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社会作业题

宣传效应;因祸得福

社会作业题

2,颇有讲究的天津茶文化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的种类繁多,在不同的城市都会掀起一股热潮。在天津文化中,他们的茶文化是颇具讲究的,天津人饮茶历史悠久,有一天三遍茶的说法,而且不喜新厌旧,一种茶叶可以喝好久。那么,一起来详细了解天津的茶文化吧。 天津人饮茶已有较为久远的历史,在清朝嘉庆年间就是茶叶集散地之一,1888年京、津、塘火车贯通,加之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天津就以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便利的水陆交通,逐渐发展成为北方的重要商埠,南方茶叶通过水陆交通源源不断地运到天津。 二十世纪初,茶商相继来天津批发经营茶叶,将各地区茶叶汇集于此,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天津已发展成为北方茶叶集散地。当时通过天津流转的茶叶已运送到华北、东北和西北、山东以及河南的一部分地区。三四十年代,天津茶叶市场的年销售量已达到9-12万担。 爱喝浓口热茶的习惯与天津人豁达豪爽、热情开朗的性格特征是相贴合的。天津人讲究一天三遍茶,喝茶是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早年间的老天津人清晨洗漱完毕,就提着装好茶叶的大茶壶到水铺沏茶去了,很多人一早就能喝光一壶热茶。更有闲居的老人、想找点事由或好热闹的人,顺便到河边遛早儿就直奔了茶馆,如果这早茶没喝就觉得浑身不自在。 等喝滋润了,吃套煎饼馃子,要么来二两包子,再冲碗茶汤或来碗热豆浆,这才算是“泰嗐”了,然后才开始这一天的安排。午茶则一般在午饭后或午睡后,这时候的茶要浓,得着实“闷”透了再喝,老话儿讲这样能助消化和提精神。 天津人有句老幼皆知的俚语或者说是食俗,叫“萝卜就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现在看来这话里多少有些对医生这行业不尊重和戏谑的成分,不过话糙理不糙。这俗语中的茶您知道是该嘛时候喝的吗?其实它多指是在晚饭后。 秋冬季天刚“擦黑儿”,胡同里就传来了小贩卖青萝卜的吆喝声,而这阵子屋里的茶也沏好泡透了,咬口萝卜,喝口热茶绝对是一种享受。天津近郊沙窝的青萝卜脆甜,富含维生素,佐以热茶让人通肠理气,神清气爽。正像一则民谣所说的:“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 天津茶拼配的讲究是很有传统的,茶商一直恪守“没有大的市场波动切忌随意提价或降质”的原则,否则喝走人们的茶“口儿”,那买卖可就要倒牌子了。旧时茶庄将到津的原茶严格按“奇、鲜、厚、疲”分出三六九等。 具体来说旧时味道奇、鲜、厚重的算奇鲜厚级;稍次为鲜厚级;有底味而不鲜的为厚级;味好但不耐泡的算鲜级;最次的就是疲级。有的茶庄不惜成本,坚持每天早晨各泡一大壶茶,循序渐进,从低到高,再由高至低,日复一日让伙计们喝,目的是让他们将不同等级茶的色香味深谙于心,即使闭着眼也能明鉴,要的就是店员伙计都得变成行家里手。 天津人对绿茶和花茶的喜爱那是根深蒂固的,买回家的散茶就用茶叶罐一装,可以喝上两三个月。早些年家庭里面泡茶的茶具不是很讲究,用一只陶瓷壶,就泡一家子喝的茶,壶身上大多绘有西厢记,红楼梦,水浒等人物,或者是山水花鸟的图案,茶壶外面套一个保护壳,壳里面大多衬有用布缝好的棉花,这主要是为了冬天给茶壶保温。不过,就算再热的天气,天津人都不喝放凉的茶。

颇有讲究的天津茶文化

3,被乾隆封为御茶的是什么茶

西湖龙井清朝乾隆皇帝游览杭州西湖,对西湖龙井茶赞不绝口,亲自封为“御茶”。早在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西湖龙井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并因此得名。清朝乾隆皇帝游览杭湖时,盛赞西湖龙井茶,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西湖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西湖龙井茶之名始于宋,元,扬于明,盛于清。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西湖龙井茶从无名到有名,从老百姓的家常饮品到帝王将相的贡品,从中华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

