崥。测曰:羣士橿橿也。
锐:阳气岑以锐,物之生也咸专一而不二。
初一:蟹之郭索,后引黄泉。测曰:蟹之郭索,心不一也。
次二:锐一无不达。测曰:执道必也。
次三:狂锐荡。测曰:狂锐之荡,不能处一也。
次四:锐于时,无不利。测曰:锐于时,得其适也。
次五:锐其东,忘其西,见其背,不见其心。测曰:锐东忘西不能回避也。
次六:锐丑,含于五轨万钟,贞。测曰:锐于丑,福禄无量也。
次七:锐于利忝恶至。测曰:锐于利,辱在一方也。
次八:锐其锐,救其败。测曰:锐其锐,恐转作殃也。
上九:陵峥岸峭,陁。。测曰:陵峥岸峭,锐极必崩也。
达:阳气枝枝条出,物莫不达。
初一:中冥独达,迥迥不屈。测曰:中冥独达内晓无方也。
次二:迷腹达目。迷腹达目以道不明也。
次三:苍木维流,厥美可以达于瓜苞。测曰:苍木维流,内恕以量也。
次四:小利小达,大迷,扁扁不救。测曰:小达大迷,独晓隅方也。
次五:达于中衢,小大无迷。测曰:达于中衢,道四通也。
次六:大达无畛,不要止洫作,否。测曰:大达无畛,不可徧从也。
次七:达于砭割,前亡后赖。测曰:达于砭割,终以不废也。
次八:迷目达腹。测曰:迷目达腹,外惑其内也。
上九:达于咎,贞终誉。测曰:达咎终誉,善以道退也。
交:阳交于阴,阴交于阳物登明堂,矞矞皇皇
初一:冥交于神齐,不以其贞。测曰:冥交不贞,怀非含惭也。
次二:冥交有孚,明如。测曰:冥交之孚,信接神明也。
次三:交于木石。测曰:交于木石不能向人也。
次四:往来熏熏,得亡之门。测曰:往来熏熏,与神交行也。
次五:交于莺猩,不获其荣。测曰:交于莺猩,鸟兽同方也。
次六:大圈闳闳,小圈交之我有灵肴,与尔肴之。测曰:小大之交待焕光也。
次七:交于鸟鼠,费其资黍。测曰:交于鸟鼠,徒费也。
次八:戈矛往来以其贞不悔。测曰:戈矛往来征不可废也。
上九:交于战伐,不贞覆于城猛则噉。测曰:交于战伐,奚可遂也。
耎:阳气能刚能柔,能作能休,见难而缩。
初一:赤卉方锐,利进以退。测曰:赤卉方锐,退以动也。
次二:耎其心,作疾。测曰:耎其心,中无勇也。
次三:耎其,守其节,虽勿肆,终无拂。测曰:耎其,体不可肆也。
次四:耎其哇,三岁不噣。测曰:耎哇不噣,时数失也。
次五:黄菌不诞,俟于庆云。测曰:黄菌不诞,俟求耦也。
次六:缩失时,或承之菑。测曰:缩失时,坐逋后也。
次七:诎其节,执其术,共所歾。测曰:诎节共歾,内有主也。
次八:窾枯木,丁冲振其枝,小人有耎,三却钩罗。测曰:窾木之振小人见侮也。
上九:悔缩,往去来复。测曰:悔缩之复,得在后也。
徯:阳气有徯,可以进而进,物咸得其愿。
初一:冥贼徯天,凶。测曰:冥贼之徯,时无吉也。
次二:冥德徯天,昌。测曰:冥德之徯,昌将日也。
次三:徯后时。测曰:徯而后之,解也。
次四:诎其角,直其足维以徯谷。测曰:屈角直足,不伎刺也。
次五:大爵集于宫庸,小人庳徯空。测曰:宫庸之爵,不可空得也。
次六:徯福贞贞,食于金。测曰:徯福贞贞,正可服也。
次七:徯祸介介,凶人之邮。测曰:徯祸介介,舆祸期也。
次八:不祸祸,徯天活我。测曰:祸不祸,非厥訧也。
上九:徯尫尫,天扑之颡。测曰:徯尫之扑,终不可治也。
从:阳跃于渊、于泽、于田、于岳,物企其足。
初一:日幽嫔之,月冥随之,基。测曰:日冥月随,臣应基也。
次二:方出旭旭,朋从尔丑。测曰:方出朋从,不知所之也。
次三:人不攻之,自然证。测曰:人不攻之,自然证也。
次四:鸣从不藏,有女承其血匡,亡。测曰:鸣从之亡,奚足朋也。
次五:从水之科,满。测曰:从水之科,不自越也。
次六:从其目,失其腹。测曰:从目失腹,欲丕从也。
次七:拂其恶,从其淑,雄黄食肉。测曰:拂恶从淑,救凶也。
次八:从不淑,祸飞不逐。测曰:从不淑,祸不可讼也。
上九:从徽徽,乃升于阶,终。测曰:从徽徽,后得功也。
进:阳引而进,物出溱溱,开明而前。