被乾隆封为御茶的是什么茶

4,茶商的清代茶商

茶商因在茶叶运销中的职能不同,大致可分为收购商、茶行商和运销茶商。茶叶收购商人,有的地方称为“螺司”。他们深入茶山,向零星茶户(茶叶生产者)收购毛茶,然后卖与茶行商人。有的地方没有这类收购商,由茶户直接卖与茶行商人。茶行商人的业务,主要是代运销茶商收购茶叶,他们一般为经纪人,亦有兼营毛茶加工业务者。运销茶商至产茶区贩茶,必投茶行,给验茶引,预付货款。茶行商人代为收购,抽取佣金。开设茶行,要经过官府批准,领取照帖。官府禁止私自开设茶行。运销茶商大致有两种,运销“官茶”的称“引商”;运销“商茶”的称“客贩”。“引商”请引于部,每运一引(一百斤)茶叶到陕甘等地的茶马司,五十斤“交官中马”,五十斤“听商自卖”,另外还允许带销“附茶”十四斤,作为“官茶”运脚之费。“客贩”请引于地方政府,专门运销“商茶”,除缴纳引课之外,凡遇税关,需验引抽税。产茶区生产的茶叶,要先尽“引商”收买。然后方给“客贩”运销。 康熙中期实现了全国的统一,马已足用,向陕甘等地易马渐无必要。同时,因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禁以后,清代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茶叶的外销日趋增加。于是,经营“官茶”的“引商”开始衰落,而经营“商茶”的“客贩”却日渐兴盛。闽、粤商人因广州开放对外通商,开始大量经销“商茶”装载出口,或销往南洋一带,或外销东印度公司。秦晋商人则运茶到天津、张家口等地,由俄国商人陆运至东欧等地。过去经营“官茶”的晋商、徽商,亦有转而经营“商茶”的。清代茶商借垄断茶叶运销之权,在产茶区收购茶叶时,或则冒指“官茶”,以便压低价格或则多取“样茶”,任意勒索;或秤则任意轻重,银则熔改低色。此外,他们还用预买的形式贷款给茶叶生产者,以高利贷的方式盘剥茶户,并使茶户屈从于商人资本。在茶商的残酷剥削下,茶户小生产者生活困苦不堪,致使许多茶园生产难以改进。茶商在销售茶叶时,又采取以次充好,掺杂水湿等手法剥削消费者。茶商通过种种不等价交换的手法攫取暴利。累积起巨额资本。如山西茶商,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两,有的甚至达二百余万两之多。广东茶商也有富至百万者。而浙江茶商中有每年经营十四万引茶叶买卖的巨贾。 徽州地处亚热带,重峦叠翠,雾色空檬,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宜茶宜林,茶叶便成为徽商赖以发迹的主要行业之一。徽州商人四出经营茶叶,史料可查,始于明代。而徽州的茶叶买卖是很早的。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说明原属祁门之浮梁,远在1100多年前就已成为茶叶的集散地。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歙州司马张途著的《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中所载:“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给食、供赋,悉恃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逾于诸方.”可见当时祁门茶市相当兴隆。宋代《贡茶录》所说的:“早春英华,来泉胜金”,诸名茶皆出自徽州。 徽商的内销茶经营,谓之“茶庄”,明代即有茶叶运销京津的,迩后遍及东北、鲁、豫、江、浙、沪等地。清代是徽州茶商的鼎盛时期,乾隆年间,徽商在北京设有茶行7家、茶庄千家以上,在津、沪开茶庄也不下百家。茶叶经营日盛,由大城市延伸到小城镇,江、浙等一些小镇也有了徽籍人开的茶店。其时王茂荫的祖父王槐康就在通县开设森盛茶庄。当时,内销茶花色品种甚多,有松萝、六方、毛峰、烘青、炒青等数类数十种,后又有各种花茶,所以有“茶叶卖到老,名字记不清”之说。茶商在外开茶庄、茶行很快发迹者,各地均有,明清歙人吴景华、吴永祥、吴炽甫在京经营茶叶,均成为赫赫巨富。徽商的外销茶经营,谓之“洋庄”,始于清嘉道前后。当时英国控制印度,大量鸦片输入我国,换取丝茶。徽商开始是“漂广东”,由于海禁,当时买卖双方只能在船上做交易,价格茶商可以自主,因之利润较高,谓之“发洋财”。五口通商以后,交易地点慢慢转移到上海。婺、休、歙三县茶商以新安江运输方便,集中在屯溪设号精制,得名“屯绿”,销往俄国和欧美国家。在“屯绿”外销兴盛的1920年,屯溪茶号达109家之多,故有“未见屯溪面,十里闻茶香,踏进茶号门,神怡忘故乡”和“屯溪船上客,前渡去装茶”之诗句。1875年,自闽罢官回乡的余干臣,在祁门按“闽红”的制作方法,改“绿”为“红”,从此,祁门功夫红茶开始问世,销往国外。“祁红”茶号也发展到近百家。1915年,“祁红”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膺金奖。茶号系季节性经营,然徽州茶商并不闲暇。他们多半兼营其它行业,或开钱庄、布店、南货店,或为木材、粮油行商.在上海茶界的郑镒源,洪纯之两巨子,就分别兼营钱庄和绸、瓷业。一些中小茶商,在茶季来临,资金重点投入茶叶,茶叶脱手,又在沪、杭采购各类商品回徽州贩卖,所以徽州茶商大都家大业大,根基甚牢。历来茶商均是各自经营,清末吴俊德、洪其相发动建立六邑茶务总会,才有了茶商组织。30年后改为茶叶公会,但都是办理日常事务,并不研究生产经营。且徽州茶商素无外贸机构的设置,这就给外商造就机会,操纵市场,尽量压低外销茶价,有些茶栈也从旁以回收贷款等方式施加压力,迫使外销茶商就范。抗日战争开始,渠道不畅,外销阻滞,“祁红”与“屯绿出口日渐减少,1944年,由最高收购26万担,下降到不到8万担,当时,多少茶商为之衰叹!

5,李立群主演的一部关于茶的电影叫什么

李立群倒是有一部饰演茶商的电视剧,叫做:《汉口码头》剧情简介:晚清民初之时,湖北茶乡少年黄天虎,不幸流落到汉口码头当扁担,又当过货栈学徒、洋行学徒,虚心求教,在乡情、友情、爱情的纠缠碰撞中,在码头上各派力量对利益的追逐较量中,历经磨难,勇闯茶叶之路,体现了他诚信、侠义、善良的品格。在辛亥革命、北伐、八七会议、抗战期间,都展示了黄天虎在历史的风口浪尖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的精神,最终成长为具有民族气节的一代巨商富贾。同时通过汉正街和汉口租界上的几个中外家族的恩怨情仇,围绕着乡码头、汉码头、洋码头展开的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利益纷争,背衬着二十世纪初两湖地区风起云涌的革命风潮和民族工商业崛起的步伐,史诗般再现“东方芝加哥”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与辉煌。=============================很高兴能帮助到你O(∩_∩)O如果不对请追问~满意的话请按答案质量采纳哦~你的采纳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感谢!
《汉口码头》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6,当代著名的茶庄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古代时,茶业的发展形成了很多的茶园、茶庄。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当代著名的茶庄,一起来看看。   当代著名的茶庄   广裕茶庄   广裕茶庄,位于天津劝业场附近。前生是九恒茶庄。1920年改组为广裕茶庄。1988年成为经营名茶的商店,品种有100余个,名优产品占半数以上。   成兴茶庄   成兴茶庄,位于天津和平路。1936年创建。1956年成为天津茶庄中的大户。1940年成兴茶庄首创天津袋装茶叶,委托诸多服务行业代销,因其携带方便而风行一时。商标为“城星”。   永安茶庄   永安茶庄,位于天津河北大街。1924年开业。初为安徽人吴隆泰、方鹤年、方明清等人合资经营。自1945年起,茶庄派人南下产地自购茶叶,以此销路大开,成为天津茶商五大户之一。1956年公私合营后,仍是天津主要茶庄。   红楼茶社   红楼茶社,位于天津南市食品街。建于1985年,由杭州茶厂、天津市商业经济开发公司联营开办,批发兼零售。经营红、绿、花、紧压、乌龙茶五大茶类180多个品种。   老德成茶庄   老德成茶庄,个体茶庄。位于天津红桥区。茶庄产销直挂,且保留了“敬请品茶”的传统做法,不管顾客买不买,均可免费品尝,因此购茶者众多。   汪怡记茶庄   汪怡记茶庄,位于上海黄浦区金陵中路八仙桥。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经营各类茶叶和宜兴紫砂茶具、江西景德镇茶具。20世纪90年代增设茶艺馆,建茶艺表演队。 吴裕泰茶庄   吴裕泰茶庄位于北京东城区东西北大街,原名“吴裕泰茶栈”。清光绪十二年(1886)开办。茶庄始终采取自采、自窨、自拼配的独特方法制茶,以保持茶叶香气持久,滋味淳厚回甘,汤色清澈明亮,耐泡等特色。1997年,吴裕泰茶叶公司成立,下设二十余家专卖店,以及茶馆和加工厂连锁经营。并在北京组建第一家少儿茶艺表演队,第一家茶叶消费学校。