初一:冥进否,作退母。测曰:冥进否,邪作退也。
次二:进以中刑,大人独见。测曰:进以中刑,刑不可外也。
次三:狂章章,不得中行。。测曰:狂章章,进不中也。
次四:日飞悬阴,万物融融。测曰:日飞悬阴,君道隆也。
次五:进以欋疏,或杖之扶。测曰:进以欋疏,制于宗也。
次六:进以高明,受址无疆。测曰:进以高明,其道迂也。
次七:进非其以,听咎窒耳。测曰:进非其以,毁滋章也。
次八:进于渊,君子用船。测曰:进渊用船,以道行也。
上九:逆冯山川,三岁不还。测曰:逆冯山川,终不可长也。
释:阳气和震,圜煦释物,咸税其枯,而解其甲。
初一:动而无名酋。测曰:动而无名不可得名也。
次二:动于向景。测曰:动于向景,不足观听也。
次三:风动雷兴,从其高崇。测曰:风动雷兴动有为也。
次四:动之丘陵,失泽朋。测曰:动之丘陵,失下危也。
次五:和释之脂,四国之夷。测曰:和释之脂,民说无疆也。
次六:震于庭,丧其和贞。测曰:震于庭,和正俱亡也。
次七:震震不侮,濯漱其訽。测曰:震震不侮,解耻无方也。
次八:震于利颠仆死。测曰:震于利,与死行也。
上九:今狱后谷,终说桎梏。测曰:今狱后谷,于彼释殃也
引自百度
10,三教同源最上一乘心法是什么
最上一乘妙诀重阳祖师心传 清虚子录夫最上者,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清净为妙用,无为为丹基,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以自然造化为真种子,以勿忘勿助为火侯,洗心涤虑为沐浴,存神定息为固济,戒定慧为三要,先天之中为玄关,明心为应验,见性为凝结,三无混合为圣胎,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空为了当。此最上一乘之妙道,三教同源之心法,上士行之不怠,直超圣域,顿悟圆通,形神俱妙,与道合真,逍遥极乐,永劫不坏,即大觉金仙之位也。至道原来不易传,空微究理了尘缘,山头水降黄芽长,地下当升白雪填,慧月涓涓澄碧沼,玄风细细卷青烟,木性金情相交合,便是虚无太极圈。序斯文乃金丹之至宝,非其人而不可传也,若上根上器大德之子,得遇此书,修仙之正路耳。重阳注曰:仙有五等,鬼仙不可取,人仙不必论,地仙住世长年,神仙出有入无隐显莫测,身外有身。能二其身者,是谓神仙。天仙者,列于神仙之上。学道之士,勿为中下之徒,当学最上一乘之真法,无上至极之妙道。洞晓天地阴阳,深达五行造化。阴阳二字,理莫大焉。天地日月五行,由此而化,太极既判,清气上升,在天成象。浊气下降,在地成形,木火之精为太阳,金水之华为太阴。天地日月,感二气而化成也。此二气互运于天地之间,周流不已,化生万类。然人之生也,禀父精母血,天之阳气,地之阴气,日之阳魂,月之阴魄,火之阳神,水之阴精。人之一身造化,与天地同一气也。天地乃人之大父母。悟之者超乎天地阴阳之外,迷之者罗乎苦海万象之中。不被五行之所拘、阴阳之所缚,是谓上品天仙。不悟之者,与造物同沦,悲哉。以天心为主,以元神为用。重阳注曰:天心才妙圆之真心也。释氏所谓妙明真心,心本妙明,无染无著清净之体,稍有染著,即名之妄也。此心是太极之根,虚无之体,阴阳之祖,天地之心,故名天心也。元神者乃不生不灭无朽无坏之真灵,非思虑妄想之心。天心乃元神之主宰,元神乃天心之妙用。故以如如不动,妙圆天心为主,以不坏不灭,灵妙元神为用也。以三宝为基,外三宝不漏,内三宝自合也。重阳注曰:内三宝者精气神是也,外三宝者耳目口也。须以耳目口,闭塞勿发通。目视色则神从目漏,耳听声则精从耳漏,口开言则气从口漏。视听言时动于外,则神气神日耗于内,渐渐衰老,耗尽则死。所谓固三宝者,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是为外三宝不漏也。