在全国老字号茶叶行业中第一家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张一元茶庄   张一元茶庄,是北京老字号茶庄。位于北京前门外大栅栏。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安徽歙县人张文卿开办。前生是1900年在花市大街开设的张玉元茶叶店。1908年在观音寺开设第二家茶叶店时改为现名。张文卿的茶叶店重品质,讲信誉,还注重产品适销地区,对不同地区供应不同品种茶叶   元长厚茶叶公司   元长厚茶叶公司,位于北京西四南大街。成立于1987年。由创始于1912年的元长厚茶庄和有60年以上历史的吴肇祥茶庄、富聚来茶庄、宏兴茶庄、隆泰茶庄、益新茶庄等组建,是集生产加工、批发、零售为一体的茶叶专营企业。该公司以老自号经营为特点,坚持自采、自窨、自销的经营方式,经销红茶、绿茶、花茶、乌龙茶、紧压茶及保健茶六大类近三百个品种及宜兴紫砂茶具。   正兴德茶庄   正兴德茶庄,是批发兼零售老字号茶庄。位于天津北大关竹竿巷。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创办人穆文英。初期名为正兴号茶庄,咸丰七年(1857)改为现名。该茶庄所售茶叶的包装纸上均绘有绿竹、行云、流水图案,加印“绿竹”商标。茶庄主要经营红、绿、花、乌龙茶等80多个品种,并设函售部,给外省购茶者寄茶,以东北、西北销路最广。   江南春茶庄   江南春茶庄,位于江苏南京新街口中山南路。一九四O年安徽徽州茶商创办。主要经销各地名茶。经销茶类为红、绿、花茶等80多种。   绿扬村茶庄   绿扬村茶庄,位于江苏扬州国庆路。建于1890年,前身是森泰茶叶店,20世纪80年代中期该为现名。茶庄主销全国各地名优茶及扬州茶厂加工的各类花茶。茶庄用浙江西湖龙井、安徽太平猴魁和扬州珠茶,按一定比例拼配成“魁龙珠”,受到消费者喜欢。   杭州梅家坞茶叶商店   杭州梅家坞茶叶商店,位于杭州中山中路。建于195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杭州市区主要茶叶专营商店之一。经营20多种茶叶及茶叶制品。   狮峰茶叶店   狮峰茶叶店,位于杭州清泰立交桥西侧。建于1953年。当时店址在延安路上,1990年因城市改造,拆迁至现址。以经营高档旗枪和西湖龙井茶为主,兼营杭白菊业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杭州著名的茶叶专营店之一。   杭州西湖龙井茶叶商店   杭州西湖龙井茶叶商店,位于浙江杭州延安路。建于1958年。前身是杭州西湖区龙井茶场门市部,自产自销,为杭州市大型茶叶零售老店。1984年兼营各地名茶、茶具、杭白菊等产品。   华茗苑   华茗苑,集茶叶、茶具经营于一体的茶庄。位于杭州延安路。主要经销西湖龙井茶、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等50余种名茶。   同昌成茶庄   同昌成茶庄,位于安徽黄山市屯溪老街。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创始人汪汝成,独资经营。1956年公私合营,合并到南北货商店经营至今。   屯溪茶庄   屯溪茶庄,也叫“瑞春祥茶庄”。位于安徽屯溪老街。建于1925年。首创人洪联柏,独资经营。1937年合股经营,改名正源茶庄,零售兼批发,主营各类红绿名茶。1956年公私合营,改为国有茶叶公司门市部,更名为屯溪茶庄至今。   茶的成分