目不视而神在心,耳不听而精在肾,口不言而气在丹田也,是为内三宝自合也。始得天人感通,先天之气,自然归之。重阳注曰:天者先天气也,人者后天形也。修仙之士,若常涵养如如不动之天心,灵妙不昧之元神,行住坐卧,摄于玄关一窍之中,自然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内真外应,先天之气,自然感通,归于吾身矣。然人之一身内外,四大上下皆属后天阴阳,惟有先天一点至阳之气,混于杳冥不测之内,至虚至灵,难求难见。重阳注曰:人之一身,外有四肢百骸,内有五脏六腑,至于涕唾津精气血者,俱是有形之物,皆属后天阴浊。这点至阳之气,即先天真一之气,谓太乙含真气是也。恍惚杳冥者指先天发生之所也。欲先天至阳之气发现,别无他术,只有一静之工夫耳。静工之道,只在去妄念上做工夫。观一身皆空,寂然不动之中,忽然一点真阳,发现于恍惚之中,若有若无,杳冥之内,难测难窥,非内非外,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虽然外来,实由内孕。重阳注曰:万物负阴而抱阳,人之一身四大虽属阴浊,内含一点先天元阳。本自良知良能本妙本明,因人七情六欲攻于内,寒劳暑役伐于外,以致元阳散尽而不知觉悟,随造化而沦没也。知之修炼,收视返听,忘物抱真,视听不漏于声色,妙湛不漏于念想,真精自固,元阳自充。内真外应,先天一气自虚无中而来,点化身内之金丹。故曰虽从外来实由内孕。是以母气而伏子气,神抱于气,气抱于神,当斯之际,丹田温暖,三关升降,上下冲和,醍醐灌顶,甘露洒心,钧天妙乐耳中常闻,至宝玄珠,目中常见,此乃真景象也,非譬喻也。真精既返黄金室,一颗明珠永不离,岂虚言哉。先天若无后天何以招摄,后天不得先天岂能变通,此乃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无因有而激之成象,有因无感之而通灵,先后二天之气,如谷之应声。重阳注曰:先天者入于无象,后天者滞于有形。先天者真净妙明之心也,后天者端严具足之形也。先天妙明真性本来清净,无始以来,一念垂珠至今日,若不得后天具足之体招摄,则阴灵孤渺。后天具足之体若不得先天灵妙之元神,则不能变化通灵,岂能超凡入圣。夫性命者,神气之根源也。气者天一之水,神者太乙含真,性者无中之有象,命者有中之虚无。命无性不灵,性无命不立。无者是先天之性,神者真一之气也。有者后天之命,气者真一之精也。此有形阴质因一点无象阳气而生,此有形之内怀无象之真,必假煅炼澄清,方得玄珠显象,玄珠既显,采归炉内,有无混融,二气感通,如影之随莆,如谷之应声,自然心凝形释,骨丹都融,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神仙妙用,只是采取先天真阳之气,以为金丹之母,点化已身阴气,以变纯阳之体。重阳注曰:金丹在内,药从外来,实由内孕也,盖神依形生。既有此物,一点先天在人身,个个不无,人人本有。世人迷真顺情,情境既熟,爱海流浪,欲海波深。实观觉悟之者,得遇真师指示,这先天一气,药从外来依形而生,采取之法,只是忘情忘形,委志虚无,一念不生,静中至寂,忽然天光自发,不内不外之间,若有一物,或明或隐,乃玄珠成象。玄珠因何而成象,皆因静寂之时,神抱于气,气结精凝,结成一粒金丹,永在丹田之内。外现玄境地之象,犹如室内之灯光,照透窗外之明朗。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待他一点自归复,身中化作四时春。温养丹鼎光透廉帏,此之谓玄珠外药也。先天真元也,真阳火也,铅遇癸生也。于斯之时,宜当于静,方可采取归来。自觉丹田火炽,两肾气暧,三关升降,一气冲和,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内景无穷,笔难尽述。先天气生,即一阳动时,更生天地,别立乾坤,回阳换骨之时也。人自父母媾精胎形,十月渐满,气足形全而生身,其一点灵光元阳之气,已含于内。既有此身,则阴系阳,五行之内,死生贵贱,莫能逃也。既得先天真阳,归于身内,假作炉鼎,与后天真阴交媾,二气氤氲,结成仙胎,返炼五行,逆施造化,当三万刻工夫,不差毫发,方得火侯不灭丝毫。须要十月功成,脱胎飞升。五行不能拘,阴阳不能陶,通身浊阴尽化纯阳,跳出樊笼,散荡逍遥无穷矣。却从炼已纯熟,方得先天造化,玄珠成象,太乙含真,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此皆自然而然,不假一毫作为也。重阳注曰:二六时中,逆而修之,不顺熟境,动持道念,目不随色随境,耳不随形遂境,鼻不随香臭境,身不随触欲境,意不随情熟境。觉而常照,照而常寂,如斯不顺人情熟境,久久自然,天理纯真。炼已即炼心也,心为离,离者已土也。炼心不动即离宫修定。定则气和,和则身安,安则精气充满,满则铅汞凝结,结则造化自有。玄珠成象,太乙含真,金液炼形,骨散寒琼,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皆自然也。若非操存谨守,降心炼形,必无自致之理。然此工夫必加勇猛决烈之心,舍死忘生之志,乃可纯熟也。心死方得神活,此之谓也。玉液章第一神不离气,气不离神,呼吸往来,归乎一源,不可著体,不可运用,委志虚无,寂然常照,身心无为而神气自然有所为,犹天地无为万物自然化育。重阳注曰: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二气相交自然神抱于气,气抱于神。先后于天之气,相交相得者,浑如醉梦,自然而然,无一毫作为也。吸则气呼则神,神呼气吸,上下往来,复归于本源,炼结成丹为之胎,身心大定无为,而神气自然有所为。委志虚无,不可存想,犹如天地之定静,自然阳升阴降,日往月来而造万物也。工夫已久,静而生定,神入气中,气与神合,五行四象,自然攒簇,精凝气结,此坎离交媾。初静之功,纯阴之下,须用阳煅炼,方得真气发生,神明自来矣。重阳注曰:炼自纯熟,工人静久,自然神气交合。神属南方火,火在卦为离。精属北方水,水在卦为坎。魂属东方木,木在卦为震。魄属西方金,金在卦为兑。意属中央土,土在卦为坤,名曰中宫黄庭。先天玄关为乾,既神与气合,神入气中,自然五行四象攒簇,是为坎离交媾之功也。纯阴用火,谓凝神下照坤宫,杳杳冥冥而得真气发生,神明自来,谓一阳生而为复也。产药章第二神守坤宫,真火自来。坤宫乃产药川源,阴阳交媾之处。重阳注曰:坤宫乃人身中黄庭是也,即心下肾上,肝西肺东,内肾之前,脐轮之后,中虚之窍,真气发生之所。人自父母胞胎,一身之精粹,其连如环,其白如练。先生三元,后生两肾,两肾既生,渐生两目。后生两外肾,三才既全,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渐次而生。此一窍乃祖气之宫,故曰坤宫。坤乃承载万物之谓也。实为产药川源之处,阴阳交媾之所也。神守坤宫,要昼夜之间,时刻不离,元神下照,回光静定,逆施造化,拔转天关,大药自此而生,金丹由是而结也。若不得真火煅炼,则金水混融。若不专心致志,则阳火散漫。大药终不能生,先天何由而得。煅炼之久,水见火则自然化为一气,薰蒸上腾,周流不息。真精自此而生,元气胚胎于此。呼吸相含,脉住气停,静而生定,大定之中,先天一气,自虚无中而来。是以先天母气而伏后天子气。顺其自然,不可欲速,先天自发也。重阳注曰:坤宫之火,曰真人之火也。常以神照坤宫煅炼阴阳,精化为气。专心致志,于行住坐卧之间,皆可随意守之,不可散乱。日久而不见其功者,皆因心中杂乱。若煅炼之久,精得火炼,自然化为一气。