7,节节清茶业这个品牌有多久的历史呀常听别人谈起但自己又不大

节节清(福建)茶业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龙山茶业有限公司,它创办于1994年是一家集茶叶生产、销售、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型企业,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2010年,节节清茶业成立营运中心,坐落于经济特区、海上花园城市厦门。作为首家推出ERP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茶企,节节清茶业通过建立“节节清”品牌全国连锁,开创大红袍全国加盟连锁经营的先河。目前,“节节清”品牌连锁门店已覆盖全国各大城市。凭海西特区经济,倚武夷茶区魅力,节节清茶业以“最佳茶文化品牌”的行业地位,传播和弘扬优秀茶文化。 公司历史底蕴深厚,是由打造了清中后期中国万里茶路的武夷山邹氏茶商第二十九代传人邹水英女士创建的。2011年,节节清品牌以其深厚茶文化底蕴被第五届“品牌中国”文化节评为“最佳茶文化奖”。秉承祖训“杖信如介石”的经营理念,在与加盟商共同发展的同时,公司坚持以“茶如人品节节清”的企业文化来共勉及规范市场。带着创造武夷山岩茶更辉煌明天的企业愿景,把文化发扬到全世界,打造大红袍第一连锁品牌。

8,曾被乾隆封为御茶的是什么茶

西湖龙井西湖龙井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并因此得名。清朝乾隆皇帝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西湖龙井茶,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西湖龙井原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因此得名西湖龙井。清朝乾隆皇帝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西湖龙井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西湖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西湖龙井茶之名始于宋,元,扬于明,盛于清。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西湖龙井茶从无名到有名,从老百姓的家常饮品到帝王将相的贡品,从中华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早在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故地,也是当与苏东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之处,苏东坡有“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谷雨春”之句赞美龙井茶,并手书“老龙井”等匾额,至今尚存寿圣寺胡公庙、十八棵御茶园中山脚的悬岩上。

9,碧螺春这种茶产于什么地方

江苏省苏州市吴县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碧螺春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新血茶”。高级的碧螺春,茶芽之细嫩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人,是中国的名茶。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炒青。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地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关于此茶名称的来历除了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时亲赐之外,也有碧螺春在明代时就已有茶名的传说,还有一种巧妙的解释说取其色泽碧绿,卷曲如螺,春季采制,又采自碧螺峰这些特点,因而命名为碧螺春。此茶有悠久历史,在清代康熙年间就已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

10,谁是第一个泡茶的人

陆羽
茶叶的起源及传播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中国茶叶发展历史 纵观中国茶叶史,中国茶叶经历了药用,食用,作酒及饮料几个阶段: 以下让我们来切身体验一下茶叶历史的变迁。 茶叶的传说: 传说是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上山采药,那天我们的医药祖先边采边尝,不知不觉中已尝了近72种中草药。草药中的毒性令他觉得口干舌燥,浑身非常的不舒服,于是便坐在树下休息,正在这时,几片树叶飘落在他面前,凭着往常的习惯,他又捡起树叶放入口中尝试,可是令他惊奇的是,过了一会儿神农开始觉得身体舒畅起来,口也不渴了,浑身好像一下子轻松了下来,而口中的树叶还留给他了一口的清香。... ...根据记载,茶叶在中国最早是作为药物使用的。在我国,传说茶是“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茶最初是作为药用,后来发展成为饮料。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中记述了以上故事“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支”。 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我国就有关于在西南地区发现野生大茶树的记载。1961年在云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米)发现一棵高32.12米,树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这棵树单株存在,树龄约1700年。 起初人们将大的茶叶放在水中煮,茶汤用作药用,嫩叶则作为蔬菜食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慢慢得成为一种珍贵的食品,只为皇家御用。 茶,酒的替代品,茶文化的萌芽 茶的珍贵,自然而然,茶成为一种奢侈的饮品,有钱人士仅用它来宴请上宾。逐渐的,茶慢慢发展成为了酒的替代品。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一些以茶养廉示俭的事例。 今天,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茶叶的健康价值。茶,成为了和谐与温馨的象征。

文章TAG:天津  经商  历史  茶商  天津经商历史茶商茶叶李  
下一篇