日久三响,震上泥丸,化为甘露,降下重楼,凝为精液,复归坤位。胚胎元气,渐渐壮旺,神呼气吸,自然含育,周流不息。气脉以停而入静定,大定之中,忽然而动,乃先天一气发生。自坤宫而来,如母恋子,自然感含,神变莫测。听其自然,不可欲速,时至气化,自然见其功效也。天光者神光也。工夫久静,神光照烛,静则神灵,表里透彻,发现于外色象不能碍,爱欲不能障,自然隔墙见物,预知前世矣。混沌之初,天地未判,玄黄相杂,时至气化,定中生动,只这动处,方知造化,若有一物,或明或隐,不内不外,此是大药始荫,不可遽采之,若有一毫念起,天真遂丧矣。重阳注曰:天之轻清在上,其色玄,地之重浊在下,其色黄。天地未判之前,浑沦一气,玄黄不公,清浊未定,混而为一。时至气化,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凝为地。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二气氤氲,化生万物。清净之功亦然。先天真阳与后天真阴,阴阳混一,犹如天地玄黄相杂。忽然定中生动,造化自现,如天地一判,别立乾坤是也。若有一物或明或隐,乃玄珠成象也。此玄珠似乎在外,闭目甚分明,似乎在内,开眼却清白有象。他人不能见,无象独自见分明。故曰无象玄珠。乃是大药之苗始生,其药尚嫩,故不可采。若有妄念,采之必失玄珠,丧却天真至宝,反成魔狂,呼吸乱奔不可救也。命宝不可轻弄,其斯之谓也。采药章第三神守坤宫,真气自归。坤宫乃造化之源,行身受气之初,知之修炼,谓之圣人。重阳注曰:坤宫属地为阴,应人后天有终之形。乾宫属天,应人先天无始之神。乾宫乃虚无玄关一窍是也,实为造化之源。自无而有谓之造,自有而无谓之化,由造而化也。始则受气于虚无一窍而生,终则散精于幻妄图六贼而死,造化循环,不知几万劫矣。始则凝神于坤,煅炼阴精,化为阳气,薰蒸上腾,河车搬运,周流不息。次则凝神于乾,渐炼渐凝,渐聚渐结,结成一颗玄珠,大如黍米,恒在目前,一得永得。先天虚无真气,自然归之。待其铅光闪烁如月之象,汞气飞扬如日之象。不时日月交合一处,一点灵光,圆陀陀,光烁烁,照耀上下,内真外应。先天之气自虚无中而来,是以母气而伏子气,自然感合造化之妙。药从外来,非假存想。重阳注曰:人禀天地阴阳二气以生,真阳之气在身,为铅为精为坎,真阴之气在心,为汞为神为离,象曰人与天地之气同体是也。修真之士,既得大药初荫,玄珠成象,而精神壮旺,当此之际,神中之精下交于坎,精中之神上交于离,内则精神交合于内,外则阴阳交合于外,内外明彻,照耀上下,化为一颗明珠,圆陀陀光烁烁,三关升降,上下旋转如轮,周流不息。如斯景象,是内之精神和合,金木交并,水火激发之际。是内有真实,故外应其景象也。若非亲造真境,岂能有此哉。先天之气母气也,后天之气子气也,自然感合,返斯造化之妙,始得药从外来。母气天气也,子气人气也,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先坤后乾者,又名移鼎换炉也此乃金丹之真窍妙,先天火侯之秘诀也。初炼丹时,便向水中求之,终落顽空,毕竟无成。须以我之真气而感天地之至精,当以阳燧方诸,水火感通之理,推之自得。重阳注曰:初炼丹时,先须神照坤宫,以火炼药,以神驭气。待真气发生,后守乾宫,悬胎鼎内,结成玄珠,炼成大药,吞入腹中,点化已之阴气,变成乾阳之体,此空中之妙用也。时人不悟真空之妙用,不遇至人之传授,道听途说,盲修瞎炼,便向水中求之。水者杳冥之谓也,忘念忘体于杳冥之中,岂不落于顽空乎,必竟终无成丹之理也。当以阳燧方诸,水火感通之理,推之自得。阳燧火珠也,太阳正宫,以火珠向日燧之。方诸水珠也,太阴正宫,以水珠向月珠之。天地悬隔之远,一刻之中,自然得水火也。彼物受气之偏,尚能感通日月,得水火于顷刻之间。何况人为万物之灵,静定之中,岂不感通身中妙化,而结成金丹也哉。当其日月交光之侯,先天适至之时,泥丸风生,欲海波澄,此身如在万丈海中,不知有水,不知有火,不知有天地人我,浑如醉梦。正是龙虎交会之际,金木相啖,水火相激,景象发现,迅如雷电。急急采取,其采取之妙,如发千钧之弩,惟用一寸之机。似采非采,不采实采,乃为真采也。重阳注曰:不知如醉,此是得药之景象也。当其玄珠成象,日月交光,正是采药之时,先天适至之侯。当此之际,泥丸自觉风生,从天吹下,灌入玄关两目之中,径通周身,关窍齐开,骨节如断,酸软如绵,心冷如冰,丹田如火,身心欠爽。慎勿恐怖,正是水火烹蒸激发之时,龙虎金木交会之际。少刻三宫气满,二气冲和,尘情尽绝,神气泰定,恍如醉梦,犹如万水万木,互相感激,不知有天地人我。只闻千钟雷呜,万道霞光,灵明内外,琳琅满空,雷轰电击,撼通乾坤。采药归来,这个妙用,如半寸之机发千钧之弩,一旋之水斡万斛之舟。经云,人发杀机,天地反覆,乃真妙之用也。又云,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又云,杨柳风来面上吹,梧桐月向怀里照。泥丸风清,绛宫月朗,林间嫩风清,一派天音降之句,皆形容先天一气自外而来也。得药章第四神守玄宫,意迎牝府,神意相合,先天自得。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一点红光,闪入下元。已之真气,翕然凑合,阴乃抱阳,阳乃激阴,至精发现,海泛浪涌。自太玄关升入泥丸,化为金液,吞入腹内,香甜清爽,万孔生春,遍体生光。至此乃是乾坤交媾。一得永得之妙,全在防危虑险,即当牢封固闭,勿令渗漏,以便温养。重阳注曰:玄宫即玄关也,炼黍米之所也。又云,悬胎鼎,朱砂鼎,乾坤鼎,皆异名也。前言乾坤,所谓初炼丹,以乾坤为鼎器。先凝神聚于坤位,静中生动,采阴中之阳,名曰兔髓。真气上腾,升上乾宫,动而后静,合阳中之阴,名曰乌肝。二物相融,炼成如意之珠,所谓坎离交媾,癸花发现,真铅初露,先天初现,一阳初动之时。如初三日,月出庚方之象,正所谓活子时也。一时分作六侯,二侯得药,四侯别有妙用,此时是得药之初一侯。既得初一侯之药,宜当深入静室,运天然之火,再入兑丁半轮之月现,此时有龙吟虎啸之声。铅汞全在洗心涤虑,沐浴提防。渐过十三日而生乾甲,即十五日是也,此日圆满乾坤之时也。鄞鄂已成,玄牝已立,金花已现,三阳已备之时。月圆满于甲方,应乾之象,恐其金逢望运,正是日月重明之际,再得药之侯,二侯得药也。四侯别有妙用之法,为前半月之象,半轮明月之内,有龙吟虎啸之声,要虑险防危之妙用也。仙胎已成之后,月到十八,一阴巽方守城,野战之妙用也。次炼二阴,下弦二十三,艮地洗心沐浴之妙用也。炼尽三阴,阳神出现,提防固济之妙用也。此名前三三后三三,四侯之妙用也,二侯得药之理也。神守玄宫,意迎牝府,此二句是采药之口诀。当其玄宫之中,至精发生,真铅之气,发现一轮明月之象,真汞之水,发现一轮红日之象。日月之中,各发金花二朵,壮如丹山,金红赤色。斯时正不老不嫩,急急采取,何采何取,诀曰,只是意迎牝府,神意相合,先天自得。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一点红光,闪入下元,交会真阴,阴乃翕然凑合,阴乃抱阳,阳乃激阴,阴阳激发,海浪泛涌,自太玄关至尾闾夹脊,过玉枕化为金液,琼浆吞入腹内,香甜清爽,耳听鼓声,万颗雷呜,钧天妙药,非琴非瑟,非笛非箫,别是一般妙音,似寒泉漱玉,似金磬摇空,似秋蝉拽绪,似风鼓青松,非常之异。琳琅振响,有群鸦齐噪之声,众鸟频伽之韵,口涵目惊,心怜意悦,诚为极乐之邦,实乃天宫妙境。尘寰俗客,如瞽如聋。身心清净,百关和畅,万孔生春,遍体发出万道霞光,现一圆光,内有婴儿之象,乃阳神出现也。全在防危虑险,不可远离。温养之法,注见下文。温养章第五神守黄房,金胎自成。黄房乃乾之下坤之上,十二时中,念兹在兹,含光藏耀,行住坐卧,绵绵若存,如鸡抱卵,如龙养珠。抱元守一,先天元神元气,刻刻相合,渐渐相化,但安神息,不运火而火自运。百日功灵,十月胎圆,阴魄自化,阳神出现,千日之后,温养火足,剥尽群阴,体变纯阳,婴儿现象,身外有身,形如烟霞,神同太虚。隐则形同于神,显则神同于气,步日月而无影,贯金石而无碍。温养三年之后,婴儿老成,不可远离,直至九年,与太虚同体,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天地山川,有时崩坏,吾之道体,浩劫长存,潜伏人间,积功立行,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所以阴阳不能钧铸,天仙之道,斯乃毕也。重阳注曰:黄房即黄庭宫也,故为乾之下坤之上也,规矩之中也。金胎即仙胎也,金乃坚刚不坏之物,此乃人之元神也。此元神不坏不朽,清净妙用之体,如金之坚,如刚之利,净如琉璃,光如满月。存不亏明,因一念之妄,缘于幻化。今既修五篇之口诀,得返还之丹道,要炼有合无,投黑结红而成仙胎,返本来之真常,合元始之妙用。金胎自成,规中之妙,以神守之。黄房之中,一意不散,十二时中,念兹在兹,含光藏耀,敛视收听,绵绵若存,不可须臾离也。如鸡抱卵,如龙养珠。龙养项下之珠,心意不忘,精神感化,其珠有光,生光既久,珠成小龙,飞腾太空,或收或放,时人见之,是为龙象,乃龙之神也。神全变化,兴云致雨,脱骨飞腾,是谓神龙。所以能大能小,可潜可显,动则裂泰山发洪浪,兴云起雾,击电轰雷。静则隐藏渊泉,是阳灵之物。金丹之道,学天仙者,亦如此理也。初则抱元守一,养先天黍米,元神妙珠。度人经云,元始天尊,悬一宝珠,去地五丈,于空悬之中,万圣千真,从珠口中出,渤渤然后从珠口中入。存养之久,自然元神黍米,劫劫相会,渐渐相化。新月娥眉,次而半轮上弦,渐至满月之圆。自有金光发现,日月合壁,铅汞相投,结成仙胎。温养三年,婴儿老成,直至九年,功圆行满,阴滓尽消,一神可以化百神万神,形神俱妙,出有入无,炼神与太虚同体,返乎无极之真道,合乎元始之妙境。观天地在玄妙中,如太仓一粒黍,太虚一片云耳。有何五行拘系也,有何阴阳变化也,于斯天地,由吾提挈,阴阳由吾把握,永无终始,浩劫度存,与道合真,神哉神哉。
文章TAG:
木英 育芳 杜蘅 翻译 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
大家都在看
-
当别人给你倒茶时,别人给倒茶用什么手指
2022-04-12
-
那么什么茶最提神,什么茶不会提神
2022-06-25
-
绿茶一般多少钱一斤,目前茶叶多少钱一斤
2022-04-28
-
有没有人知道茶汤里亮晶晶的是什么东西,茶汤表面有一层发亮是什么
2022-04-19
-
普洱生茶到底是什么味道,生普喝起来什么味道
2022-04-12
-
茶叶上的茶毛是什么,龙井茶的小绒毛是什么
2022-10-13
-
在冲泡西湖龙井茶时,龙井茶为什么不下沉
2022-05-13
-
经期喝什么水果茶好,什么水果茶好喝
2022-05-30
-
茶小白如何入门,茶叶生意怎么入门
2022-04-16
-
什么花茶提高记忆力,提高记忆力的花茶
2022-04-06
-
醒茶是什么意思,茶醒是什么
2022-04-09
-
为什么泡茶首泡不能喝,头泡茶为什么不能喝
2022-04-08
-
茶叶为什么要进行揉捻,揉茶为什么
2022-04-10
-
普洱茶的顶级品牌有哪些,口碑最好的十大普洱茶品牌
2022-05-04
-
痛风该喝什么茶,什么茶不含嘌呤
2022-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